2025“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近日在北京举行。在“精准营养与大众健康”专场座谈上,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精准营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营养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毛琛分享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精准营养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发展方向和趋势值得密切关注。

毛琛说,精准营养起源于精准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共营养阶段,这一阶段的营养研究以预防营养不良和慢性病为核心,主要关注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基本需求,研究重点在于满足人群的普遍营养需求。第二阶段是人群精准化营养干预阶段,这一阶段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同健康状态和生命周期之间在营养需求上存在差异,针对不同人群而提供针对性营养方案。第三阶段是整合多组学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个体化精准营养阶段。随着组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个体的营养状况和生物特征,挖掘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动了营养干预的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使精准营养从理论走向实践。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毛琛认为,数据科学将成为推动精准营养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他解释说:“当前精准营养领域发展已进入多模态数据融合阶段,通过整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收集和分析个体的健康信息、营养摄入等多维度数据,从而精准预测健康风险,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
技术创新同样是推动精准营养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毛琛认为,随着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精准营养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例如,智能穿戴设备将实时监测个体的生理指标、营养和健康状况,为用户提供更加动态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构建了“监测-分析-干预”闭环。
同时,毛琛也强调了跨界融合在精准营养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说,精准营养是一门高度跨学科的领域,涉及营养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数据科学、医学等多个学科。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精准营养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不容忽视。”毛琛认为,必须从数据存储、设备安全和传输加密等多个层面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和隐私得到充分保护,并呼吁制定和完善营养数据隐私保护相关法规。
“精准营养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在数据驱动、技术创新、跨界融合和伦理规范等方面持续努力,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为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毛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