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13年前女孩命运多舛全食道烧伤,13年后她带着幸福送来了锦旗

时间:2025-04-24

来源:新快报

点击:

刚从天津飞来广州,小静就来探望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医三院)胸外科已退休的张立溪教授。在她心目中,张立溪教授就是她的救命恩人,她几乎一两年就会回医院探望。这次,她不但带上了自己6岁的儿子,还带来了一面锦旗“医术超群 仁心仁术 打破传统 勇于创新”,赠予南医三院胸外科。

13年前,花季女孩被多家医院判定只能切喉

小静与南医三院胸外科的缘分,源于13年前。2011年冬,小静才19岁,正上高三。一日放学回家,口渴的她拿起了桌面上的瓶装水一饮而尽,怎知水瓶中装的是家里用于催熟水果的乙烯利溶液。等她感觉到不妥时,她的食道已遭受强碱灼伤。

这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虽然紧急就医捡回了她的命,但短短数月,她的食管狭窄至仅2毫米,远窄于正常食道管约2厘米的宽度,导致她连唾液都无法吞咽。小静被诊断为全食管化学烧伤,继发性食管狭窄。北京、天津十余家医院的建议都是只能切除全喉才能经口进食,这意味着永远失去声音。这对小静来说无异于“死刑宣判”,这让她异常绝望。

2012年夏,小静在网络偶然读到南医三院胸外科发布的“高位食管狭窄”救治案例,仿佛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她觉得自己有希望了。当年9月,她买了火车站票独闯广州,找到了胸外科团队和时任胸外科负责人的张立溪教授。

胸外科团队通过为小静介入造影发现:在长达3.5厘米的食管残存管腔中,藏着保喉手术的微弱曙光。“全食道烧伤保喉术国内外尚无先例,但我们要为她拼一次。”张立溪教授称,在时任院长、医院终身教授金大地的支持下和统一指挥下,医院消化科、耳鼻喉科、影像中心、普外科、胸外科都集中科室的中坚力量加入到这场手术中。

南医三院创新采用胃代食管重建术挽救绝望女孩

经讨论,专家们认为有保住小静喉功能的可能,并探讨了两套手术方案。一种方法是用一段结肠来代替食管,但不是最好的办法;另一种方法是用胃代食管。专家团队认为第二种方法是更好的方案。

张立溪教授如今仍能清晰地记得并画出13年前的手术设计方案

几天后,张立溪教授带领胸外科团队创新采用“分段扩张+胃代食管重建术”,联合了医院消化科、麻醉科、手术室、五官科等科室,历时3小时完成了这场手术:保留小静那部分正常的食管,并对食管进行扩张,将胃部上提至颈部,与基本正常的那段食管下缘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

手术成功了,小静还必须渡过术后恢复期。在胸外科团队包括时任胸外科护士长谢凤姣的帮助下,经过了3个多月,她一一击败了吻合口和造瘘口周围感染、伤口受胃酸消化液腐蚀而愈合缓慢、喉部功能恢复等难关,这场手术真正获得了成功,小静奇迹般恢复吞咽与发声,重获新生。出院前的检查和术后复查结果均显示,她的食道功能完全正常,吻合口愈合良好,未出现狭窄或炎症。

如今,重返南医三院的小静声音清亮,饮食与常人无异,还成为了1名6岁孩子的母亲。“术后这些年,我完成了学业,还拥有了幸福的家庭。每次吃饭、每句说话,我都想起医生们的恩情。”复查现场,小静满怀感激地向南医三院胸外科团队送上锦旗。

手术的成功体现人道关怀,为全食道烧伤治疗开辟新路径

“这不是简单的手术成功,而是医学边界的突破。”胸外科李军副主任医师称,术后胸外科团队耗时数月查阅全球文献,最终结合食管吻合技术改良术式,为全食道烧伤治疗开辟新路径。如今,该案例已成为治疗该种疾病经典范本,惠及无数同类患者。

金大地教授对记者表示,小静的故事不仅是医患携手对抗疾病的典范,更印证了医学技术与人道关怀的力量。张立溪教授感慨道:“小静的成功不仅是医学技术的突破,更是她顽强意志的胜利。看到她能健康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同时表示,这一案例推动了医院在食管烧伤治疗领域的持续探索,近年来团队已为数十例类似患者实施改良术式,让更多人在保住喉功能的同时重获新生。

胸外科主任彭江洲表示,经过首例全食管狭窄消化道重建手术的突破性成功后,胸外科团队持续精进技术,目前已累计完成近40例复杂消化道重建病例。患者群体覆盖辽宁、福建、河南、海南、甘肃、山西、贵州、湖南等多个省份医疗转诊案例,术后随访显示全部患者消化道功能重建理想、营养摄入通道恢复良好,标志着该术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彭江洲再次提醒:“请家长们务必妥善存放农药、化学品,别让悲剧重演。”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也将继续开展“误食急救科普行动”,普及强酸强碱误服后的应急处理知识,让医学的温度惠及更多家庭。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