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第五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科专业基地(以下简称“专业基地”)以独特的人文教育实践,为现代医学注入温暖底色。作为临床诊疗的“眼睛”,专业基地不仅追求影像判读的精准性,更将“技术为基,人文为本”的理念深植于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系统性人文教育创新,培育出兼具专业实力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影像医师。
体系化培养: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升华
4月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现代影像医学人文”主题授课在影像诊断科示教室展开。第五附属医院护理部科护士长钟丽玲通过患者视角全景式解析检查流程中的人文触点。钟丽玲系统梳理了从预约登记到报告解读等23个关键环节的人文关怀标准,结合真实案例剖析常见服务痛点,为住培医师绘制出可操作的人文关怀路线图。“这堂课让我们意识到,CT机前的每个操作手势、报告单上的每句提示语,都是医者仁心的具象表达。”参训学员如是感慨。

浸润式教学:让影像数据诉说生命故事
专业基地创新推行“双轨并进”带教模式,要求导师在指导影像判读时同步开展人文教育。通过分析典型病例背后的医患故事,将冰冷的影像资料转化为承载人性温度的病历史诗。在报告审核环节,带教老师会特别关注“建议结合临床进一步问诊”等常见表述,引导学员思考:“这样的专业术语是否会让焦虑的患者产生误解?能否转化为‘为了更好地明确病情,建议您与主治医生深入沟通’等更温暖的表达?”这种细微之处的打磨,使人文关怀真正融入诊疗全流程。

具象化传承:从技术精进到医道修行
“我们要培养的是会看片更懂人的影像医师。”专业基地主任李远章强调,当住培医师能自觉在每份报告中注入人文考量,在每次检查中践行共情沟通,才算完成从“技”到“术”的升华。专业基地通过设立“人文关怀典型案例库”、开展“换位体验”情景模拟等特色培养项目,将职业素养、沟通合作等六大核心胜任力培养具象为可量化、可评估的成长指标。
未来,专业基地将持续深化“医学+人文”融合培养模式,计划推出“医患沟通可视化评价系统”,开发影像检查全流程人文服务标准,让医学的温度通过每一个技术细节传递。正如李远章所言:“当人文关怀成为影像医师的肌肉记忆,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看见病灶,更看见人心’的医学理想。”在这片孕育仁心仁术的沃土上,新一代影像医师正以人文之光照亮精准医学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