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用笔尖触摸汉字美学——学校举办第八届留学生汉字书写大赛

时间:2025-04-30

作者:唐蓓

来源:通识教育部

点击:

4月28日,在通识教育部与国际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八届留学生汉字书写大赛上,来自30余个国家的96名留学生通过笔尖触摸汉字的美学基因,在诗词意象中探寻中外文明的哲学共鸣。

比赛现场墨香氤氲,许多留学生刚下课便匆匆赶来投入创作。来自尼泊尔的研究生王恒(Raut Kumar)选择《竹石》:“竹子在岩石中生长的坚韧,让我想起家乡的喜马拉雅雪松,它们同样象征逆境中的生命力。”阿富汗学生沙哈克(Sahak Samad)以《游子吟》为创作对象,感叹“母爱就在这临行密密缝的动作中,让我想起母亲为我编织的羊毛披肩,针脚里的牵挂如出一辙。”也门留学生巴克力(Bakeel Ali)则钟情《观沧海》,将曹操笔下的沧海与亚丁湾的壮阔对比:“波涛承载的不仅是诗人的壮志,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文明的见证。”

经过两小时激烈角逐,评委从“书写技法”(80%)与“诗词诠释创意性及跨文化视角”(20%)两个维度综合评分,最终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拉特(Zeekeh Pilate)、阿其兰(Alanbayev Aslan)等5名同学摘取桂冠,获奖作品有的字体端庄、布局协调,有的力透纸背、气韵生动,以规范字形为基础,融入个人风格化的顿挫节奏,展现了汉字书法的多元表达可能。

参赛者纷纷表达了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独特感悟。低年级学生根据兴趣驱动文化探索,2024级云蔓(Manuela Odong)形容比赛是“一场美的觉醒”,汉字不仅是符号,每一笔都蕴含平衡与哲学。同年级马迪(Matin Hadidi)建议增设创意设计环节,让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可视化。高年级及研究生更侧重深度解读文明内核,2023级尤特(Htet Lin)从诗歌中捕捉到“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性”。2024级菲丝(Rima Ferdows)对中国书法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从理解甲骨文到简体的演变,能更深刻体会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活动让留学生变成了文化传播的践行者,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康迪(Chikondi Sakala)表示,“我会将书法技能带回祖国,开设汉字工作坊。”汉补研究生巴诗玛(Hasan Basima)以《石灰吟》为例,解读“清白”的廉洁观,这与波斯诗人鲁米的道德箴言殊途同归。

作为南方医科大学“国际中文日”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本届大赛首次引入“双语诗词阐释”环节,要求选手用英文撰写文化对比感悟,这一创新设计旨在强化跨文化对话深度,延续了“以汉字为桥”的主题。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