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卫生管理学院法学系联合学校数字法律中心,举办第20期法学学术交流。特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卫生法学》主编王岳,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院长满洪杰担任主讲嘉宾,从多维视角探讨了知情同意制度在医疗实践与法律规制中的现实困境与未来方向。
制度重构:急危救治中的知情同意新挑战
王岳以“反思与重构急危情形下的知情同意”为题,系统梳理了我国知情同意规范条文的发展脉络,并对急危情形下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提出深刻见解。从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首次明确紧急救治的合法性,到1999年《执业医师法》强调如实告知病情,再到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细化告知义务、2010年《侵权责任法》进一步强化书面同意的要求,我国的知情同意制度逐步完善。
王岳指出,在患者生命垂危且无法表达意愿、近亲属意见明显不利于患者时,医疗机构应在法律框架内以患者最大利益为优先,经负责人批准可实施紧急救治。他呼吁建立医学预嘱体系,以提前明确患者医疗意愿,减少紧急情况下的决策冲突,推动患者自主权与紧急救治需求的平衡。

共治革新:风险共治下的知情同意新挑战
满洪杰以“作为风险共治机制的知情同意”为题,对知情同意制度进行剖析。他回溯了知情同意从纽伦堡审判中的人体试验伦理问题,到现代医患关系中患者自主权的演变历程。他认为尽管病患权益在现今的医疗实践中被赋予了更高的优先级,但在实践中,知情同意制度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患者选择权的虚化、医生告知义务的模糊等。
满洪杰特别指出,随着医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如何重新定义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他强调,“关键是把知情同意从责任认定框架下剥离出来,进行风险共治的建构”。

思想碰撞:师生互动探讨热点问题
两位教授的精彩分享结束后,学院法学系副主任冯曦以“知情同意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知情同意能否提前”“知情同意能否类型化”“风险共治的本质是什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讲座由法学系主任吕群蓉主持,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形式开展。
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围绕“知情同意与过失相抵的关系”“知情同意专章规定”等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同学们表示,在此次学习分享中不仅对紧急医疗情境下的知情同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感受到法学与医学交织下的独特魅力。活动不仅拓宽了师生对患者自主权、医患信任与风险共治等关键议题的理解,也充分展现了跨学科对话在应对新兴技术伦理与规制挑战中的重要性,为“知情同意”这一老难题提供了新的“解题之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