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周的小儿外科见习,如同一扇充满挑战与温情的窗,让我得以窥见这片特殊医学领域的独特风景。从病房的轻声细语到门诊的匆匆步履,从换药时的专注到组会上的思辨,每一次经历都深深镌刻下成长的印记。
病房巡房——细微之处见真章,沟通之桥暖人心
跟随带教老师查房,我深刻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在小儿外科的分量。老师不仅关注切口愈合等核心指标,更会敏锐捕捉患儿微妙的情绪变化、排便次数与性状的改变。重要的是沟通的艺术与温度,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是巡房的重头戏。面对焦虑的家长,老师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耐心解答重复的问题,突出“快、准、稳”。我学习到,在儿科,有效的沟通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建立信任、减轻痛苦的良药。
换药操作——轻柔之手承托希望,严谨之规筑牢防线
这是技术、耐心与“哄娃”的融合,在老师严格的监督和指导下,我有机会协助进行一些基础的换药操作(如清洁简单的伤口、更换敷料)。小儿换药绝非易事,从多多师兄为一个带有8cm长、1cm深划痕的小男孩缝针时的冷静,到谭师姐为做包皮环切手术的小男孩(患者是不套环的)换药时的耐心,还有何老师为眉骨被划伤的小男孩进行美容胶粘合时的仔细……它要求操作者同时是技术员和“谈判专家”,手上动作尽可能轻柔、精准、迅速。同时我的无菌观念再度升华,小儿免疫系统相对脆弱,对无菌操作的要求近乎苛刻。见习前几天,路羿师兄便教大家临床换药操作,以操作考试的标准去要求,让我们相互纠错,从几次监督指导的换药实操后,使我的技术提高,也让我深刻地明白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门诊见习——速度与温度的平衡术,初诊思维的启蒙课
门诊是高效与精准的挑战,其节奏快如疾风。带教老师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快速从哭闹的孩子和焦急的家长叙述中提炼关键信息,完成重点查体(如腹痛患儿的腹部触诊、哭闹儿腹股沟区的检查),做出初步判断和处理。我观察到老师如何高效提问引导家长、如何在孩子不配合时快速完成关键检查(如利用分散注意力法进行腹股沟触诊排查疝气)。这让我体会到在儿科门诊,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判断的能力至关重要。门诊见习是常见病的直观课堂,是见识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绝佳窗口。如先天性巨结肠的影像诊断、嵌顿疝患儿的哭闹不安与腹股沟区的紧张包块、各种类型的包茎和隐匿阴茎的直观表现……书本知识在真实病例面前变得鲜活立体。老师结合病例讲解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思路和初步处理原则,是我临床思维构建的宝贵启蒙。同时门诊大量挂号数和门诊不限号,让我直观感受到儿科医生工作的压力。
科室组会——碰撞中拓展视野,反思中深化认知
见习中,旁听科室的组会(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的机会,是知识的深度拓展与思维碰撞。资深医生们对复杂病例(如先天性巨结肠、淋巴管瘤)诊疗方案的分析、对最新指南和文献的解读、对术中难点和术后并发症处理的经验分享,极大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在MDT中,聆听不同科室医生对同一病例诊疗方案的见解交锋,感受到临床决策背后的逻辑思辨和证据支持,是课堂无法替代的学习。组会上,对于术后并发症或诊疗过程中存在不足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时,那种直面问题、坦诚反思、寻求改进的氛围尤其震撼。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医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理解持续反思、终身学习对于外科医生成长的必要性。
这段小儿外科见习之旅,是一次专业技能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洗礼。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一名合格的小儿外科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和扎实的知识,更需要一颗严谨、抗高压的心。这份心得体会,不仅记录了我的观察与学习,更铭刻下对这份守护生命之初的神圣事业的敬畏与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