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课堂上,黑板上三个醒目的问题,成功勾起同学们的好奇——“谁盗了谁的血?”“为何铤而走险?”“犯罪过程为何?”,课堂伊始,授课老师就对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们抛出三个重磅问题,同学们紧盯影像图展开热烈讨论,一场以“超声为探案工具”的医学推理课,正悄然拉开序幕。
这门名为《超声诊断学》的课程,是一门与临床紧密相连的影像学主干课程。这堂课的主要侦查病症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从人体头颈部血管解剖图入手,通过标注血管位置、动态模拟血流动力学改变,层层推断,最终揪出“盗血”元凶——缺血的锁骨下动脉通过椎动脉盗取了患者颅内血流。
见微知著——让超声探头成为“探案”神器
提及超声诊断,多数人会觉得就是“手持探头找病灶、对照图片下结论”,但在南方医科大学《超声诊断学》课堂上,这一固化认知被彻底打破。传统授课多是“阅片记特征”,既难破解超声理论学习的抽象性,也难应对临床实战中对接临床思维的困境。针对这些难点,课程团队在授课方式上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真实临床场景中练操作、强思维、学沟通,真正实现从“会看片”到“会诊断”的跨越。“这样的课程设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课程负责人李颖嘉坦言。
在推理完“盗血的犯罪过程”后,课程团队带领学生,继续从“利用超声查证”“怎样量刑定刑”两个问题核定“盗血犯罪事实”。在超声探头的帮助下,师生们顺着超声分型、频谱变化等顺藤摸瓜,一步步用超声影像构建起完整的“证据链”,最终在探案推理的情景下,复原患者李爷爷“锁骨下动脉盗血”的案件原貌,超声成为了辅助医生诊断病情的“探案”神器。

课程负责人李颖嘉为学生授课
如何利用好超声这个“探病”神器,在临床病史资料的蛛丝马迹中见微知著,抽丝剥茧挖掘患者潜藏的深层信息,是一名优秀的超声医生必备能力。“临床从没有‘教科书式’的标准化生病,患者的每一处影像细节都可能藏着关键线索,医生必须带着严谨与敏锐,不放过任何可疑痕迹。”课程负责人?李颖嘉的话,道出了超声诊断学的精髓。
科技赋能——让信息技术搭建三阶超声成长阶梯
1997年,南方医科大学率先开设《超声诊断学》本科课程,历经多年深耕探索,一路从省级一流课程逐步提升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背后离不开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平台奠基三大核心支撑。
在课程建设上,《超声诊断学》依托PACS系统,整合临床病例搭建优质教学资源库,同步出版国家级统编教材10余部;构建超声诊断学PBL教学体系及超声案例库,浏览量超10万+,相关成果获国家级、省级教改课题10余项,获省校级等教学成果奖、教学竞赛奖9项。

超声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
在教学设计上,团队围绕学科基本内容,依照临床应用层次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个进阶模块,从基础知识到临床应用再到拓展创新,为医学生搭建超声影像成长阶梯。初阶依托线上课程,学习基础知识与切面要点,筑牢实践根基;中阶以线下PBL案例导引进行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人体仿真模型实操打磨手法,搭配临床实战演练直面患者,锤炼临床思维;高阶聚焦前沿技术、文献调研与科学问题训练,系统性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在平台建设上,课程团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为实践教学筑牢根基。作为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学院坐拥18家教学医院及超声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高质量平台,智慧树、爱课平台海量学习资源打破时空壁垒,实现知识灵活高效传递。
平台共促——让跨区域交流焕发医学新活力
《超声诊断学》的授课师资团队,以从教30年的李颖嘉教授领衔,汇聚了“南医优秀教师”、“广东省特支计划名师”、“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教师等为代表的一批跨学科、高水平教学人才。近年来,指导本专业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6项,发表SCI论文9篇,多人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斩获二等奖等殊荣。

超声虚拟仿真操作及报告数据反馈系统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浅表专委会主委单位,李颖嘉团队牵头搭建全国多中心超声影像案例库,目前已上线100+精选病例,点击量超10万次,有效推动混合式教学经验跨校、跨区域共享。
团队将持续优化超声案例库、扩充爱课平台,新增VR实践平台,将超声影像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融入案例研讨,强化信息化教学赋能,致力培养具备智能诊疗思维的新型人才。同时构建“论坛-工作坊-展示-竞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多平台联动育人。
“我们深知医学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临床思维与职业素养的塑造”。站在入选国家一流课程新起点上,李颖嘉教授希冀,在师生的携手努力下,更多的学生在超声诊断这个领域里能练就“火眼金睛”,以探头为笔,去描绘生命的图谱;以声波为媒,去聆听健康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