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高质量做好人才工作,大力培养造就一支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创新人才队伍。”
在1月3日举办的学校高层次人才代表迎春座谈会上,喜庆的中国结和红灯笼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党委书记张玉润、校长黎孟枫、党委副书记张锅红、副校长熊梦辉、赵镇,学校部分机关部门领导、各二级党组织及各附属医院书记与学校高层次人才代表欢聚一堂,共话发展、共谋未来。
聚才有力,人才队伍新格局逐渐形成
来自学校药学院的张海鹏教授2024年加入南医大,专注于溶瘤病毒疗法应用基础研究的他,当前正与学校附属医院的临床专家们协作开展研究,在解决医学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中攻坚克难。“学校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包括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附属医院,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平台。”张海鹏说道。
张海鹏教授给学生授课
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与培育体系,汇聚和培养了一批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强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打造了一支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自2016年以来,学校国家级人才项目的新增数量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现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69人次、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96人次,高层次人才数量在全国独立医科大学中保持前列。
张玉润表示,人才是国之栋梁,校之根基。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引育规划,聚焦新时代人才强校新目标新路径,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构建追求创新、鼓励探索的人才发展环境,全力推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深刻把握人才质量定位,鼓励团队瞄准学术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依托重大专项、重点平台、优势学科,提升人才发展质量,全力打造大湾区高水平医学人才高地。持续拓宽引才渠道,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优势,利用优势平台与资源吸引全球一流人才,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借力”“借势”“借智”做好引才工作。构建人才保障体系,以“真情实意”精准解决人才的“关键小事”和“切身难事”,打通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人才氛围。
用才有效,培优育强不断提升发展动力
引得了“才”、留得住“才”,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更要用得好“才”。在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高天明院士正带领团队围绕重大脑疾病机制开展研究。当前该中心已集聚了一批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在抑郁症、自闭症等重大精神疾病预防和诊治方面形成了一批新学说、新机制、新技术,产出了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和多个治疗重大精神疾病的候选新药和新产品,打造了全国脑科学的研究高地。
高天明院士带领团队围绕重大脑疾病机制开展研究
这些年,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让最优秀的人才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授所在学科领域的发展脉络、最新进展及未来趋势,不断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高层次人才也带来了高水平成果产出,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近五年,学校新增的国家级人才和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引进人才占比达65%。推动学科建设的成效显著,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世界前0.41‰,14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在NEJM 、Cell、Nature Medicin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学校坚持将人才工作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新路径,为学校一流医科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黎孟枫表示,学校当前正深入实施“大湾区战略”,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把引育人才作为建设重点,发挥人才聚集效应,构建人才“塔尖”;稳步提升人才规模层次,把培养骨干力量和青年人才放在突出位置,筑牢人才“塔基”。他强调,各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组织人才骨干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中攻坚克难,以强大“智脑”支撑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大湾区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