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子】陈姗姗:在公益中成长

时间:2018-01-31

作者:陈姗姗

点击:

陈姗姗,中医药学院中医学2014级学生,2016-2017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校级奖学金二、三等奖,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方面经历丰富,曾在2017年寒假招生宣传中获“优秀志愿者”称号,获南方医科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在读大学之前,常听人描述大学的模样:有趣的课堂学习,缤纷的社团活动,丰富的社会实践……在跨进校园的那一刻,我认为大学是一幅空白的画卷,等着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描绘属于自己的人生蓝图。

作为学生,我始终铭记,首要任务是学习,医学生是将承担起救死扶伤责任的一群人。学习上获得的进步,固然让我高兴,但在公益方面的经历,通过我的付出和努力,让更多的人得到关爱和满足,使我更加欣喜。在一次次的公益活动中,我不断收获且成长。有句话说得好“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于我而言,公益是一项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的活动,身体力行,用心去做。

在大一社团招新的时候,面对各种具有吸引力的组织社团,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公益是我一直十分热爱且向往的事情,从初中开始,我便开始穿梭于家乡的敬老院、聋哑学校,给老人们送去关心和温暖,给孩子们赠以关爱和知识;在市政府组织的街道清扫、花炮节游行展览等活动中,我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面试后,我正式成为了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北滘导医、马岗小学第二课堂、美丽校园、雷锋月等系列活动中,都活跃着我的身影。

除了学院、学校组织的活动,我经常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结伴参加校外的公益活动,在大一即将结束的那段时间,我们作为会场志愿者,义务参加了在顺德区举办的狮子会换届大会,参加换届大会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公益组织代表,在大会上,他们交流公益经历,分享组织公益活动的经验,让人体会到公益组织管理者和领导者对于组织公益的不易,以及想要促进和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决心。当募捐款项放在我手里进行统计的时候,我感觉那并不仅仅是一摞摞沉甸甸的人民币,更是许多山区孩子、许多家庭的希望。

对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我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电视、报纸的新闻中得知,并未真正地接触过。但是,大二时期在一次实地访问中,我实实在在地接触了一回。那是一个以回收垃圾维持生计的家庭,奶奶艰难地抚养着两个年幼的小朋友,他们生活环境是无数废品包绕形成的家。看到这些情景,我们同行的四个人都感到十分揪心,即刻买来一些新鲜的水果和食物,两个男生帮着老奶奶收拾废品,两个女生将小朋友收拾整洁,喂食了一些干净的食物,教他们写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简单的字词。半天的时间,仍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不忍心离去,于是相互约定定期来看望这户家庭,并联系就近的公益组织,对该户家庭进行密切地关注和予以一定支持。即使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两个小朋友对食物和知识渴望的眼神,一直印刻在我的心上,久久不能忘记。

作为医学院校的一名医学生,在志愿的道路上,能够参与并帮助他人的一些特别的公益活动,便属义诊了。在学校学习和医院见习期间,我参加过医院义诊、社区义诊以及协助举办过一次痛风患者交流会。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4月由学院组织在白天鹅小区进行的社区义诊,负责耳穴保健的我,在准备之初,还十分担心会因为不善交流导致冷场,但是,义诊一开始,许多爷爷奶奶都十分感兴趣地聚集过来,询问并亲身体验耳穴保健。渐渐地,爷爷奶奶们的热情和和蔼可亲让我消除了顾虑,在给他们进行问诊和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会一起唠唠家常,询问他们平时的生活习惯、身体情况,并提醒他们应该注意的事项,就像是和自己的爷爷奶奶聊天一样。在这样特别的经历中,我不仅能够将自身所学真正应用于生活,将中医正确、有效的治疗保健方法推广给更多的人,使更多人受益。同时,我也锻炼了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在被肯定和被赞许的时候,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被怀疑以及无法诊治的时候,反省自己的不足。我收获到的,并不是接受报酬带来的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欢喜和满足、精神上的丰富和提升。

于我而言,公益不局限于山区支教、敬老院爱老敬老、地震救灾等一些传统观念中的概念和方式,街边乞丐的救助,地铁站秩序的维持,生活、医疗常识的宣讲等等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只要是义务的、有意识的去做一些利于大家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是公益。

茨巴尔说过:“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在投身于公益的这些年里,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固然辛苦,但收获与辛劳同在,看到一张张得到满足的面孔,我也感受到一份幸福。在锻炼了自身协调组织能力的同时,又接触了很多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且不忘初心的伙伴,我们都在公益、志愿的道路上,收获感动,收获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有更多的机会,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可以是支教老师,也可以是队医、社区义工等等,投身于公益当中,不惧未来道路中的艰难险阻。我坚信:在我人生的这幅画卷上,若生活和学习是线条分明的主线,那么公益,便是填色的颜料,只要足够努力,线条就会越丰富;只要足够善意,色彩就会越丰富,画卷就会越精彩绝伦。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