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征文】不负盛世 思政育人谱新篇

时间:2021-09-10

作者:蒋 伟

点击:

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需要提振昂扬奋进的精气神。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增强守正创新立德树人的教学本领,让思政课充分体现新时代的豪迈气概和蓬勃生机,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

讲得好:用好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就是“讲理”,拿道理道义“服人”,讲授彻底的、有深度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师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并要求思政课教师“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为我们上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

旗帜鲜明宣讲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理想。9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英勇奋斗中经受住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不移,始终不忘初心。然而,长期以来,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多元思想碰撞更加激烈,面对的各种诱惑和挑战日益增多,社会上存在着共产主义“空想论”、“缥缈论”等谬论,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学生产生了思想的混乱和疑惑。我们的思政课教师都会及时答疑解惑,引导青年学生把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与时俱进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其内在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决定了它能够与时俱进。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都彰显了实事求是、面向历史、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品质。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密切关注和跟踪研究各种错误思潮,针对生活中社会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错误认识进行澄清批驳,有意识地将对错误思潮的批判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中。如,在讲授辩证唯物主义时纳入对“普世价值”的批驳;讲授唯物史观时纳入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驳;讲授资本主义部分时纳入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的批驳,引导学生认清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

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科学理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这就意味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不但是现在的主力军,也是未来的主力军。对当代青年来说,将全过程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是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我们思政课教师始终坚持以饱满的激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系统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上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最终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脉络。以自信、奋斗、担当的精神状态,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讲出信心、讲出味道。

看得见:用好融媒体这个云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高校作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的特殊战场,思政课教学成为高校疫情防控的重要战线。我们以融媒体为抓手,把握疫情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将“疫情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推动“融媒体+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从“云端”沁入学生的“心里”,激活战“疫”正能量,让教学成果看得见、传得开、辐射广。

开展形势与政策“云”上专题。

为了激励医学生提升爱国情怀、增强职业认同、牢记医者使命,我们邀请南方医院呼吸内科专家蔡绍曦主任、护理学院张立力院长、中医药学院杨路副教授共同主讲《凝聚战疫精神 助力医路成长》形势与政策课。全体思政教师与全国各地万名南医学子,通过“爱课平台”、“中国大学慕课平台”、“雨课堂”等“云端”观看直播,同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形势与政策大课。根据网络数据显示,实时在线学习人数共12373人,来自全校35个不同专业。学生围绕“如何提高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如何继承与发挥传统中医药的时代价值?”等问题与专家教授通过网络面对面交流,拉近了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情感距离、思想距离。这次教学活动获得了广东省高校思政课“抗疫”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创作录制思政“云”上微课。

紧扣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事件,精心录制了《在战“疫”中见证大国风范》思政微课,引导大学生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读懂中国、理解中国,正确认识中国在全球战“疫”中的重大贡献,坚定“四个自信”。该视频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推送学习强国总台首页向全国展示,并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浏览量40余万,点赞3000余条,成为抗疫期间线上教学示范精品课,展现了我校思政课程的风采,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发挥了思政课强信心、聚人心、暖民心的作用。

实现媒体平台“云”传播。

教师与学生云端协同合作创作《不负青春 医路前进》抗疫宣言微视频,第一时间被学习强国、广东台触电新闻、南方网、广东教育官微等多家媒体转发。师生们还积极撰写抗疫理论文章,在省级报刊发表《大疫之下 爱的见证》《只待寒风过,与你赴山河》等多篇文章,并在自建的“细嗅南医”“医路追梦工作室”思政公众号上登载学生的抗疫作品,展现了南医师生积极乐观助力抗疫的精神风貌,激发了学生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贴得紧:用好社会实践这个新载体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理论如何与实践有效结合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当前,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文件精神,“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在出新出彩上下功夫,用活用好社会实践这个新载体。我校蒋伟老师主持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成为实践育人的示范标杆。

建立实践育人运行机制,增强建设合力。

把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与团委、学工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协同机制,积极融入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汇聚办好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的合力,如就近联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文化讲习所、企事业单位进行对接,建立了稳定多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活力。

通过组织实践分队或者个体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开展调查、考察、采风等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党情,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采取撰写调研报告、微电影拍摄、诗歌小说创作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形成材料提炼成果。为学生搭建“思政风采大赛”和“我心中的思政课”的展示平台,进行宣传表彰推广优秀成果。以“立德树人育新人·筑梦引航新时代”为主题展现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成果,举办了首届南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风采大赛,荣获了广东省教育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主题教育项目大赛一等奖。

聚焦时代重大实践主题,培养应用能力。

紧紧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第一个百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引导学生深入实践了解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围绕见证改革开放、续写红色基因、助力健康中国、传承岭南文化、抒写青春梦想、拥抱粤港澳大湾区等活动专题,带领学生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广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提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办好移动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让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感悟真理、增长才干。

身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作为新时代思政教师,我们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开新局育新人,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