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这条哈达,喝一杯青稞酒,感谢您为藏区作出的贡献,祝您以后工作顺利,万事顺心!”8月23日,当深圳医院援藏医生赵彦博完成援藏工作,准备回深时,西藏林芝当地领导及医院同事,欢送广东省第六批医疗援藏队队员。赵彦博戴着洁白的哈达,带着当地人的祝福,离开西藏,回到深圳,而这一年的经历将深深刻印在他的生命中。
(西藏林芝当地相关工作人员送别赵彦博等广东省医疗队员)
危重病例救治他提供了宝贵意见
时间回到2020年8月,那时,医院刚刚接到援藏任务,要派一名影像科医生参加中组部第六批援藏队,随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前往林芝,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一年的援藏工作。看到这条通知,赵彦博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彼时,他的妻子还有一个月就要生产。
“妻子希望孩子出生时,我能在身边。”赵彦博说,“我就跟她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机会,国家也一直鼓励医疗技术人才去支援边疆建设,将来还可以给孩子讲讲爸爸的援藏故事。”8月20日,赵彦博踏上援藏的道路,20天后,他的孩子平安出生了。
而在林芝的赵彦博很快投入工作,在那里,他被任命为林芝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一个月后,他遇到了一个危重病例。那是一名从下级医院转来的产妇,产后大出血,生命体征不稳定,亟需急诊手术。但是采取什么手术方式,妇产科医生犯愁了:如果患者有胎盘植入的话需要切除子宫,否则可以保住子宫。
医院紧急会诊后,当即决定做MR检查。检查中,医生发现患者宫腔情况复杂且处于躁动状态,MR片质量较差,紧急关头,赵彦博凭借多年阅片经验给出判断:没有发现胎盘植入,仅见部分胎盘残留,给妇产科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了依据,最后的手术结果也证实了赵医生的诊断是准确的。“这是我在藏区遇到的第一个危重病例,能够用自己所学,去帮助他们,我觉得很有意义。”
在常人来看,影像科医生无非就是看看片子,并不参与具体治疗,事实上,影像科医生提供的报告,对临床医生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有一位男性患者头晕、头痛持续一周,做完CT和MR检查后,当班医生发现患者颅脑多发缺血灶,未发现急性脑梗塞征象。下午赵彦博审核报告时却觉得不对劲,怀疑脑梗风险高,他立马就给患者和门诊医生打电话,建议患者住院观察。隔天,患者果然头痛头晕明显加重,紧急MR检查发现双侧大脑中动脉几乎闭塞,急性脑梗,神经内科医生立马启动相关治疗方案,经过多天治疗后,患者顺利出院。事后,神内医生在病例总结时说:“多亏赵医生及时发现影像征象并给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意见,患者没有离院,为临床医生及时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藏区,像这样的案例很多。工作一段时间后,赵彦博发现,仅靠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能真正为藏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于是,他积极参与医院五大中心建设,担任专家组成员;与其他科室合作开展新技术、新检查方法;通过讲课、会诊、编纂书籍、带教等,提高当地医生的医疗水平和技能。
(赵彦博参与当地医院五大中心建设)
在帮助本地医生快速提高诊断水平方面,赵彦博做了很多工作。他直接帮带放射科两名医生,结合具体案例,指导他们提高放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技能。在日常诊疗工作中,一旦发现疑难病例,也会组织大家学习鉴别,加深记忆,并及时存档,为科室培养年轻医生保留资料。
(赵彦博讲课)
“有机会还想再去一次”
正是这种爱岗敬业、认真踏实、乐于奉献的精神,使赵彦博在当地“圈粉无数”,私底下,大家都说他“最拼”,无论何时,请他会诊或者急诊,他都是第一时间赶到。援藏一年,赵彦博审核签发各类报告超两万份,随队义诊10次,行程两千多公里,义诊人数过千人。援藏期间,他获得了“优秀援藏干部”、“援藏先进个人”、“教学帮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赵博彦获得的荣誉称号)
援藏一年,赵彦博就休假回来过一次,那时,他的儿子已经半岁,却是第一次见到现实中的爸爸,小小的他有些陌生,一抱就哭,好在十几天的短暂相处,把父子俩的关系稍微拉近了一些。如今,赵彦博圆满完成援藏任务,顺利回归,他说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陪家人,“错过一年,得好好弥补。”
而在西藏这一年,赵彦博最大的感受不是苦,而是“一种强烈的被人需要的感觉”。西藏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那里,他用他的专业帮助了很多人,“藏区同胞非常淳朴,他们表达感谢的方式可能就是偷偷给你送点鸡蛋,送两箱奶,让你觉得你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赵彦博在藏区义诊)
有人说,援藏是一次理想信念的远行。思想有多远,路就会有多远。进藏之前,赵彦博总觉得一年很长,可是,当这一年真的过去了,才发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那里,他接受了二次教育、得到了二次锻炼。在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中,也多了一重身份,多了一份责任。“以后有机会了,还想再去一次,给藏区同胞看病,和同事一起去‘林卡’(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