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做客广州日报2024全国两会北京演播室(下文简称“演播室”)。作为一名投身脑科学基础研究,和“抑郁症”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高天明希望通过自己的发声,让更多人关注和推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支持体系建设。
高天明说:“我希望发挥自己的作用,守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高天明告诉记者,要让不开心的孩子们开心起来,不是靠某个人,“而是要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搭起来。”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莫伟浓
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要跳出不好的循环
在演播室,高天明选择和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进一步深究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难点、瓶颈以及解决之道。高天明表示,大部分的早期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那么难干预,发现后及时由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社工支持,或转介心理医生干预,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为什么现实中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现?他认为,首先是甄别难。“心理健康问题和感冒一样,发现问题了及时干预就好了。但问题发生时,老师、家长和孩子往往不知道问题已经发生,耽误了干预的时机;有时,哪怕发现了问题,由于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和社会排斥讳莫如深。担心确诊影响前途,问题越拖越严重,越来越难干预,陷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复杂的循环。”要跳出这个循环,必须从一线力量中寻找突破口。
“如果学校和家长第一时间就发现问题,心理健康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可干预,就能打破这个循环。”高天明说,“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心理教师多为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背景,欠缺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识别和处置能力训练,在面对学生更进一步的求助需求或心理危机事件时多会捉襟见肘,而学校也不具备培训能力,问题就在这个地方。”
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心理健康体检
高天明就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以及干预服务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说,“首先要把‘体检’做好。”教育部门已明确中小学校应当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心理健康体检,但各地存在心理测量工具不适用情况,“需要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健康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体检工作规范制定工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地调研和科学研究等形式确定该地区统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筛查体系,为所有阶段新入学学生进行有侧重点的心理体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信息平台以及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报告制度。”
他表示,希望教育部门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合作,定期组织各级各类老师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师具备对高风险学生实施危机干预的能力,并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公立精神心理专业医疗机构定期组织心理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和督导。由教育部门牵头为学校聘请心理健康社工,同时,聘请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对口支援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组建学生个案管理小组。
“社会对包括儿童少年精神科执业医师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也会急剧增加。”高天明表示,希望国家提高专业人员薪资待遇,留住并吸纳儿童少年精神心理专科从业人员,尽快填补儿童少年精神心理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与此同时,加强对重点学生群体的跟踪并及时干预和转介,加强学校与属地公安、卫生、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危机信息获取、转介治疗、家长培训等方面争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