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在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学科发展大会上,中医药学院院长、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杜庆锋作为华南地区唯一发表学术报告代表受邀参会,并在大会上作题为《依托优势学科,整合创新要素,推动中西医结合科研高质量发展》的专题报告。

会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指导,中日友好医院、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主办。会议汇聚两院院士、三甲医院院长、国家级医学中心主任等百余名行业领军人物,共同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强调深化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融合,发挥中西医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发展中国医学之路。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提出,中华中医药学会将开展多方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探索,助力提升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能力和学术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司长严华国强调,中西医协同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系的显著优势,并高度肯定中日友好医院等“旗舰”医院在学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大会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当选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杜庆锋等当选为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学术报告环节,四位权威专家受邀作大会主题发言,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主持行政工作)就全国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系统探讨了中西医学融合助力健康促进的策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周嘉则分享了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的思路与实践经验。
我校中医药学院院长兼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杜庆锋系统剖析了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现状,直指“学科生产力不强”这一核心痛点,并汇报了仝小林院士和杜庆锋教授团队提出的“中西医结合科研范式”创新理念。该范式以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宝贵遗产和经验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科学和医学知识技术作为研究手段,将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原理阐述清楚,以提升疾病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目标导向,在临床实践中创新方法、技术、产品和体系,为发展中医药现代化事业与产业提供路径与方法保障,为建设“新医学”体系提供理论、实践和要素支撑。

杜庆锋以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院士牵头的情志病防治攻关方向为例,系统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科研范式的落地成果:引进日本脑神经科学专家大和田智彦教授、麻醉与疼痛医学专家安建雄教授等顶级人才;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各1项;建设中西医结合情志病防治基础研究卓越中心;与国家CDC合作构建数万人规模的老年情志病队列;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推动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抗抑郁新药氯比普兰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补气活血通脑颗粒获批院内制剂等。
大会同步启动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优势病种开放研究项目,针对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四大慢病开展联合攻关,并举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五五’规划教材暨首轮全国西医医师学习中医系列规划教材编写启动仪式”。
作为广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单位,我校中西医结合医院将积极牵头成立“大医精诚·中西医结合学科联盟”,联合广东省70余家医疗机构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深化与中日友好医院等国家级平台合作,参与情志病与代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制定;以中西医结合科研范式为引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医学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