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第三附属医院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揭牌暨第五台手术机器人正式启用。医院党委书记胡海源,党委副书记、院长黎程等领导班子成员,骨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妇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多个学科专家团队和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医院智能医学建设迈向新高度。

胡海源、黎程和相关专家共同为“华南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揭牌。该中心集临床、教学、科研和产学研用一体,未来将承担多学科机器人手术规范化培训、临床技术转化及远程协作指导等职能,成为华南地区智能医学技术推广的创新平台。
技术操作展示环节,骨科专家方航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在脊柱与关节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医院党委委员、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刘存东聚焦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独特的强大功能——术者、设备和器械的完美融合,实现了手术的高度精准化,让患者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
媒体互动环节,十余家主流媒体围绕新技术推广与基层协作踊跃提问。就“机器人手术能为患者带来哪些具体临床获益”方面,方航以实际案例回应,“以骨盆骨折手术为例,传统术式需切开约20厘米切口,术中出血量超500毫升,而机器人辅助手术通过3-5毫米微创通道,机械臂精准植入骶髂螺钉,出血仅20余毫升,患者术后2-3天即可下床活动。此外,关节置换手术中,机器人可将假体植入角度误差控制在1度以内,位置误差小于1毫米,将极大提升假体使用寿命。”刘存东教授补充道,“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机器人高清视野能清晰分辨神经血管束,保留患者性功能的比例从传统手术的30%-50%提升至50%-80%,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针对媒体关于“机器人手术是否会导致患者费用大幅增加”的提问,王亮坦言,“目前机器人手术费用确实存在一定自费比例,但其精准性与微创优势可大幅降低隐性成本。例如,现有机器人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传统手术缩短40%,术后感染风险下降60%,住院天数明显缩短,总体医疗支出反而减少约15%。”他进一步强调,医院正通过三项举措平衡技术升级与可及性:一是积极推广机器人手术项目临床应用;二是设立专项救助基金补贴经济困难患者;三是联合国产设备企业研发低成本技术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政策支持与技术普惠,让更多患者受惠精准医疗服务。”
黎程指出,“我们不仅要让技术‘顶天’——突破复杂手术的临床瓶颈,更要‘立地’——通过培训中心每年培养众多基层骨干,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胡海源强调,“智能化医疗的终极目标是以患者为中心,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转型升级,实现精准医疗与费用可及性的平衡。”
此次华南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成立、第五台手术机器人的启用,标志着第三附属医院“技术+人才”双轮驱动战略的全面落地。未来,医院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养为纽带,推动精准医疗技术普惠化,为健康中国、健康广东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