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5 日,海珠区万达广场 1 号门外热闹非凡,一场兼具服务温度与文化厚度的中医药盛宴在此进行。为响应广东省 “健康科普进万家” 行动部署,由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海珠区卫生健康局、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承办的 “大医精诚 —— 中医名家走基层”(海珠站)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五届膏方节正式拉开帷幕。

医院专家团队带着名医义诊、体质辨识、膏方制作体验等多重健康福利走近市民,看名医,辨体质,品膏方……让街坊们在家门口就能触摸中医药文化、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在秋末的羊城奏响守护健康的温暖乐章。

刘占峰与陈旭坚共同主礼鸣锣,随着一声宏亮而清脆的锣声响起,本届膏方节正式开市。

医院护理团队带来的《八段锦》表演刚柔并济,一招一式尽显传统养生智慧,活动氛围愈发热烈。
科普义诊双发力 定制服务暖人心
活动现场,“科普 + 服务” 双线并行,中医体质辨识区、名医名家义诊区、膏方制作体验区、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中医特色疗法体验区、中医医保咨询服务、免费骨密度检测,社区义诊区域等七大功能区域各有侧重,既让市民学到实用保健知识,又能享受定制化健康服务。
在膏方制作体验区,药师们身着白大褂,有条不紊地展示熬膏的过程,阵阵药香弥漫四周。“原来膏方是这样制作的!” 家住附近的王女士凑在展台前, “以前只知道膏方能调理身体,今天亲眼看到制作过程,才明白它为什么这么珍贵。”

中医体质辨识区前同样热闹,医护人员通过问卷评估、舌诊脉诊结合,为市民判断体质类型。“您平时是不是容易口干、皮肤干燥?” 医护人员为市民陈先生诊断后,告知他属于 “阴虚体质”,并建议日常多吃梨、百合等滋阴食材,搭配温和运动。陈先生感慨道:“以前总觉得自己身体没大病就不用管,今天才知道体质还分这么多种,以后知道要怎样针对性调理了。”
名医义诊区更是人气爆棚,广东省名中医彭康、岭南针法名匠周国平、特聘教授肖长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文小敏、赵益业等一众专家坐诊,耐心为市民望闻问切。“今年天气特殊,比往年暖和很多还比较干燥,大家养生不能照搬往年的‘大补’思路。” 彭康一边为市民诊脉,一边普及秋冬养生要点,“尤其是本身容易上火、口干舌燥的人,更要注重清补润肺,比如用麦冬、玉竹泡水喝。”家住江海街的张阿姨常年受失眠困扰,彭康教授通过搭脉问诊,判断其为心脾两虚体质,结合今年气候特点,为她开具了兼顾健脾养心与润肺的个性化膏方,并叮嘱日常要少熬夜、保持情绪平和,“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让名中医看病,还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养生知识。”张阿姨表示非常开心地说。

中医特色疗法体验区前人气爆棚,护理团队现场给市民朋友们带来耳穴压豆、艾灸等多项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市民张先生因工作久坐常有肩颈酸痛,护理人员为其辨证后,选取对应耳部穴位贴压王不留行籽,同时指导日常按压技巧,“按压后酸胀感很明显,肩颈瞬间舒展了不少”,张先生对这种无创又实用的疗法连连称赞。
“洋志愿者”添亮色 架起中医药文化交流之桥

活动现场,几位“洋面孔”格外吸睛,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志愿者,不仅忙着引导市民、协助登记,还围在专家诊桌旁,认真观摩学习义诊全过程。治未病科(老年病科)主任中医师文小敏教授还特意手绘了一张清晰的脉诊图,手把手教他们认识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来自印度的解剖学博士研究生马诺杰,特意端起一杯现场熬制的中医凉茶细细品尝:“刚入口没什么浓烈味道,咽下去后,嘴里会泛起淡淡的薄荷味,特别清爽。”更让他惊叹的是中医的诊疗智慧:“我什么都没说,医生只是把了把脉,就准确说出我胃不太好,中医实在太神奇了!”留学生志愿者们亲眼看到现场市民对中医的信赖、亲身感受中医服务的实效后,才真正读懂了“中医治未病”的深层内涵,也对这门古老的东方医学产生了愈发浓厚的兴趣。

这些留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不仅为活动注入了鲜活的国际元素,更主动成为中医药文化的民间使者,用跨文化视角传递着中医药的独特魅力,让这场“健康科普进万家”活动更具传播力与影响力。
扎根基层践初心 守护健康启新程
本次活动吸引了数百名市民参与,不仅让大家在家门口享受到省级名中医的诊疗服务,更通过沉浸式体验领会了中医的无穷妙处。 “我们把活动从医院搬到户外,不是简单的场景转换,而是中医药服务理念的深化 —— 主动走进市民中,让大家亲眼看见膏方如何熬制、亲身体验体质如何辨识,把抽象的中医药文化变成可触、可感、可用的生活智慧,这才是对‘治未病’理念最生动的科普,也是我们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陈旭坚如是说
未来,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将继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依托“大医精诚・中西医结合学科联盟”,深化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协作,把更多优质中医药服务、科普资源送到群众身边,让“杏林中药香” 真正融入“人间烟火气”,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设健康广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西医结合的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