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6日,来自印度、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乍得等22个国家的40余名南方医科大学来华留学生前往仁化县开展“感知中国”社会实践暨“双百行动”研学活动。从丹霞山下的田园到董塘中心小学的教室,留学生们用专业视角与跨文化笔触,将仁化的乡村振兴实践转化为一组组“可触摸的中国故事”。
丹霞为证——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实践
清晨的阳光中,实践团队从广州启程。当车队驶入仁化县境,层层叠叠的丹霞群峰如同天然屏风,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在绿水青山中,留学生们与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展开深度对话,并与丹霞山风景区管委会开展“感知中国”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活动。
“这里的每一道岩层褶皱都像在诉说地球演化的故事。”来自乍得的硕士研究生艾伯在赤壁丹崖前驻足惊叹。更令留学生们感兴趣的是,当地通过"地质公园观光+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将世界遗产转化为发展动能。当地民宿经营者向留学生们展示手机里的相册:"以前大山挡住了我们出行的脚步,现在大山变金山,靠着丹霞旅游,年收入翻了好多倍。"夕阳下的丹霞山,远处白墙黛瓦的民宿群与丹霞赤壁相映成趣,构成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童心无界——跨国课堂里的文明对话
7月16日上午,在学校“双百行动”驻仁化县服务队的积极协调下,来华留学生团队走进董塘中心小学,与当地小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留学生们精心设计的"世界文化万花筒"互动课,让乡村教室变身微型联合国。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莱拉教孩子们海娜手绘吉祥图案。非洲学生吹奏乌乌祖拉的旋律仿佛将大家带到足球世界杯绿茵场上。而尼泊尔博士生拉吉夫则被孩子们围住追问:"喜马拉雅山真的住着雪怪吗?"笑声中,文化差异化作理解彼此的桥梁。
“与董塘中心小学的小朋友们交流,让我感受到了跨越国界的纯真友谊。我们都有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次文化交流活动让我更加坚信,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石。”来自印度的留学生马诺杰分享了他的感受。

古村新韵——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的交响
城口镇恩村的探访将活动推向高潮。留学生们触摸着青砖黛瓦的古建筑,在红军长征宿营旧址前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马达加斯加留学生张顺龙对"红色+古村"文旅融合模式尤为关注,称赞这里有历史有故事,既有美的享受,也有心灵的慰藉。
“在城口镇恩村的探访中,我被中国乡村的宁静与和谐深深吸引。我为自己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感到骄傲和幸福。”来自阿富汗的留学生利德激动地说。
返程大巴上,留学生们自发组织起分享会。叙利亚的谢大力用中文写下"丹霞之美永存心间",巴拿马的卡罗琳则忙着与家人分享她这两天的故事和喜悦。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留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乡村的美丽与变化,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未来,学校和学院将继续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机会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