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师节礼物,不是鲜花和赞美,而是学生能自信地说:“我可以独当一面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想对您说:李主任,教师节快乐!谢谢您的“喋喋不休”,谢谢您的“斤斤计较”,谢谢您的“无所不至”。直到有一天,我们都能成为像您这样——既能看清CT图像上的每一个细节,也能看见每个年轻医师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需要。

“窗宽窗位要再调一下,纵隔窗看分离的内膜片更清楚。”第五附属医院李远章主任俯身握住鼠标,仔细调整图像。他的白大褂袖口轻轻擦过我的手臂,传来淡淡的消毒水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茶香——那是他每天早早到科室审阅报告时留下的味道。
我一边点头,一边悄悄记下他说的每一个字。这就是我医师成长的日常——在主任的指导下,痛并快乐着。刚规培回影像科的时候,我曾天真地以为,经过三年外院培训、经历过外面老师的“锤炼”,回来应该会轻松很多。却没想到,真正的“修炼”才刚刚开始。
第一周独立写报告,我自信满满地交了一份胸部CT诊断。没过多久,主任就把我叫到阅片室。“这个肺结节描述不够规范,大小、密度、边缘、与血管关系,四个要素缺了俩。”“这里用‘可疑’太模糊,临床需要的是确定性意见。”十几双眼睛齐刷刷望过来,我恨不得钻进地缝。察觉到我的窘迫,主任特意补充道:“别紧张,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你们年轻医师的报告,我会每份都看,直到完全没有问题。”
“小杨过来一下,这个病灶你看看。”“小杨,那个住院患者的报告改一下,有个典型病灶没写。”“小杨,这个得报危急值。”主任的细致程度,堪比MRI的T2加权像——层次丰富,对比鲜明。
主任对科室教学及放射科专业住培工作的执着让人敬佩。“小杨,你直接脱产,把所有资料都要给我重新整理一遍,我认为还不够详细、完整”“我们要以评审专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全部给我重新梳理一遍”。
那一个多月,我脱产整理材料、联系外院专家、开展模拟教学。在主任的“高标准”之下,我们放射科专业基地从省内众多实力雄厚的医院中脱颖而出,成为医院第二个专业基地,后来才知道,那也是当年全省唯一、全国仅四家新增的放射科专业基地之一。
成功创立专业基地并招生后,他特别重视住培学员的教学,草拟的各种教学计划,他都一一修改,“主任,外面的专业基地都没有开展那么多次教学活动,我们现在人员也不是特别多,能不能减少一点?”“绝对不行,我们一定要按照标准,一次都不能落下,人员不够,你把我也排上,一定要确保教学活动足够的次数。”

他为我们量身订制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每天早上8点开始读片会,每周四住培小讲课,每两周一次的教学阅片及病例讨论,每月底的出科考核,甚至绝大部分的课程他都要全程参加,讲的不好,还会被他批评,没有带好学员。
“小杨,你通知安排,我要给所有师资及教学管理人员开会,以后所有在外的住培学员我们都要去不定期地查岗,所有的出科考核我们都有查看,没有我们的签名,不给出科。我们需要统筹学员三年的所有教学安排,必须落实。”从那以后,每周五我都跟着主任去各科室查岗、沟通、参与教学,几乎没停过。甚至他外出培训时,我反而有些“不习惯”。几年下来,放射科专业基地不仅在省级迎检中高分通过,还在第二年以第一名成绩通过市里复检,学员考核通过率100%。作为新晋教学医院,我们科室拿下多个教学方面的“第一”。担任多年教学秘书,随着年纪和阅历增长,我也逐渐明白了主任的“无所不至”——不是为了永远牵着我们的手,而是为了放开手时,我们能走得更稳;他的“细心周到”,不是不信任,而是为了让我们在无人可问的深夜里,脑中能有回响的声音。
2025年8月,受大学派驻,我回到家乡县人民医院帮扶一年,负责影像科业务及管理。报名之前我曾犹豫:自己的能力够吗?主任说:“你安心去,随时给我打电话,也该出去成长一下了。”
作为从未担任管理岗的医务人员,我只能努力回想主任平时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带我们,我就怎么带这边同事。我把科室人员也“摧残”了一遍:不断组织学习、协调、建章立制、拓展业务。短短一个月,科室的规章制度、教学和业务进展就让医院十分满意。院领导还在全院大会上说:“不是我们做不到,是需要我们去改变。”
原来,最深的师徒情谊,不是我永远依赖您,而是我终于学着您的样子,活成了您的模样。
请继续用您的方式“烦”我们吧,直到有一天,我们都能成为像您这样的主任——既能看清CT图像上的每一个细节,也能看见每个年轻医师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需要。
最好的传承,不就是让严格成为习惯,让细致成为本能,让关怀成为自然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