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上午,新生入学教育课堂上,我校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远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别开生面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心理学启蒙课。他的演讲生动形象、意趣横生,全场掌声和笑声不断。
善于自助、乐于互助、敢于求助
在学生的笑声里,张小远通过几个心理状况问题调查,以较为轻松的讲座氛围,拉开了整场讲座的序幕。紧接着,他通过身边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引出了心理健康“常态”、“偏态”和“变态”三种状态各自的表现,并进一步让新生在案例解读中知晓常见的妄想、幻觉、自知力缺失等心理疾病症状,区分了正常应激反应、心理亚健康状态和心理危机等的表现。
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心理问题的特点,张小远尤其强调当代大学生要“善于自助、乐于互助、敢于求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不要讳疾忌医,要把心理疾病当做和感冒等其他病症需要就医一样对待,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求助就诊。
悦纳自我,寻找意义感,转换评价坐标
最后一个环节,张小远给同学们开了几个“药方”,他们都有同一个主题:悦纳自己。他着重讲到自尊心的重要性。他解释道,自尊心与他尊心是有区别的,自尊来自自我肯定,他说,一个有自尊的人是不太在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的;相反,他尊心强的人格外在意别人对他品头论足,这些人表面上是爱面子的人,本质上是个自卑者。
在讲授心理调适原则的过程中,张小远走下讲台,来到新生中间,选取现场两位男生作为他讲解案例的假设对象,以大学生关注的恋爱失恋问题为原型,讲解了支撑人自尊心的出身、才华、人际关系和外貌四根支柱,引导新生要学会悦纳自我,少些他尊心,把外部评价坐标造成的压力转化为内部评价坐标的动力。
同时,张小远为新生梳理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适应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问题等,针对当前很多学生某种程度上信仰缺失的状态,倡导新生在求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意义感,注重人格成长。
“我是最棒的!”or“我是独一无二的!”
新生刚刚经历高考,既往接受到的教育心理暗示往往是“我是最棒的”,张小远通过身边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坚持“我是最棒的”信念向“我是独一无二的”信念转变,并借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段名言作为了讲座的结束:“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要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上帝赐给它的声音去叫吧!”
据悉,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后续还会有系列课程,我校本部和顺德校区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开始对学生开放,为大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心理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