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小燕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一)
一位女科学家的梦想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院长 冯天元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院长冯天元。我汇报的题目是《一位女科学家的梦想》。
车小燕同志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主任,共产党员,2013年12月26日因病去世,年仅51岁。她是一名出色的医学教授,治学严谨,甘为人梯,培养了40多名医学博士和硕士;她是一名优秀的女科学家,海外留学归来,长期从事医学检验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锲而不舍,成就斐然;她还是一名热爱生活、善良高洁的知识女性,关爱家庭、关心同事,始终焕发着独特风采;她更是一名爱岗敬业、鞠躬尽瘁,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人民健康事业的追梦人。
车小燕主任常说:“人总要有点追求”。她的追求与梦想就是为人民的健康奉献自己的一切。
大难当头方显英雄本色。2003年春节前后,非典狂魔肆虐南粤大地。当时病因不明、传染性强,一批批患者和医护人员接连倒下,谣言四起,人心恐慌。如何诊断、用什么来快速诊断?这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难题。车小燕主任心急如焚,主动请缨,向省科技厅立下军令状:“由我们来研制非典诊断试剂盒!”
研发非典试剂盒?谈何容易,那是世界难题、时间紧迫、人命关天呀!车小燕主任凭着保护人民健康为己任的责任感,凭着扎实的科研功底,毅然挑起了重任。
与时间赛跑,车主任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走访了20多位专家学者,第一时间制定出研发非典试剂盒的方案;与时间赛跑,车主任求爷爷告奶奶,第一时间捧来别人望而生畏的SARS病人血清;与时间赛跑,车主任一次又一次实验检测,第一时间掌握了试剂盒的关键技术参数。
经过八个月的连续奋战,车小燕和她的团队终于研制成功全球第一个非典快速诊断试剂盒。当拿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文时,车小燕激动得泪流满面,她开心地笑了。是呀,这不仅仅是对科研成果的肯定,还是对SARS防治的贡献,更是一位女科学家赤诚的心呀。
车小燕主任有一个梦想,就是在世界医学科技舞台上,要有中国人的声音和位置。她以坚韧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追逐这个梦想。
车主任先后在美国和香港求学深造,瞄准医学科技前沿领域,勇闯禁区,大胆探索,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继成功研制非典试剂盒后,她又发明了登革热病毒及四种亚型的快速检测方法,并申请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她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数十项课题,她还是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她以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攻克了多个世界性医学科技难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年来,车主任潜心培养年青技术骨干,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中国医学科技工作者登上世界舞台。
余楠医生,是检验医学部的年轻技术人员,聪明、好学、理解能力强,就是怕吃苦。车主任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她改变坏毛病。于是不断给她压担子,实验、标书、论文、教学,一项又一项重要工作压给她。刚开始,余楠很不理解,觉得主任故意为难她。她向车主任抱怨:“主任,这活儿太重了,我吃不消!”车主任看穿了她的心思,故意严厉地说:这是任务,必须完成。
一天,余楠看见车主任给她修改的标书,上面的批注密密麻麻,十分详细,居然比自己原来的字数还要多。一回,她做实验三番四次总是不成功,又是车主任耐心地手把手教她操作。一次,她协助车主任成功完成了一项科研课题,可是在发明者排序上,自己是第一位,车主任却排在第三位。余楠顿时红了眼圈,她在心里说:主任啊,你这是甘为人梯,用心血帮助我们年轻人呀。在车主任的悉心培养下,余楠从一个普通技术人员迅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学术骨干,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发表了多篇SCI论文。
在车主任的领导下,检验医学部聚集了博士后、博士层次人才43人,摘取科研项目国家级15项、省市级26项、经费5300多万元,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一跃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平均年龄最低、科技成果丰硕的重点学科团队,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和交口称赞。
车小燕主任还有一个梦想,就是立志当一名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好医生。她用自己的毕生的行动,践行了梦想。
车主任声名远扬,成为各大医药机构追逐的对象。2010年春节刚过,一家著名跨国医药集团老总慕名找到车主任,一番寒暄后,阔气地把一张空白支票摆在车主任面前:“车主任,我诚恳邀请您加盟我们医药集团,只要您愿意出任技术总监,年薪数字随您写!”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呀,可车主任却淡然、平静地说:“谢谢您的好意,是珠江医院培养了我,我的根在珠江医院,我要报恩哪!”
还有一次,有家企业希望高价购买非典试剂盒产品的专利,车主任不为金钱所动,断然拒绝了,她说:“我的研究成果是为了治病救人,不是拿来赚钱的,做事要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2013年7月,车小燕主任患晚期胃癌住院治疗,可她还在眷恋着科学事业,眷恋着自己的梦想。
车主任去世前两周,我去看望她,当时她病情危重,说话非常虚弱,靠静脉输液和镇痛泵维持着。看到我,她冲我点点头,让护士把床头柜上的一个U盘递给我。我刚想开口问,车主任示意护士将镇痛泵调到最大,艰难地说:“院长,这是我前几天抽空整理的资料,快到年底了,学科建设、科研项目都要总结了,明年的发展计划也在里面,麻烦你帮我交给医院。”
接过这凝聚车主任最后心血的沉甸甸的U盘,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刺痛,我强忍住泪水,轻轻握着车主任的手:“主任,您放心吧,您要好好休息!”
车主任却摇了摇头,紧紧抓住我的手,断断续续地说:“院长,我们的联合基金项目到最后攻关了,要能再给我三个月就好了,只要三个月,我就可以完成了…….” 此时,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
在车主任心中,恪尽职守,敬业爱岗,是神圣的职责;锲而不舍,执着追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车小燕,我们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带着太多、太多的对医学事业执着与梦想,匆匆离我们远去了。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她留下的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广东医生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谢谢大家!
车小燕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二)
勇于较真的车主任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技师 刘艳梅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车小燕主任的同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刘艳梅,我汇报的题目是《勇于较真的车主任》。
在车主任身边工作是幸运的,遇到工作上的困难,她总是勇于担当,悉心指导;在车主任身边工作又是忐忑不安的,因为她工作认真、一丝不苟,那个较真的劲,有时还会让人受不了。
在探索知识奥秘的征途上,车主任勇于跟自己较真,她常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工作八小时之外你在做什么。”
我们戏称车主任的工作与学习时间是“白加黑、五加二”,也就是从白天到黑夜,从五个工作日到两个休息日,她都在跟时间来较真。她的办公桌总是堆满了各种中外书籍,每隔几天就更换一批;她的电脑里,储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天天不断地补充增加;飞机上、餐桌旁、卧室里,也成为她的学习场所。通过海量阅读、博览群书,她每天摄取的知识量是常人的几倍,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较真精神,为她的科研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然而,这一切她还不满足,她的目标又瞄准了检验医学科技前沿领域,瞄准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她又跟畅游知识的海洋、攀登知识高峰较上了真。
1993年,车主任赴美国留学三年。这三年是这样度过的:早上,匆匆啃几口面包,就赶去实验室;中午,三番五次地做同一个实验;晚上,总结心得,请教专家,查阅文献,解疑释惑,常常熬到深夜一两点。她像一块永不知足的海绵,吮吸着每一滴知识甘露,心无旁骛。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抗体研究方面崭露头角,接连发表几篇重量级的论文。美国一家著名的医学院以优厚的待遇挽留她工作,她说:“我的根在中国,在珠江医院,我要回国。”就这样,车主任怀着报效祖国赤诚的心,毅然选择了回国。
在科室管理上,车主任一丝不苟,奖罚分明,敢与违反规章制度的事情较真,她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连规章制度都不遵守,我们的检验结果可信吗?”
拥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团队、一流的成果,是车主任奋斗不息的理想。2008年她东奔西走,终于争取到新建2500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室的立项。在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她较真的劲又来了。
一天,车主任手捧着一摞厚厚图纸走到我面前,一脸喜悦地朝我说:“艳梅呀,我终于把实验室总体规划草图制出来了,你瞧,东侧主要是细胞免疫和感染免疫实验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所有实验从东往西挨着房间一个一个进行;西侧是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室,实验从西往东挨着房间一项一项操作,避免了东西两头跑,这样,我们就可以节约时间做更多实验了!……”我一看愣住了,40多个房间,从布局到功能详详细细、清清楚楚。原来,单就这个整体规划图,车主任带着实验室人员,多方考虑、全面论证,反复修改了6次之多。
车主任做事严谨科学,在科室的管理上也不例外,她坚持以制度管事管人。检验医学部成立的那一天,车主任郑重宣布:我们共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所有人,包括我在内,必须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如果出现违反制度的行为,一定重罚,绝不留情!
有一天晚上,我在门诊值班,没什么病人,我就出去打了一会电话。说起来也巧,就在这个时候车主任来查岗,看我不在岗,问其他同事也说不知道,当即决定扣发我半个月的奖金。其实我在科室一向遵守工作纪律,从来没有受过处罚,这次感到既委屈又丢面子。过后车主任找到我,语重心长地说:“艳梅呀,我们窗口岗位是直接为患者服务的,必须随传随到,决不允许脱岗现象,这是最基本的规则,扣钱不是目的,站好 每一班岗才是硬道理。”
车主任的批评让我心服口服,也给大家敲醒了警钟,所有的规章制度,没有人再犯,我们科室的管理迅速走上正轨。外来进修人员见了,不停地称赞:你们科室的人员就像机器上的零件,只要一开电闸,就科学、有序、高效地运行起来。
在科学研究工作流程上,车主任严谨求实、笃实至诚,那较真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车主任要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做到“五个必须”:必须制定详细实验方案,必须计算好试剂的种类和用量,必须当天撰写小结,必须提出实验的改进意见;必须当天给她审核实验结果。
一次实验做的比较晚,到晚上11点多钟了,还没结束,我们劝车主任先回家,有了结果立即发给她。车主任说:“回去也睡不着,我跟你们一块等结果。”凌晨1点多了,实践结果和报告终于出来了,车主任还跟我们讨论了近一个小时才回家。
车主任常说“任何一个实验,都必须是可重复的,这才是正确的。”在研究实验过程中,为确保检测数据的科学、严谨,车主任要求课题组每个人必须做到全神贯注、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每一个数据必须多次实验、反复比较才能确定,关键环节她坚持亲自操作,严格把关。
同时,车主任哪怕是对合作的伙伴,也一丝不苟,只要涉及科研,无论任务多急,也决不放松标准。
2008年,手足口病在国内暴发流行,为了应对疫情,葛教授和车主任合作,研发手足口病临床诊断试剂。一天晚上葛教授快要休息的时候,突然电话响起。
“葛教授,今天你们报过来的一组数据有问题,请仔细核查一下!”是车主任打来的。
一刻钟后,叮铃铃,电话又响了。
“葛教授,我觉得数据还是有问题……”又是车主任。
叮铃铃……,葛教授刚躺到床上,电话再次响起。
叮铃铃……,叮铃铃……,
心急如焚的车主任一个电话、一个电话不停地追问,直到第八个长途电话,才找到误差原因,此时已是深夜。事后,车主任歉意地跟葛教授说:“不好意思啊葛教授,咱们这是救命的项目,要对患者负责,半点也不能马虎。”而葛教授一点也不生气,因为他早已习惯了车主任的这种较真作风。
我们的车主任,就是用这种近乎苛刻的较真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她的精神永远鞭策我们,勤于求知,严谨专注,永不亵渎科学的神圣!
车小燕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三)
与时间赛跑的人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医务处副处长 许寅超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医务处许寅超。我汇报的题目是《与时间赛跑的人》。
熟悉车小燕主任的人都知道,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时间不够用啊”。是呀,在短暂的一生中,她始终与时间赛跑,充分利用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全身心投入医学科研事业,勇攀高峰。
2003年非典突如袭来,群众告急、医院告急、政府告急,车主任以爱心换速度、以速度换时间、以时间换生命,硬是短时间内攻破了非典检测试剂盒的科技大关,为控制非典作出突出的贡献。
我清晰记得2003年4月14日的深夜,医院领导班子连夜开会,认为我们医院在单克隆抗体研究上卓有成效,如果能挑起非典诊断试剂盒研制的重任,对控制非典的流行是一个贡献。
已经快12点了,院领导让我打电话给车主任,征求她的意见。我心想车主任多半已经休息了,迟疑了一下还是拨通她的电话。电话只响了一声就接通了。我简要向车主任汇报了情况,请她明天上午具体商量。哪知道她风风火火地说:“小许,你在医院等我,我马上到。”我真后悔不该那么晚还告诉车主任,让一位女同志深夜打车过来。半个小时后,车主任来到了医院,听完我的汇报说了声“好,我马上拿方案,”就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第二天上午8点,我跑到实验室去找车主任,她正在电脑前忙碌着,桌上一杯放凉了的咖啡,旁边还有3个空空的速溶咖啡包装袋。“主任,您一夜没睡呀?”听见我的声音她兴奋地说:“小许,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昨晚查了很多资料,已经有一个初步的研究思路了,我们可以在SARS的快速检测上做文章,我很有信心!”整夜未眠的主任,脸上没有一丝倦容,眼睛闪耀着激情和坚毅的光芒,就像一个战士听见了出征的号角。
抢时间,她两天就拿出详细的研究方案;抢时间,她两周就制定出SARS病毒抗体的检测方法;抢时间,她8个月就研制成功世界首个非典检测试剂盒!
这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8个月;这是殚精竭虑、忘我拼搏的8个月;这是锲而不舍、执着追梦的8个月。与时间赛跑,车主任赢得了机遇、赢得了速度、赢得了鲜花与掌声!
对于时间的使用,车小燕主任又是那么苛刻,为了科研事业,她挤出每一分每一秒。她常说:“我哪有时间啊,事情太多了!”
她中午从不午休,因为安静的午休时间很适合看书和写东西。她每天晚上八、九点钟才离开实验室,因为可以避开堵车的高峰时间。她不学开车,因为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她也可以用来看文献,或者思考问题。甚至,她很少用座机打电话,因为她嫌拨号“太浪费时间”。每次坐车或是出差,她都会带上书、电脑,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看资料、查文献。她科学安排好每一天的工作,实验、带教、撰写论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她的电脑文件管理也有绝招,一条条、一项项非常清晰,方便查找。就是这样,车主任硬是挤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事业。
去年,车主任被选为全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需要花半天时间接受媒体采访和拍摄一个宣传片,可她死活不同意,说没有时间。宣传处的同志把嘴皮子都磨破了,她态度很好,但就是两个字:“没空。”医院的书记耐心地给她做工作,说了两次她还是不同意,不得不下死命令:“这是代表医院,必须完成任务!”就这样,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宣传片中这一些宝贵的素材。
车主任爱喝咖啡,她自己购买了一台咖啡机,每次出差总会带回一些好的咖啡豆。遇到同事,她总会热情地邀请大家来一杯自制的咖啡。我曾建议她别喝太多,对胃不好,她轻轻地笑了笑,告诉我说:“咖啡提神,我现在对咖啡和安眠药都产生耐受了,常规剂量喝下去没有反应,要喝大剂量才行。”在大家眼里,车主任任何时候都是神采奕奕、精神百倍,可我知道,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搞科研,她是在透支自己的时间乃至生命呀!
车主任常说,与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做斗争,必须抢得先机。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与病毒抢时间,也与自己的病痛抢时间。
两年前,车主任目光瞄准了西尼罗这一烈性病毒。这个病毒一直在美洲、非洲,中东和地中海沿岸国家流行,我国还没有报道。我问她,国内还没有,为什么要研究呢?她认真地说:“现在交通发达,国际往来频繁,我国从未有过病例报道,说明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一旦感染,必将造成爆发流行,危害极大。”
我们的车主任,就是这样,从研制SARS检测试剂盒开始,到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登革热病毒检测方法,再到西尼罗河病毒检测试剂盒,她为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不知疲倦地争时间、抢速度。
2013年7月,车主任诊断为晚期胃癌,我们都劝她尽快住院治疗。也许车主任深知,时间对于她来说意味着什么。住院前一天,她先把科室的副主任请来,仔细地交代了科室工作和注意事项;又把课题组的同事请来,叮嘱实验工作流程和方法;再把带教的学生叫来,反复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和工作……
那天,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同事悄悄地去看她,只见她一会静静地思考什么,一会缓缓地整理文件,一会又急促敲击电脑键盘,眼里留露出遗憾和无奈。傍晚,在同事们的劝说下,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科室,这一别,就再也没有回过她心爱的工作岗位。
车主任去世后,科室的同事整理她的电脑,发现好多科研课题的整理日期,居然都是2013年7月3日,也就是车主任住院的前一天。主任呀主任,你这是在与邪恶病魔抢时间,实在放不下医学科研事业呀!
在与时间赛跑的征途中,车主任用生命点燃了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为我们照亮了科学与人性的道路,书写了时间与生命的赞歌!
车小燕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四)
大好人车小燕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黄巧冰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黄巧冰,是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我汇报的题目是《大好人车小燕》。
我和车小燕主任是同行,也是多年的好朋友。她对事业的热爱,对科研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同行的帮助,让大家由衷地钦佩,是大家公认的大好人。
在我们同行眼里,车主任视病人如亲人,视同行如战友,为了共同战胜病魔,任何时候,她都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份内事,是一位甘当人梯、无私奉献的大好人。
2012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张教授的科研课题遇到了瓶颈,得知车主任也要参加北京一个学术会议,就想抓住这难得的机会,面对面地请教车主任。于是约好晚上八点在宾馆见面,结果飞机晚点,张教授赶紧给车主任发了个信息,告知航班到达太晚,改日再请教了。
当飞机降落北京,已是凌晨1点多。张教授打开手机,一眼就看到车主任的回复信息:不要紧,下飞机就过来吧,我等你。当她赶到宾馆时,车主任正在查阅文献资料,旁边的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对课题建议。一坐下,来不及客套,车主任就从疾病的流行分布,到科研项目的国际动态,仔细分析,一一解读。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张教授猛然一看手表,已经是凌晨3点多,连连向车主任道歉。可车主任却摆摆手说:“没关系,这项研究可以帮到很多病人,如果还需要帮忙,随时给我电话。”
张教授没想到,车主任是这么热情、无私地相助;还没想到,此后,车主任两次打来电话,提醒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更没想到,她连续收到车主任的三封邮件,发来自己的相关实验数据,供她参考。一位名闻遐迩的专家,自己承担着多个重大科研项目,还这么毫无保留地指导同行,张教授充满了感激,特意把车主任列为课题论文的第二作者,可是车主任一口回绝了,她说“这是我的份内事,应该的。”
是的,车主任一贯把帮助同行视为“份内的工作”。广东是地中海贫血高发区,2005年,南方医科大学宁教授研发了一项地中海贫血免疫学诊断方法,却苦于不熟悉将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途径,想咨询车主任。车主任一听,立即答应,而且抽出时间先后4次陪着宁教授到珠海、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产业化合作公司。宁教授不好意思地对车主任说:“本来是我的事,却到处折腾你。”车主任哈哈一笑:“别客气,咱们做科研出成果,就是为了临床治病快点用上,这事儿我责无旁贷。”
在上海考察期间,车主任有急事要赶回单位,当晚她和宁教授谈到深夜1点,第二天早上6点多,宁教授就接到车主任的短讯:“我去机场了,几家合作公司的优缺点,我都写好留在桌子上,供你参考。”宁教授看着这纸条,不禁在心里感叹:“车主任真是好人、大好人呀!”
在基层医院同事眼里,车主任是一位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专家,又是一位助人为乐、真诚友善的大好人。
2011年,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组织专家组,到全省基层医院去进行技术监控,每到一处,她总是仔细检查,不放过任何环节。那天到了韶关一家县医院检查,一名检验技师操作不规范,车主任当场指出来,小伙子有点不服气,嘟哝了一句:“我们以前都是这样操作的”,车主任严厉地说:“老百姓看个病不容易,检验不规范,结果就不准确,不是害了病人吗?” 当即把小伙子批得涨红了脸。
那天吃过晚饭,她匆匆找到省临床检验中心邹主任说:“老邹,基层医院检验技术不过硬,咱们得想想办法培训。”考虑到省检验中心没有这项培训经费,邹主任有点犯难。车主任一看,马上说:“都送到我这里来吧,我免费帮他们培训”,她平时那么忙,况且这事儿她完全可以不管,怎么好意思给她添麻烦?邹主任很过意不去,车主任笑着说:“这有什么,都是为了病人,再怎么麻烦都是应该的。”她的爽快和无私感动了我们,大家明白,她是真心真意为咱们行业着想啊!
这几年,车主任先后接收20 多名基层医院检验人员,免费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进修学习,她总是亲自把关,严格带教,直到学员培训合格。她的实验室作为广东省示范实验室,连续3年承担了全省医学检验培训班任务,培训检验技术人员1500余人。
去年的培训班结束时,应大家要求,省临床检验中心邹主任代表所有参会的同行,特意上台给车主任敬了一个礼,全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大家对这位大好人深深的敬意啊!
在我们医务工作者心中,车主任是一位品格高尚、淡泊名利的大好人。
这位大好人帮助同行总是迎难而上,而当捷报传来,荣誉纷沓而至时,她却选择默默转身,她从来不提自己工作的辛苦,科研成果申报名单上,自己的排位从不计较,但是,所有给予过科研帮助的同行却一个不漏。当年研发SARS检测试剂盒,拿到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的6万元奖金时,她一分也不肯留,全部分给团队成员。她坚持说: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多做点是应该的。
她的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同行的尊重、专家的赞誉。我国微生物学界的权威、香港大学袁国勇院士评价她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钟南山院士对她赞叹不已,说她学术精深、品德高尚,非常了不起!
当我们都为拥有车主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感到庆幸时,无情的病魔侵袭了她,消息传开,同行一片震惊,大家四处打听治疗方法,想方设法寻医问药,希望能挽救她的生命。中山大学附一院检验科姜主任通宵上网查文献资料,在国外医学论坛发帖求助;江苏省临床检验中心许主任打电话问遍国内知名肿瘤专家,希望找到一线转机;听说菱角对治病有好处,省临床检验中心邹主任连夜让亲友赶回湖南老家,费尽周折找到带回广州,细心烘干,磨成粉送到车主任的病房;有的同行甚至在QQ群里留言,如果生病可以代替,我愿意代替车主任,大家纷纷跟帖,我愿意、我愿意、我也愿意......大家多么希望病魔只是开了一个玩笑,多么希望奇迹出现,多么希望车主任康复归来。
小燕走了,她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实现了一辈子做一个好人、当一名好医生的人生追求,矗立了一座广东医生的人格丰碑!
谢谢大家!
车小燕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五)
老师 我们好想您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技师 林婷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的林婷,是车小燕老师的学生。我汇报的题目是《老师,我们好想您》。
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幕,2013年12月29日下午,殡仪馆里千人相送,泪雨飞洒,您安详地躺在灵柩里,身上覆盖鲜红的党旗,四周簇拥菊花。我静静地伫立在灵柩前,泣不成声,老师,您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我们好想、好想您呀……
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2003年那个春季,SARS肆意横行,人们谈非色变,而您却毅然选择了与SARS病毒零距离接触,挑起非典试剂盒研制的重任。
第一次走进SARS病毒实验室时,我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衣,带着厚厚的口罩,恨不得把自己武装成太空人。您似乎感觉到我的不安,轻轻地拉着我的手:“别担心,我在国外的同类实验室工作学习过,有经验,一会我会亲自操作,你们离我远点啊。”接着还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还年轻,日子都还长着呢,千万别感染了,不能对不起你们父母呀。”
我听着这近乎残酷、又似乎立下生死状的“玩笑”,不禁感慨万分。困难当头,您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安全留给别人,要知道您的丈夫和儿子同样也在等着您平安回家啊!
您义无反顾地走近试验台,小心翼翼地对血清标本进行取样、检测和复核。一份、两份、三份…….。我不记得当时您到底检查了多少份标本,到底持续了多长时间的操作;但我深知多接触一份标本,就多一分危险,多延长一刻时间,就多增加一分感染机会。您全身心投入和忘我专注的神情,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在想,您就如一位在战场浴血拼杀的战士,保卫国家;又如一位力擒凶徒保护社会平安的公安干警,置生死于度外,用生命诠释着职业的神圣。此时此刻,我只能默默地为您祈祷,您可一定要平安呀!
走出实验室,我帮您脱下隔离衣,就在那瞬间我惊呆了,您浑身大汗淋漓,身上的衣服全部湿透了,几乎可以拧出水来,您疲倦不堪地靠在椅子上,手里拿起我为您泡的咖啡,强撑着那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自言自语地说,还有好多工作要做,得抓紧呀!
就在实验工作最为紧张的时刻,您发烧了,体温高达39.3。对于长时间零距离接触SARS病毒的人,此时发烧意味着什么?我的脑袋乱成了一团,嘴里一直喃喃在说:“是不是感染了,是不是感染了?”边说边疯了一样跑到您跟前,大声哭了起来。“傻丫头,我应该不是感染,我的操作和防护都是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程进行的,放心!”在感染与死亡的边缘,您似乎没有丝毫的紧张,反而坚定地安慰我们。
我们不放心,马上采集检测了您的血液标本。等待结果的时间是那么的漫长,我坐立不安,在您的身边来回地转。您一把拉住我,埋怨地说:“慌什么,这样状态还怎么做试验?”当检查结果和临床分析出来时候,我们才松了一口气,谢天谢地,您的发烧,是因为这些日子工作太累,身体抵抗力下降造成的。您没有被感染,太好了!太好了!我一下子紧紧抱住您,鼻尖酸酸的,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老师,我一定要向您学习,做一个像您一样高尚的医生,为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奉献自己的一切!
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您身边工作的日日夜夜,您既是老师、又是慈母,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
您是一位志趣高雅、温柔贤惠的现代女性,眷恋生活、眷恋丈夫、眷恋孩子,不管工作多忙,您总是把家收拾的干干净净,把亲人照顾的周周道道。
可是,为了我们这些年轻人,您也有“例外”的时候。2012年中秋节,我没有回家。“每逢佳节倍思亲”,正当我为无法与家人团圆感到失落时,您发来信息,邀请所有单身、家不在广州的同事、同学一起吃团圆饭。饭桌上您谈笑风生,“小王,找男朋友了没?”“小张,来广州适应了吧?”“男孩子多吃肉啊,我特地点了红烧肉。”您边说边给我们夹菜,听到您这些贴心的话语,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这小小的餐桌上,满是家的味道、慈母的情怀。
快吃完时候,您时不时地看手表,我疑惑地问:“老师,您是不是有事啊?”您笑了笑说:“老公、儿子还在家等我吃饭。”我们听完,一下愣了。天啊!现在已经是晚上9点了,您把与亲人团聚的宝贵时间都让给了我们。“老师,您快回家、快回家吧。”我们异口同声地说道,脸上满是感动和歉疚之情。
望着您离去的背影,我脱口大喊了一句“老师,谢谢”,您回头看来,朝我们笑着挥挥手。这时刻我觉得您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人。
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弥留之际,还惦记着没完成的工作,还惦记着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2013年7月,我得知您得了胃癌,犹如晴天霹雳,一时难以相信。一有空,我就跑到您的病房门口,却总是透过门缝张望,见到您日渐消瘦的面容,实在不忍心打扰您。
12月21日,我又去看望您,您正在休息,我悄悄地走进病房,坐在您的床边。看到您那一头浓密的秀发已经脱落,颧骨凸出,脸上没有一点血色,身上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我的心就像被什么揪成了一团,我知道 您一定很难受,我不敢再看,怕眼中的泪水忍不住流出来。
就在这时,您一阵咳嗽,缓缓地睁开了眼睛,看见我,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笑意,示意我靠过去,用微弱的声音说:“你来了,实验做完了吧?”我俯下身去,轻轻地回答:“老师放心,基本上都做完了。”您接着说:“对不起,我没办法继续指导你们,实验室的工作和课题就交给你们了。”我看见您每说一句话,鲜血就从胃管里冒出来,我再也忍不住,哭成了泪人。老师呀、老师,都什么时候了,您还这样惦记着工作、还惦记着我们呀。万万没想到,此次一别,竟成跟您最后的辞别……
我们的老师就这样走了。您的生命是短暂的,却如那木棉花般鲜红灿烂,为我们树立起一座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锲而不舍、执着追梦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师恩如海,无以为报。我们一定会继承您的精神,在科研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用优异的工作成绩报效祖国,以此作为对您最好的纪念。
老师,您好走,我们好想、好想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