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治疗有了新进展:一体化诊疗模式让中晚期BTC患者实现长期生存

时间:2025-01-14

作者:卢钰仪

来源:珠江医院

点击:

长期腹痛,以为普通胃病,结果检查却是胆囊结石已恶变,发展到中晚期。

珠江医院肝胆二科副主任医师程远介绍,胆囊癌,起病隐匿、生存率低、难治疗的恶性肿瘤,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

近年来胆囊癌治疗有了新进展,珠江医院肝胆二科团队积极探索一体化诊疗模式,临床上获得良好效果,让中晚期患者看到更多新希望。

长期腹痛不重视 确诊胆囊癌

老陈,一位辛勤工作的普通工人,长期忍受着上腹疼痛,一直认为是普通胃病,靠吃胃药缓解症状。

然而,随着疼痛加剧,老陈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超声检查显示了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肝脏出现不明阴影。医生建议转院至广州的上级医院。

老陈一家慕名来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二科教授程远详细询问病史,翻查CT片,发现病情已刻不容缓,立即安排老陈住院。化验结果显示,老陈的糖类抗原19-9异常升高,结合CT结果,初步诊断为胆囊癌,伴有肝内转移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


生存率低 转化治疗让肿瘤“消失”

胆囊癌恶性程度非常高,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面对这一噩耗,老陈一家感到绝望。“如果我早点去医院做检查,早点处理胆囊结石,也许就不会这么严重了。”老陈悔不当初。

程远鼓励他们不要放弃,指出患者身体状况尚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有了新的进展。在程远的建议下,老陈接受了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三联四药”转化治疗。

经过四个疗程,老陈的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胆囊、肝脏和肝门部淋巴结的肿块明显缩小。目前,老陈仍在定期接受免疫治疗,肿瘤标志物保持正常,肿瘤达到完全缓解,靶病灶消失,意味着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延长,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很小。

两周期治疗后,肿瘤和肿瘤指标明显下降,肿瘤范围明显退缩


胆囊疾病易误诊 早期无症状

胆道恶性肿瘤(BTC)是消化道系统比较小众的恶性肿瘤,占比3%,但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程远指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吸虫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是胆囊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其中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是常见的、易发现、可及时处理的因素。

发生胆囊疾病,早期大多并无症状,出现症状者往往表现为上腹、右上腹隐痛、绞痛或非特异性的上腹饱胀感,容易误诊为胃病等消化系统疾病,需要提高警惕性。定期体检,特别是有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患者至少每半年或一年进行复查。

发现胆囊病变需要及时专科就诊,评估是否需手术治疗。从长远来看,切除胆囊不会对生活、饮食产生太大影响,但是需要注意避免太油腻的饮食或暴饮暴食。


探索一体化诊疗模式 实现长期生存

程远介绍,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隐匿性、发展速度快、预后差等恶性肿瘤典型特征,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手术可切除率不足30%。即使手术,据统计术后1年复发率高达70%。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如胆囊癌的辅助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都为胆囊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目前程远团队加入中国胆道恶性肿瘤治疗协作组,积极探索胆道恶性肿瘤一体化诊疗模式,包括术前的积极引流减黄,胆汁回输,营养支持以及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全身加局部转化治疗方式,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让许多中晚期BTC患者实现了长期生存。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