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目前我国的AD患者约达1000万,随着疾病进展,患者逐渐丧失自理能力和人格尊严,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持续且沉重的负担。然而,AD现有治疗手段有限且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
近日,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教授吴文团队与中山大学教授林伟杰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Modulation of glymphatic system by visual circuit activation alleviates memory impairment and apathy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40Hz蓝光光照在治疗AD中的潜力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为AD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新手段。
研究发现,当对4月龄和14月龄的患有阿尔茨海默病(AD)症状的小鼠模型每天照1小时的40Hz蓝光,连续照14天后,4月龄5xFAD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显著改善,14月龄5xFAD模型小鼠的动机缺失症状显著减轻。这些行为上的好转与它们大脑里的一些变化有关。比如,一种叫做水通道蛋白4(AQP4)的物质恢复了正常状态,帮助大脑清理“垃圾”的系统变得更有效率,而且大脑中海马区(与记忆有关的地方)的脂肪堆积也减少了。研究还推测,这些好处可能是因为蓝光激活了大脑里的一个叫做vLGN-RE的视觉通路。此外,当蓝光和一种常用的AD治疗药物(抗Aβ单抗)一起使用时,它们清除大脑中有害斑块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使用4月龄和14月龄的AD模型小鼠,分别对应临床上早期和中晚期的AD患者,为40Hz蓝光光照作为AD患者全疾病进程的治疗手段提供了实验依据;研究还发现光疗与抗Aβ单抗联合运用的叠加效应,为AD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参考;最后,本研究还创新性地揭示了光疗可能通过激活vLGN-RE视觉通路,让大脑清理系统工作得更好,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