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大医院开设了“乙肝功能性治愈”,这也意味着我国乙肝防治进入全新阶段。4月12日,在2025大湾区肝病国际论坛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上,南方医院院长、感染内科专家孙剑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目前对于慢性乙肝治疗手段仍有限,但我们已站在突破性进展的前夜。”
据孙剑介绍,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侯金林教授的团队发起了一个全球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目前进入临床二期,预计它可以实现30%~40%的乙肝的治愈率。“我们期待未来3-4年,会有更好的药物能够达到功能性治愈乙肝的目标。”

新药研发突围:三期临床曙光初现,患者参与成关键
尽管现有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实现功能性治愈仍面临瓶颈。“1994年,我们进入了乙肝抗病毒治疗时代,药物有干扰素a,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等。但这些上市超10年的老药很难突破乙肝治愈的天花板。”孙剑教授说。
全球科研团队正通过RNA干扰(siRNA)、免疫疗法等新技术多路径攻关。据悉,目前南方医院牵头开展的30余项药物试验中,侯金林教授团队主导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已进入二期,初步数据显示,可实现30%~40%的治愈率。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研发速度与患者参与度密切相关。“如果受试者不足,有潜力药物的上市周期可能延长3~5年。”孙剑呼吁,患者、药企、专家需形成合力,“我们正与时间赛跑,期待更多患者加入临床试验”。

早筛体系攻坚:7500万隐匿感染者,他们可能不知自己患病
最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全国乙肝的感染率已经下降到5.9%。但是,我国乙肝防治依旧面临严峻现实:全国75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超80%尚未被诊断。“这些隐匿感染者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最后就很可能悄然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孙剑教授警示。
侯金林教授强调,广东省数据显示,每年新发3万例肝癌患者中,80%确诊为晚期,早筛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据记者了解,南方医院现有肝病专科中大约30万人的各种肝病的数据库。专家们正着手管理医院里乙肝高风险病人。“借助aMAP评分,大数据+机器学习可识别肝硬化人群中超早期HCC(肝癌)的发生,aMAP评分方便精准区分肝癌风险人群。仅需年龄、性别、血常规等基础数据,就能精准评估肝癌风险。”侯金林教授介绍,该系统已应用于10万患者,结合AI技术可动态监测病情。
但数据共享难题制约着技术效能。“现阶段,我觉得数据不共享,医疗机构只能在自家医院里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分析,效果就大打折扣。”孙剑教授表示,我们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在疾病早筛上,大家一定要积极主动。

全民防治总动员:广东试点探索中国方案
侯金林介绍,广东估计有600多万的乙肝阳性人群。为实现世卫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广东省率先打响攻坚战。自2018年起,广东省在茂名化州、顺德均安、东莞寮步、阳山、梅州等地开展早筛早治试点工作。
2023年,广东启动全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总动员,计划投入2.8亿元,5个市57个县(市)省财政支持2.8亿元,6个市65个区参照执行。对20~70岁人群进行乙肝筛查、诊治、全程管理和乙肝疫苗接种,丙肝筛查、诊治和全程管理。目标到2026年实现20-70岁人群筛查率超70%、治疗率超70%。
侯金林教授表示,“57个县有2,000万人,完成1,400万人的筛查,去年差不多完成了10%,今年要完成30%。”
“早筛早治需要政府、专家、公民三方合力。”孙剑教授强调,在茂名化州试点中,10万人筛查发现8%的乙肝阳性人群,“这证明全民参与才能筑牢防线”。目前广东正推行“应筛尽筛、应治尽治、应管尽管”策略,借助疫苗接种、母婴阻断等综合措施构建防护网。
随着多款新药进入三期临床,乙肝治愈新时代正在到来。“我们既要保持理性,也要怀抱希望。”孙剑教授表示,在功能性治愈门诊推广中,需让公众理解当前治愈率仍低,“但每份临床试验参与,都在加速改写乙肝不可治愈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