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当“帮手”,限时吃饭也能护肝抗感染

时间:2025-04-16

作者:胡敬娟 标题制图:杨锦玲

来源:南方医院

点击:

每天把吃饭时间压缩到固定8-12小时(比如早8点到晚6点),不仅能减肥,还能在脓毒症(严重感染引发的器官损伤)中保护肝脏。近日,南方医院麻醉科刘克玄团队通过研究揭示背后的秘密武器是肠道里的“好细菌”和它们产生的“护肝素”。

限时进食(TRF)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宿主代谢轴,显著缓解脓毒症引发的肝损伤。刘克玄研究团队结合动物实验与临床队列数据证实,限时进食能够“唤醒”肠道有益菌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驱动肝脏合成关键代谢物3-羟基丁酸(3-HB),从而抑制肝细胞死亡,为感染相关器官损伤的防治提供了全新视角。

菌肝协作的“分子密码”

脓毒症会破坏肠道菌群,导致一种叫“鼠乳杆菌”的有益菌大幅减少。而限时进食能“喂饱”这些好细菌,让它们茁壮成长。

研究团队利用基因敲低技术发现,鼠乳杆菌需依赖肝脏中的关键酶Hmgcs2才能合成3-HB。当敲低该基因后,即使补充鼠乳杆菌,其护肝作用显著减弱,证明Hmgcs2是菌群-肝脏“对话”的核心媒介。

这些鼠乳杆菌就像“微型工厂”,和肝脏联手制造一种叫3-羟基丁酸(3-HB)的代谢物,这是保护肝脏的关键物质。

3-HB成肝损伤预警“新标尺”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3-HB通过激活PI3K/AKT/mTOR/LPIN1信号通路,显著降低肝细胞内的“促损伤因子”(包括铁离子、脂质过氧化物MDA/LPO及酶ACSL4),从而抑制铁死亡(一种铁依赖的细胞坏死形式),最终保护肝脏功能。

研究团队同步分析了脓毒症患者队列的临床数据,发现:患者血清中3-HB水平与肝损伤指标(如ALT、AST)呈显著负相关,提示3-HB可能直接参与肝脏保护。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3-HB对脓毒症肝损伤的预测准确性高达84.29%(AUC=0.8429),优于传统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临床早期预警工具。

该研究首次完整解析了限时进食-肠道菌群-肝脏代谢轴的跨器官保护机制,同时将基础研究发现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在国际微生物学权威期刊Gut Microbes在线发表,题为"Time-restricted feeding protects against septic liver injury by reshaping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te 3-hydroxybutyrate"。麻醉科博士胡敬娟、副教授邓凡和博士孙琦舜为论文第一作者,教授刘克玄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南方医院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

刘克玄长期致力于围术期肠损伤及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该论文是其团队近三年继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 Medicine、Microbiome、Gut Microbes、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的高影响力研究论文后的又一重要突破。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