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学科交叉到专科独立,睡眠医学让睡眠成为幸福的享受

时间:2025-06-06

作者:李香

来源:南方医院

点击:

张斌,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


睡眠对于我们到底有多么重要?

每个人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睡得好不好,已是决定我们生命和生活质量好坏的重要条件,更是影响我们健康及寿命的关键因素,因睡眠问题带来的疾病,被认为是万病之源。

人类对睡眠的研究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睡眠医学作为一名独立学科领域的出现还比较新。由于涵盖了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物理学等多个领域,又受到观察、实验种种条件的限制,即便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跨时代发展,至今,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人类的探索。

社会之痛推动:从一个多学科交叉学科变成一个新兴独立的学科

在21世纪之前,国内可能很少会把睡眠问题当成一种疾病去看待。当时,国内的睡眠医学领域犹如尚未被开发的处女地,面临重重困境,学科发展更是壁垒重重。尽管后来国内从学科分类体系上已经有了睡眠医学,但直到目前,很多医院仍未单设睡眠医学科,更多是精神、呼吸兼顾睡眠诊疗,导致在实际临床中,精神科医生看睡眠问题往往以焦虑抑郁为特色,呼吸科医生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为特色,而缺乏对睡眠障碍全面、系统的诊疗能力。很多人依然对睡眠影响认识不足,他们甚至认为,只要失眠不严重,就不需要去睡眠医学科求诊。

也就是在这种将萌未萌的21世纪初,张斌考入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睡眠医学专业就读博士,开启了探索睡眠医学的神秘之旅,“当时全是凭着一股子好奇,很想搞清楚睡眠、梦境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之后的不断学习深造、临床实践中,张斌越来越发现,自己的好奇是对的,睡眠医学领域的研究,真的很有价值。

为此,他又于2009年、2012年先后赴美国、法国学习,收获颇丰。

“睡眠医学其实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不隶属于精神病学,也不隶属于呼吸耳鼻喉,虽然它们有一定交叉。”

随着国民睡眠问题日益显现,以及人类对脑科学的探索越来越深入,睡眠单独作为一个学科,日益凸显的重要性也在不言而喻,睡眠医学随之也发展成为一门重要新兴学科。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睡眠觉醒障碍”已独立为第七章,前一章是精神疾病,后一章是神经系统疾病,意味着睡眠医学是脑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教育委员会已将睡眠医学作为研究生的独立专业。在2019年专培系统,也已将睡眠医学纳入内科下的三级学科,整个睡眠医学体系分为八大类,涵盖近90个疾病。

是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睡眠障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不是其他疾病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多导睡眠监测技术:有一把好尺子,精准测量,才能对症施治

失眠,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主观感觉,但在睡眠医学领域,它却是一个可测量的客观体。

为了将“主观”更好地转化为“客观”,2008年,学成归来的张斌第一时间把多导睡眠监测技术引入国内,率先在国内独立建成多导睡眠监测数据库,并带领团队常年连续举办“国际注册多导睡眠技师”认证课程和全国睡眠技能大赛,系统引进了国际睡眠分期标准判定系统及其考核标准,编写了《睡眠技术规范化培训教程》,成立全国示范性睡眠技术培训中心,并作为核心单位发起和组织了“中国睡眠职业技术认证”的筹备和培训工作。最近5年就培养了112名国际注册多导睡眠技师(RPSGT),占全国90%以上。每一名RPSGT技师的成长都饱含着他们团队的心血,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推动了我国睡眠医学的快速和规范发展。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睡眠监测到底有什么用?真的很重要吗?

事实上,多导睡眠监测就像睡眠医学领域的 “福尔摩斯”,能抽丝剥茧地揭开睡眠障碍的真相。它通过同步记录脑电、肌电、眼电、呼吸气流等10余项生理信号,精准捕捉患者夜间血氧饱和度骤降、微觉醒频发、肢体周期性运动等肉眼无法察觉的异常,精准区别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发作性睡病、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多种睡眠疾病,从而给与更精准的施治方案。

张斌团队曾经治疗过一位45岁的张先生,每天早上起来头痛、血压高,吃了降压药也控制不好,做了监测才发现,他每晚呼吸暂停超过了300次,最长一次憋了超过了120秒,血氧反复降到60%(相当于超过海拔8000米高山的缺氧程度)。医生给他配了呼吸机,一周后他说:“从没觉得早上这么清醒过,血压也正常了!”

团队还曾接诊过一个12岁的小男孩,反复发作性嗜睡伴精神行为异常大半年,辗转于全国各地求诊,做了很多检查均未见器质性病变,各医院有诊断精神障碍的,有诊断情感障碍的,陆续使用过多种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均不见效,后慕名找到张斌主任,张主任组织团队为孩子做了多导睡眠监测(PSG)等一系列检测检查,最终诊断孩子患了一种叫Kleine-Levin综合征的罕见病,此病发病率低,人群中患病率仅为 1-2/100万。确诊后,团队立即为患儿开展锂盐等药物治疗,结合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孩子嗜睡明显改善,不到10天即痊愈出院。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理解痛苦,才能解决痛苦

在张斌看来,睡眠监测是睡眠医学的立科之本,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引擎。

“治疗失眠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深入了解睡和醒的根本机制是什么,以及失眠背后的生物学改变。这些改变就跟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鼻炎一样,有些人就得长期吃药。如果患者做了认知行为治疗,还是要吃,那就心安理得地让他吃,也是个慢性病。”

但在长年的临床过程中,张斌教授也心痛地看到,很多失眠患者吃药剂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多,依赖性越来越强。

“我们最常见的,一颗不行,两颗,三颗,就如同一个不擅长开车的司机,一直踩着刹车,又想让车子跑,使劲去轰油门,刹车和油门同时使劲,失眠只会越来越重。如果是前期已经被这样不当治疗的患者,即便找对了医生,再治疗会很棘手。”

这些大量的、常年地靠安眠药入睡的群体,认知难免会受到损害,会出现日间迟缓,肌肉松弛,肝肾损伤等情况。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推动国内睡眠医学领域的健康发展,2012年,张斌团队又在国内率先精准引进“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理念和技术。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是基础,是对因疗法。

但在当时,这个崭新的理念却在行内引起的是普遍的质疑。“他们说怎么可能,谈话的效果比吃药的效果还好?”

为此,张斌团队沉下心来,开展了一系列本土化研究验证疗效,据不完全统计,团队近十年通过规范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至少帮助5万余名老患者调整治疗方案,减少或降低药物依赖,身体机能得到较好保障和恢复,帮助近万名新患者规范治疗,达到少用药甚至不用药的效果。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推动下,2016年,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成为《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的一线治疗。2024年颇具中国特色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规范化培训教程》正式出版。2025,团队又牵头更新《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二版)》,并依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和中国睡眠研究会申报了国家级继续教育,开展多期培训,培养上万名专业人才。为了让广大基层医院也广泛建立共识,帮助患者的治疗少走弯路,张斌团队还牵头撰写了《基层医疗机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再次强调,治疗失眠,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非药物治疗应该优先于药物治疗,这些理念和技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造福了无数患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团队多年深耕,同行们也都逐步接受了这些新理念,掌握了新技术,从当初的普遍质疑已经改变为深信不疑。到如今,行内大大小小的会议,无论谁上去讲课或者发言,都会清晰确定地表示,CBTI是最重要的根本性治疗,失眠认知行为的治疗已经发展成为行业共识。

学科展望:让睡眠成为幸福的享受,而不是痛苦

2019年,南方医院成立脑病研究院,张斌任副院长,睡眠医学作为重要领域在脑科学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作为国内少有的多病种治疗中心,汇聚了呼吸、神经、精神、睡眠医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几乎全病种覆盖,科里所有的技师和医生都持有国际证书。

作为国内早期睡眠医学领域里的一名摆渡者,张斌为行内先进技术的引进、理念的推广、学科的发展、临床水平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一开始,他的视野就一直很广泛,着眼也很长远,所以在谈到未来布局的时候,他也一直是着眼于整个行业领域。

他说,迄今为止,人类对脑科学研究还不到1%,睡眠领域跟脑科学的进展又息息相关。因此,睡眠医学发展不容易,但前景令人乐观。他相信,随着个性化医疗、睡眠科技、神经生物学、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公众教育和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政策体系和全球协作的进一步深入,全人类的睡眠质量和整体健康水平都将有望得到显著提升。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还要更多的探索,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睡眠,懂得睡眠,睡眠对于所有的人类都是一种幸福的享受,而不再是痛苦。

我们也期待着这样的美好明天。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