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汉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图学大会上,珠江医院肝胆一科教授方驰华牵头制定的《原发性肝癌数智化诊疗 三维可视化 操作规范》和《原发性肝癌数智化诊疗 增强现实联合ICG荧光成像可视化导航 操作规范》两项标准,获评“中国图学学会优秀团体标准”,此次全国仅10项标准获此殊荣。
该奖项源自方驰华团队主导的《原发性肝癌数字化诊疗》系列标准体系,该体系包含7项细分标准,涵盖术语定义、人员培训、导航操作、系统建设等全流程技术规范。该系列标准于2025年4月30日由中国图学学会正式发布,并由中国团体标准出版社出版。项目历时一年半,珠江医院作为发起单位,联合国内外116家医院、217名专家参与起草,并吸纳了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新加坡等5家国际医疗机构的专业意见,最终形成跨学科、多机构协作的共识性标准。作为国内首个系统性肝癌数智化诊疗标准,其发布将有助于统一行业技术规范,提升诊疗效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原发性肝癌数智化诊疗 三维可视化 操作规范》系统阐述了原发性肝癌三维可视化操作全流程。标准明确了CT扫描的各项技术要求,涵盖患者准备、扫描参数设定及数据质量管理等内容;在三维重建环节,详细规范了软件功能应用、肝脏及腹腔器官三维模型构建方法以及人工配准的操作流程。同时,该标准对参与人员的资质提出明确要求,并强调模型审核与修正机制,有力保障了模型精度与临床适用性,为提升原发性肝癌诊疗的精准度和效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原发性肝癌数智化诊疗 增强现实联合ICG荧光成像可视化导航操作规范》是我国首部系统规范增强现实(AR)联合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导航技术的团体标准,填补了该领域在国内的操作规范空白。其核心创新包括:优化术中配准流程,建立基于解剖标志点的标准化方案,有效提升配准效率并降低误差;规范ICG应用策略,依据肝功能差异设定注射时间与剂量,显著减少假阳性;首创“双染法边界校正”技术,将AR虚拟肝段投影与ICG缺血线动态校准相结合,并在残肝断面开展微小残留病灶与胆漏检测,形成“导航—切除—质控”一体化闭环。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微创导航技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进程,提升手术安全性与疗效评估科学性,助力行业整体质量提升。

数智化诊疗是当前国际医疗发展的前沿方向。方驰华、杨剑等相关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等国际外科学主流期刊,多篇论文获刊发并配发同期述评。杨剑、方驰华等获批“十四五”国家四大慢病“肝癌数智化手术规划及导航系统研发及应用”资助,标志着数智化微创技术已纳入国家癌症防治策略。数智化微创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为实现个体化精准诊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数智化诊疗领域,方驰华团队曾先后获得2010年、201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杨剑、方驰华等荣获2024年广东医学科技一等奖。2025年8月,团队成功获批“数字智能化微创诊疗设备创新与应用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该系列标准的制定与获奖,不仅体现了方驰华团队在肝癌数智化诊疗方面的领先实力与学术影响力,也将积极推动相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规范化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