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医疗再提速!人工智能医学机器人专委会成立

时间:2025-11-14

来源:南方医院

点击:

当高精度机械臂在手术台前完成毫米级操作,当AI算法实时预警麻醉风险,医疗领域正经历一场由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刻变革。11月8日,由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主办、南方医院承办的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人工智能医学机器人专委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医学机器人论坛在广州举行,汇聚临床专家、科研学者、工程技术专家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智能外科时代的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为“健康大湾区”注入创新动能。

专委会搭建 “医工融合” 新桥梁

开幕式上,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许可慰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正深刻变革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学校已构建 “医学+X” 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医学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着力培养兼具医学素养与技术能力的 “新医科” 人才。“AI 如何为医学教育赋能、推进应用规范与伦理建设,是当前重要课题。” 许可慰表示,专委会的成立将为医工融合、产学研结合提供坚实平台,助力人才培养与技术转化。

成立仪式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吴芃当选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同时选举产生129名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及委员,涵盖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小儿外科、胸外科、妇科、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等多个专业领域,形成跨学科、跨区域的协同组织架构。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会长罗良平强调,专委会的成立顺应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医疗领域深度应用的发展趋势,将有效推动跨学科交流与产学研医协同。

南方医院副院长刘杰表示,面对复杂手术精准化、医疗资源均衡化的迫切需求,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临床突破的关键路径。据介绍,南方医院已积累30年医疗数据,建成5000万份多模态数据库,正推进数据规范化治理与算力中心建设,同时通过 “算力、算法、数据” 三位一体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与临床深度融合。“目前,医院已开发麻醉风险预测模型、体检总检评估模型等多个 AI 应用,并成为国家机器人手术先进技术培训基地,培养了大批专业术者。”

机器人手术重构医疗服务模式

“我们已进入智能外科跃迁时代,机器人技术正从多维度破解临床难题。” 吴芃教授在主题分享中指出,医学机器人凭借高放大视野、精准操作和灵活关节活动度,让手术更精细;同时大幅降低医生疲劳度,为长时间复杂手术提供保障。 更值得关注的是,医院已成功完成5台跨区域复杂远程手术,覆盖北京、广州、清远、江门等地,践行 “机器多跑路,患者少走路” 的医疗资源均衡化目标。

谈及技术发展趋势,吴芃表示,当前医学机器人虽以机械臂操作为主,但国际上机器人的自主学习已成为研发重点,而且自主缝合技术等创新正在推进。“国外已实现自主胆囊切除术,未来人工智能与医学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解放外科医生,提升诊疗效率与效果。” 但他同时强调,短期内 AI 无法替代医生的人文关怀,“查房时的一个微笑、一次握手,都是机器人难以复制的核心价值”。

据悉,目前国内机器人手术已在肝胆胰腺外科、普外科、妇科、小儿外科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尤其在小儿外科,机器人通过小切口精细操作,避免了传统大切口创伤,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湾区协同+国产创新,探索区域示范经验

成立大会后,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医学机器人论坛同步举行。中国科学院张旭院士、中山大学林天歆教授等权威专家,围绕远程外科、AI辅助诊断、机器人胰腺手术等热点议题分享前沿成果;香港吴志辉教授、澳门何舜发教授分别介绍了港澳地区机器人手术发展经验,充分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协同优势。

国产医学机器人的创新突破成为论坛焦点。吴芃介绍,目前国产机器人已能替代进口设备完成常规手术,前者在反应速度和迭代效率上更具优势 。“医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提出的问题,国产企业两三个月即可完成产品优化,而国外产品迭代周期常以年为单位”。

此外,国产机器人在远程技术上已实现国际领先,为构建大湾区乃至全国性远程手术网络奠定基础。不过他也表示,在操作精度和图像清晰度上,国产设备与进口产品仍有差距,需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积累循证证据,持续缩小差距。

论坛还设置了手术直播周、青年医工对话、企业创新展区等环节,直观复星、精锋医疗等企业与临床专家共同探讨技术瓶颈与创新方向,推动 “临床需求—技术研发—临床验证” 的闭环转化。

“专委会将紧扣国家‘机器人+人工智能’战略,发挥大湾区政策与资源优势,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区域示范经验。” 吴芃表示,专委会将以 “第一年夯实基础、第二年拓展深化、第三至五年树立品牌” 为目标,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助力广东省医学机器人医教产研高质量发展。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