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黄振烈教授团队对微塑料健康危害效应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授权主译WHO报告《Microplastics in drinking-water》的中文译文本《饮用水中的微塑料》。
不同粒径尺寸塑料颗粒在小鼠体内分布及对小鼠肠道的联合毒性作用
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纳米毒理学领域顶级期刊《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题为“Underestimated health risks: polystyrene micro- and nanoplastics jointly induce 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 by ROS-mediated epithelial cell apoptosis”,黄振烈教授和杨杏芬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
微塑料同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家生态环境部定义为新污染物,其造成的污染及给全人类新带来的健康威胁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该研究为微塑料毒性研究提供了详细的生物分布资料,发现微塑料可分布于包括大脑在内的所有主要脏器中;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在体内(小鼠)发现了不同粒径尺寸微塑料混合暴露对肠道的联合毒性作用,揭示了目前关于环境中微塑料颗粒毒性可能被严重低估的现状。该研究成果目前已被列为ESI高被引,进入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学术领域同一出版年最优秀的1%之列。
图1不同粒径微塑料混合暴露对肠道的联合毒性作用的研究论文(Part Fibre Toxicol, 2021, 18(1): 20)
图2 不同粒径微塑料混合暴露对肠道的联合毒性作用的机制图(Part Fibre Toxicol, 2021, 18(1): 20)
单细胞核转录组学揭示纳米塑料颗粒在对小鼠的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
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题为“Brain single-nucleus transcriptomics highlights that polystyrene nanoplastics potentially induce Parkinson’s disease-like neurodegeneration by causing energy metabolism disorders in mice”,黄振烈教授和杨杏芬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
微塑料是否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以及其具体的毒作用靶点是目前广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基于上述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论文的研究发现,本研究运用单细胞核转录组学技术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纳米塑料颗粒可通过损伤神经元线粒体介导小鼠类帕金森样病变等退行性病变,揭示了纳米塑料颗粒的潜在神经毒性作用,为新污染物微塑料污染的防控和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图3纳米塑料的神经毒性机制研究论文(J Hazard Mater, 2022, 430: 128459)
图4 纳米塑料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J Hazard Mater, 2022, 430: 128459)
《饮用水中的微塑料》译著出版
为了给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提供指导性信息,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出版了《Microplastics in drinking-water》一书,介绍微塑料在全球饮用水中的污染情况。黄振烈教授团队获得WHO的授权联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将其翻译成中文《饮用水中的微塑料》出版,以帮助中国有关各界认识微塑料这种新型污染物在饮用水中的存在情况,引起对饮用水中微塑料污染现状的广泛关注以及探讨适当应对和管控方式。黄振烈教授为该书的主译,杨杏芬教授为该书的主审。该书的出版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在国内微塑料健康效应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图5 《饮用水中的微塑料》出版物
近年来,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系黄振烈教授团队不断深入研究微塑料的健康效应及机制,已相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基金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