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模范共产党员吕立松
吕立松,现任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他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了领导、同事及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多次受到上级表彰,2008年因参与学院评建工作表现优秀被评为“院级评建先进个人”,2009年因工作表现积极被评为“校级先进个人”,2009、2013、2014年因教学工作表现优秀获得“教学优秀二等奖”。
潜心学问,孜孜不倦投入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吕立松一直努力践行党的宗旨,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实践行者,热爱教育、热诚教学、踏实肯干、无私奉献,能坚定地投身于教学和学问研究,学以致用,学而再思,以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身远大的理想和价值。
在过去的一年里,吕立松承担了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以及英语双学位的五门课程,年课时数超过600学时,超额完成了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与此同时,吕立松坚持配合英语系基础阶段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改革是对英语专业学生分流方向前在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培养方面的新探索。改革的目的在于使课程设置更合理,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扎实,这要求教师时刻保持高度的研究意识、团队意识,细致记录各种对比数据,与团队的其他教师进行全方位探讨,因而,参与改革的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吕立松同志近年在攻读博士学位,但他并未在教学改革工作中松懈。他提供了详尽的学生个人语言发展档案,为进一步改革方向和举措提供了最真实、最直接的实验数据。他有意识地把自己在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体会贯注于课堂教学,作为基本教材的补充和参照开拓学生的思路,深受学生认可。
此外,吕立松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强化与学生的互动阅读,推动学院的经典阅读计划顺利开展。学院于2015年底开始推行经典阅读计划。在此之前,英语专业学生缺乏高效的阅读指引,阅读碎片化,较少阅读蕴含世界文学文化精华的经典书籍及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视野偏窄,人文素养不高。为配合英语系的阅读计划,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规划引导,更有效地对学生的阅读进度进行监督和考核,吕立松不仅从自身做起,重读经典,并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构建共同阅读语境,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实现深度交流,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在吕立松和其他英语系教师的不懈努力下,目前经典阅读计划稳步推进,学生阅读名著的“元典意识”逐渐培养了起来,对学校人文氛围的创设起到了先导性和辐射性的作用。
弘扬师德,立足本分做好本职工作
课堂之上,吕立松少了一点良师的严肃,多了几分益友的亲和,在学生之间有着不俗的人气,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其为“松松”老师。他营造的轻松课堂氛围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亲切的授课方式吸引着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课堂之外,吕立松也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关心学生的点滴变化,曾记一日课堂,有人提及班上有学生参加了校篮球比赛。他听闻之后,在百忙之中,抽空到篮球场观看比赛,为学生鼓劲加油,现场学生为之感动。
学院于2014年开始推行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英语系近年来顺应专业学生培养趋势所实行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要取得成效,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作为第一批投入此改革新举措的教师之一,吕立松在本科生导师制中创新工作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导师制的受益者。吕立松不仅为《本科生导师管理模式工作办法》的制定出力献策,而且在导师制践行过程中,与学生一起积极探讨和改进导师管理模式,成效显著。定期通过面对面答疑解惑的形式,吕立松同志在学业规划、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悉心指导。所指导的学生学业进步明显,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在各类竞赛活动中佳绩频传,其中指导的陈楚琪同学在广东省翻译大赛的口译决赛中获得三等奖;吴霜和孙闪闪在AME·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追梦计划第一届英语演讲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范晓阳获南医大趣味知识竞赛第三名;多位学生发展全面,获得各级各类奖学金。吕立松同志也因此多次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
乐于奉献,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高校人文学科的年轻骨干教师,吕立松全心全意投入学校的对外交流、外文网站建设、国际临床专业认证、外语培训和学术宣传与管理等服务性工作。琐碎细致的服务性工作,基本需要利用教研之外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完成,吕立松都默默无闻地挑灯夜耕,奋战不息,为学校和学院的翻译和科研管理工作点滴奉献。
吕立松与学院其他骨干教师一起承担了学校英文网页建设工作、学校临床专业认证的笔译、同声传译,并参与认证工作人员以及学生志愿者的英语口语培训工作,高质高量完成任务,获得各方面好评,为学院赢得赞誉。2015年,恰逢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组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进行认证,大量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材料需要翻译成英文。由于翻译材料涵盖范围广难度大,时间紧且任务重,这项艰巨的工作落在作为组长的吕立松同志和外国语学院的翻译团队身上。他们本着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次通宵奋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先后完成了二十多项重要文件的翻译及审校工作。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组驻校期间,吕立松和学院的翻译团队也为专家组提供了优质的翻译服务,为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在学院科研管理方面,吕立松从学院的发展和教师的需求出发,先后撰写了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年度计划、年度国内外学术会议预告、学院“十三五”科研规划等材料,进一步完善了学院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与此同时,吕立松始终牢记坚守党性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在工作上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以求能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更好地为学院的科研发展以及学院的整体发展服务。为了让学院教师更广泛地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各级各类学术交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吕立松未雨绸缪,多方收集学术会议信息,提前为全院教师编制好全年的学术日程表,以便教师能提前协调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合理安排时间准备会议论文,保证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到与自身学科方向相近的学术会议中去,一方面有助于拓展学院教师个人的学术交流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学院在外语学科方面的整体实力和学术影响力。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克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道:“最承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他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沉重的负担,会使人贴近大地,活得真实;反之,如若负担缺失,人便会轻于空气,飘渺于虚无之境,远离大地。在轻与重之间,无疑,大部分人都选择了避重就轻,而吕立松坚定地投身于教学和学问研究,迎刃而上,力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