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椰风、银浪、金沙滩上长大,乐观、积极、充满活力是大海赐予她的财富。她叫胡徐燕,一位海南姑娘,娇小的身躯里包裹着一颗博爱之心。
“胡徐燕从小就乐于助人。”这是家人对她的评价,但胡徐燕真正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是源于她的一次小经历。有一次,她去勃朗酒庄志愿做项目,任务是整理酒架。这是她第一次在酒庄做事,觉得很新鲜,“哇,好漂亮的酒瓶!”她一句不经意的赞叹引来了一名工作人员,他告诉胡徐燕他观察到这个小姑娘总是带着微笑手脚轻快地做事情,很积极,充满活力。他很好奇为什么她那么开心地做一份志愿工。“又长见识又助人为乐,何乐而不为呢?”胡徐燕一语点醒了这位“叔叔”,叔叔也有一个读高中的女儿。“第二天,我就看到他把自己高二的女儿带去经理室面试。叔叔说他觉得自己的女儿也应该像我这样做有意义的事,所以就让她来学习了。”这件事让胡徐燕很有感触,“没想到渺小的我仅是以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能给别人带来正面的影响和传递正能量。”从那之后她就更加喜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了。
上大学后,胡徐燕参与最多的志愿服务项目是支教。她担任了椰苗助学基金会秘书长,与同伴们共同撰写了“大学生返乡支教计划白皮书”,号召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返乡支教。作为核心成员,胡徐燕给基金会建立了团队成员档案、教学档案及教学反馈网,并联系当地政府创立了学生信息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记录了被支教的学生的学科差异(着重记录弱势学科)、兴趣特长、家庭状况、家访信息反馈等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她的团队希望把这些信息通过数据库这个载体一代代传递给椰苗助学基金会的成员,使励志助学的支教避免因换届而产生断层,让对学生的关注更为持久有效。她还与支教团队联合当地政府筹办了一次慈善晚会,为读不起大学的准大学生们筹集了80多万元的善款,为一百多名准大学生提供资助,同时预留善款用作帮助当地有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这样“量化”的回馈,让胡徐燕更深切地品尝到了助人的快乐与价值。
胡徐燕参加了很多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理念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让胡徐燕印象最深刻的是北滘导医活动。志愿者们到病房慰问孤寡老人,给他们送温馨的小礼物,陪他们聊天。聊至尽兴之时,一位老人一手抹着眼角的激动的泪水,一手颤抖地紧握胡徐燕的手倾诉到,没有亲人来医院看望他们这些孤寡老人,甚至认为他们是累赘,这让他们很伤心。胡徐燕意识到,对于孤寡患者而言,痛苦不仅仅是躯体上的病痛,最煎熬的是心理上的孤独和被忽略的遗弃感。志愿者的到来弥补了亲情的空缺,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和慰藉。“对于现下紧张的医患关系,我们能给的帮助有限,但这微小的行动对于被帮助的人来说,他们感受到支持的力量是无限的。志愿服务能产生爱心不断加强放大的聚能效应,这是一个愉快地过程。”
随着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胡徐燕开始了对这项“事业”的思考,她逐渐认识到志愿服务是一个互助的过程,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可以从帮助对象身上学到很多自己不具备的优秀品质,比如孝顺、坚毅、勇敢、勤奋等等。这种互助的学习让彼此之间的关系融洽,能使得大家共同进步,因此她十分享受这个过程,并注重在过程中的学习。
为了能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推广自己的志愿理念——“奉献自己,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习、共同进步”,她参加了的校青协顺德校区执行主席竞选,并高票当选。
校青协其实就是“志愿者中的志愿者”,胡徐燕和青协的“战友们”主动发掘更多的公益平台,整合公益资源和信息,为各学院青工部、各公益社团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她希望自己能主动做到把校青协、各学院青工部、各公益组织连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开拓一个更广阔的公益视野,创造一个更开阔的公益平台,为全校所有热爱公益的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胡徐艳(左一)与同伴
胡徐艳参与志愿活动
胡徐艳在活动现场
胡徐燕展示手工
胡徐燕与学生
胡徐燕和队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