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南医人

您现在的位置:

周细中:一片“兵”心在玉壶

时间:2013-12-10     来源:珠江医院    作者:胡琼珍   点击:
新闻摘要:他不是名医,却让所有的患儿和家长牢记了他的名字;他不是亲人,却成为了孩子们心中胜似亲人的“周叔叔”;他早已脱下了军装,却始终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人宗旨。

    他不是名医,却让所有的患儿和家长牢记了他的名字;他不是亲人,却成为了孩子们心中胜似亲人的“周叔叔”;他早已脱下了军装,却始终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人宗旨。一张总是洋溢着热情的亲切笑脸,一个总是穿梭于病房的忙碌身影—他,就是大家眼中的周细中。
    周细中,一个有着二十年兵龄的转业军医,一个普普通通的儿科主治医生,在看似平淡的人生履历上,他以一腔兵心不改的赤忱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实践着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从医誓言,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

医者父母心,在职责中渗透

    儿科往往是医院中最容易滋生医疗纠纷的地方,无法准确表述不适的患儿,爱子心切、焦虑紧张的家长,使得儿科医生的工作如履薄冰、倍加艰辛。而在周细中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医疗纠纷不但与他绝缘,而且越来越多的患儿和家长成为他忠实的“粉丝”,不为别的,只为“找周医生看病我们放心!”
    在儿科,周细中对工作的尽心尽力,对孩子的耐心细心,常常令家长们自叹弗如,在初来乍到的一些实习生眼里,甚至近乎“婆妈”。每次接诊,查房,他从不轻易凭经验作出判断,而是仔细查体,详细了解孩子的饮食、活动、精神表现,事无巨细,一一过问,掌握详尽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针对病情作出综合分析和判断。
    每天清晨,走到每一张病床前,他总是要亲自闻一闻每个孩子的尿液和大便,有时甚至还要用棉签扒开仔细“研究”一番,看看有无异常,连父母都皱眉避让的排泄物在周医生的鼻尖下似乎全无异味。在治疗的同时,他极其注重宣教,从不吝啬时间与患儿家长耐心交流,总是用通俗易懂的病情分析和真诚耐心的解释消除家长心中的焦灼和不安。
    在东莞打工的何先生夫妇,三岁半的小儿子患有癫痫,在多家医院医治无效后转到了珠江医院。周医生仔细检查、判断病情,针对性地制订了治疗方案。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交谈中,周医生了解到何先生的另外两个孩子也有类似病史,周医生立即将情况汇报给科室领导,亲自带了救护车奔赴数百公里,赶到何先生远在广西灵山县的老家,为两个孩子检查。经与当地医院协商,病情轻一点的孩子留在当地就治,周医生带着病情相对严重的另一个孩子连夜赶回医院。在精心治疗在院的两个孩子的同时,他每天都不忘打电话询问、指导留在广西的孩子的治疗情况。当三个孩子的病情相继好转、逐步康复时,如释重负的何先生夫妇心中的感激已无法用语言表达,在发给周医生的短信中,他们这样写道:“您不仅救了我儿子,更救了我们全家,您是孩子们的再生父母啊!”
    11个月的患儿小翔,经常下半夜高热抽搐、口吐白沫,被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可治疗效果却总是不佳。周医生接诊后,为了摸清小翔“癫痫”的发作形式,他连续在床边守了四个晚上,每晚都忙到凌晨三、四点钟,累了,就喝上一杯浓茶提神。孩子的父母都困得趴在床边睡着了,可周医生布满血丝的眼睛却生怕错过一丝病情变化。他一会为孩子擦身,一会为孩子喂水,邻床的家长一直以为病床上的孩子是周医生的亲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个晚上的仔细观察分析,周医生终于明确了孩子患的是非癫痫性发作睡眠肌阵挛,纠正了之前的错误诊断。六个疗程后,小翔好转出院了,全家人欢天喜地,直说碰到周医生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医者仁爱心,在点滴中闪光

    周细中医生处处为患儿着想,全身心系念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尽可能的抚慰他们因病而显阴霾的心灵。同事们经常戏称他为孩子们的“超级保姆”,除了病情和治疗,每一个孩子的饮食、喜好、脾气他都能一一道来。冬天查体时,他总是先搓热了手再触摸孩子身体;孩子哭了,他搂在怀里轻声细语地哄;孩子汗湿了,他随手就为孩子更衣、换尿布;孩子送诊迟了,他甚至会急得责备粗心的父母……
两    岁半的小男孩丁丁,在家吃蛋糕时窒息,送到医院时已是植物状态。孩子家经济条件很差,父母选择了放弃,七十多岁的外公带着简陋的行李坚守在病床旁。周医生一方面积极治疗,想方设法节约费用,一方面努力与孩子父母沟通,帮助家人重建信心,甚至为孩子多方联系、寻求社会资助。他从自己家里拿来毛巾、衣服、牛奶送到孩子床边,每天早上为爷孙俩买来早餐,亲自为孩子按摩抚触,一手为孩子抠出干硬的大便……满头白发的外公感动得老泪横流,稍稍恢复意识的孩子张口就把他错认成了爸爸。
    一名西藏军人的脑瘫孩子,三岁了还不会走路,妈妈带着孩子千里迢迢来到珠江医院求治。孩子的病有希望了,水土不服却使孩子妈妈憔悴不堪,丈夫远在边陲,广州举目无亲,独自照看幼小的孩子让她筋疲力尽,有时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周细中医生一边精心为孩子诊治,一边又主动当起了患儿的“编外亲属”,“我也是当过兵的,有难处尽管和我说!”他为孩子妈妈买来面食,送来日常用品,竭尽全力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成了母子俩最信赖的“后勤部长”。一个疗程过去,孩子终于歪歪斜斜迈开了他人生的第一步,欣喜若狂的妈妈一遍又一遍地教导儿子:“长大要当周叔叔一样的好医生!”
    科里的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往往要持续数个疗程,家长们经常需要在医院附近租房子。工作间隙,周医生成了“出租屋”的“包打听”,到处托人:“哪有空房告诉我一声,我有病人需要租房子!”
    湖南来的一个孩子经过几个月治疗后,年底准备出院回老家,带的钱已所剩无几,身上穿的还是夏天入院时的衣服,一家三口愁眉不展!周医生二话没说,从家里拿来自己和女儿的衣服给大人和孩子加上,托战友帮忙买好车票,下班后又拖着忙碌了一天的疲惫身体,开车将一家三口送到车站。
    从化一对打工夫妇抱着孩子出院时,因钱不够,无法支付出院带药的费用,他转身掏钱垫上药费,仔细交待家长服药的注意事项,将一家送上出租车的同时,执意将车费塞进了经济拮据的夫妇手中。
    病区里的孩子特别亲近周医生,每年的端午、中秋佳节,病区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吃到周医生买来送到床头的粽子或月饼,暂不能进食的孩子也会收到奶粉。哪怕是每个人一小份,对病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份节日的惊喜,一份亲人般的呵护,一份让家长铭记在心的感动!

医者无私心,在奉献中升华

    从医近十年来,为了患儿的康复,周细中医生总是这样竭尽全力、无怨无悔地默默地奉献着。为了不辜负患儿和家长的求医热望,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来都是早出晚归,从未正常下过班,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一天完整休息过。他把病人的利益和需要永远摆在了第一位,逢年过节、深夜或凌晨,只要病人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
    病区的工作已是十分繁忙,考虑到康复出院后的孩子需要定期回来复诊,为了方便病人,他自己给自己加担子,自2005年6月份起,自发地坚持每周三下午出门诊。有时碰上周二24小时值班,通宵忙碌不眠,可他第二天上午仍旧坚持查完房,中午睡上个把小时,下午又准时准点出现在门诊。每次门诊不管忙到多晚,他总是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不肯有半点马虎,多次被评为“门诊之星”。
    2007年6月,周医生患上了感冒,可他根本顾不上休息半天,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七月初的一个晚上,他带车连夜赶往阳春接诊一名患儿,一直忙到第二天7点多才返回。由于通宵劳累,他的咳嗽加剧,一路上喘息得厉害,整个人感觉透不过气来,一路吸氧回到医院。医生让他住院治疗,可他却放心不下科里的孩子,每天在门诊输完液,又到病房忙碌开了。
   周医生的真诚和无私,使慕名就医的患儿越来越多,家长们敬重他,总想着要表达一点谢意,可周医生却从不肯接受他们馈赠的红包,实在推辞不过,他就以帮患儿交住院押金的方式悄悄还回去。来自河南的一个婴儿痉挛症患儿的家长,几次邀请周医生吃饭都被谢绝,便趁周医生去洗手间的功夫,偷偷将一个红包塞进他的白大褂里。出院结账发现预交金上多出的500元钱时,孩子爸爸才恍然大悟,感动的泪水顿时湿润了双眼!
    二十年从军的经历,以奉献为天职的军人本色已深深渗入周细中医生的每一个细胞。在医患关系纷扰、紧张的今天,他始终恪守着“用心治病、真诚待人”的座右铭,以一颗朴实无华的“兵”心,奏响了一支医患情深的和谐乐章,成为了患儿家长心中真正可以生命相托的好医生!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教师节】郑磊: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郑磊,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高教教师,郑磊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满腔的教育热情,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届届医学人才,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郑磊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近一年来,授课人数达 1961人次,总学时达774小时;临床接收规培生25人,实习生20人,进修生51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共培养硕士6...

【更多】

【援藏】第三附属医院程亮:践行援藏初心 扛起医者担当

图为程亮(右一)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图片由程亮提供)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累计开展约200台脊柱微创手术;累计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和自治区首例胸椎内镜手术;……2023年8月,带着对西藏这片高原的无限憧憬和一丝忐忑,2023年度“双百计划”援藏医疗队员、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科副主任医师程亮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