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立马改签回去!”作为医院代表,正在南京参加中国医院质量大会的郑大勇,一边听着手机,一边脚步匆匆离开会场,收拾行李直奔机场。
10月下旬,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发现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患者第一时间被转入当地定点救治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疏附广州新城院区。来自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广东援疆医生郑大勇,正在这所医院支援。
郑大勇(左二)在肿瘤中心开展查房调研
坚守50余天,勇战疫情
郑大勇深知,一场硬仗又到了。马不停蹄赶到机场后,郑大勇顺利通过了安检,准备登机之际,被告知:喀什机场的进出港航班大面积取消,包括他的航班在内。此时,郑大勇决定先前往广州,再试着从广州返回喀什。
从下午4点等到晚上9点,郑大勇的手机通话一刻没有停过。“迅速清点防护物资库存,必须保障物资供应”“根据先前经验,立即启动核酸检测小广场”……郑大勇时刻关注着疫情发展动态,和战友保持不间断联系,电话督战,配合无间,为前线疫情防控筑牢坚实堡垒。
很快,5个小时过去了。踏上回广州的飞机,郑大勇也不禁有点感慨。原来,自今年3月26日进疆,因为繁重的工作,他至今未回过一次家,也是队里唯一没回去探过亲的。
“你今晚就睡机场酒店吗?好,我支持你做的决定。”即使心有愧疚与不舍,在机场和太太匆匆寒暄几句后,郑大勇选择在附近的机场酒店住下,搭乘第二天一大早的航班返回喀什,“我有责任,也迫切想回去尽一份力”。
其实,这不是郑大勇第一次统筹抗疫。今年7月中旬,喀什地区爆发首例乌鲁木齐输入新冠病例,作为后勤保障线“主心骨”的郑大勇,连续50余天驻扎定点医院,和后勤部门的兄弟姐妹吃住在一起,有时候一桶方便面就顶一天,“郑院长待人豪爽,行事果断,亲力亲为带着我们一块干,很多事情很快就理顺了。”总务科长谢欣荣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
那期间,郑大勇每天24小时不停转,带着总务科、检验科同事,24小时完成院本部和定点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奔波于两院区间,牵头制定梳理核酸采集流程及物资需求,领着医学装备科紧急协调各类防疫物资采购,和总务科、保卫科同事为全院职工做好衣、食、住、行保障。
郑大勇(左二)指导制定疫情期间核酸采集流程
绵绵用力,用理念援疆
相较于其他援友,郑大勇比较特别,他将在喀什度过三年的援疆时间。“三年时间,从磨合走向熟悉,再到默契”,郑大勇相信,时间会给自己的援疆历程一个满意答案。
到达喀什后,他迅速被任命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兼任肿瘤中心主任。一时之间,他所分管的科室达到18个,包括药事、总务、基建、医学装备以及影像、检验、病理、超声等医院重要的支持平台系统,分管内容相对分散,牵涉面也比较广。这对于临床医生出生的郑大勇而言,无疑也是一种挑战。
“郑大勇到位后,解决的不仅是一些陈年积弊,还带动、改变科室工作机制,实施工作关口前移。”院党委书记邹小广谈及郑大勇,也不禁赞叹他的理念援疆。
短短半年来,郑大勇基本完成管辖科室的深入调研、系统梳理,并制定乐成套各具特色、突破困境的工作方案,“要改变,但也要循序渐进,尊重当地实际”。
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他带着肿瘤中心制定了明晰的五年发展规划,原本停滞的肿瘤微创科步入春天,推动肿瘤多学科诊疗机制落地开花,科研和人才建设提上日程,巩固南疆肿瘤中心地位之际,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后勤部门,他从建章立制和监管机制入手,实施班组制和责任状,推行业务能力培训,召开每周后勤例会,引导树立“从解决到预防”的工作理念;目前在他手里的基建工程多达五六个,定点医院ICU在一个月内建设完毕,在三个月内完成新院区二期改造等,拿着图纸现场办公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也让他从门外汉成了内行人。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也是郑大勇主导的理念。“大家有想法,尽管跟我提”,于是他的办公室每天人一茬接一茬,门庭若市。那都是他的分管科室,来找他谈工作新想法,或者是希望解决困难,大家的干劲似乎被集中式点燃了。
病理科想大展身手,拓展新业务,冲着南疆病理中心发展,即使医院场地紧缺,郑大勇多番奔波,最终给他们找到了一块合适场地;核医学科欲召开全国学术大会,郑大勇全力支持,积极帮忙出谋划策,关于科室设备耗材问题,也在他这里迎刃而解。
对于援友的需求,郑大勇也从来是有求必应。“专业水平高,思路很开阔”,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他是全院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场上的常客。每天几乎一到两次的会诊邀请,成了家常便饭。
见缝插针“挤”时间,郑大勇每天奔波于各种工作角色和场合,乐此不疲。
郑大勇在主持工作会议中
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十年军装加身,是郑大勇身上显著特点之一。从北国跑到南粤,他在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完成了本硕博学业。那时候,到祖国西部建设成为根植他心中的执念。
于是,在人生道路上,他始终保持一路小跑的清醒,不断增进自身,等待念想成真的那一天。
2017年,从美国结束两年博士后学习归来,郑大勇坦言,“见过外面的世界,才知道祖国更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当2019年底,得知单位有援疆名额,他毫不犹豫向组织递交了申请。
从报名、到被选中参与援疆工作,郑大勇十分坚定援疆的信心、决心。要圆个人梦,更要圆家国梦。
来到喀什,千头万绪齐头并进,前所未有的快节奏,白发也慢慢爬上了郑大勇的两鬓。“要学、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能停滞”。
无论工作再忙,学习是他不变的习惯。不仅是临床专业书,从历史人文到医院管理,他都爱涉猎,“一切工作,终究是围绕人所展开,管理更是如此,通过阅读,保持对人和生活的永恒思考,很有必要”。
正是如此,在同事的眼里,郑大勇身上有“东北爷们”的豪爽,但不缺细腻。时而暖男风格,经常雷厉风行。工作中,他敢言敢行,讲究实效,生活里嘘寒问暖,待人如己,“大家爱跟着他工作,也更爱和他交朋友”。
郑大勇坦言,援疆三年,是一个双方互相激发、彼此成就的互动过程。通过理念援疆,在共同努力之下,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伴随实现的,是个人的自我蜕变。从临床医生走向管理岗位,郑大勇已经开始享受“跨界”的成就感,更欣喜看到这里慢慢产生的改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