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外宣

您现在的位置:

【新华社】瞭望 | 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建成高水平医科院校路在何方?——专访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

时间:2020-12-15     来源:新华社    作者:徐弘毅   编辑:张淼   点击:
新闻摘要: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南方医科大学现拥有888项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07项,数量居全国独立医科院校首位相较于利益驱动,创新意识更多来自使命驱使。很多时候,我们国家不乏本事、有能力创新的科学家,但来自现实的诱惑太多。要抵制住这些诱惑,出真的创新成果,就得摆脱功利因素,不能一开始就想着“明年拿奖”广州白云山下,南方医科大学(下称“南医大”)依旧保留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的校门。八根大柱子托...

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

南方医科大学现拥有888项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07项,数量居全国独立医科院校首位

相较于利益驱动,创新意识更多来自使命驱使。很多时候,我们国家不乏本事、有能力创新的科学家,但来自现实的诱惑太多。要抵制住这些诱惑,出真的创新成果,就得摆脱功利因素,不能一开始就想着“明年拿奖”

广州白云山下,南方医科大学(下称“南医大”)依旧保留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的校门。八根大柱子托起的校门上端镶嵌着盾牌形状的校徽,端庄醒目,校徽里的橄榄枝和五星默默诉说着学校与军队的联系。

这是1951年始建于齐齐哈尔的军队院校,后数迁校址,经长沙,入广州,六变隶属,七易校名,于2004年整体由军队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唯一一所医学院校,也是全国首批开设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入围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面对国家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等新要求,南医大如何守正创新,加快发展,适应未来医学教育,《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瞭望》: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作为一所诞生于抗美援朝战火中的大学,南医大身上带有什么基因?

黎孟枫:南方医科大学成立之初就有显性的红色基因,69年来,一代代南医大人以国家安危为使命,时刻准备着奔赴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在历次国家公共卫生危机时,南医人都义不容辞,挺身而出。在抗击SARS期间,我们解剖了首例SARS遗体,研制出世界首个SARS检测试剂盒;在汶川地震救援时,我们是第一支克服重重困难挺进震中映秀的地方医疗队。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学校附属南方医院2003年赴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医疗队24名队员,时隔17年再次一致递交摁满了红手印的请战书,并立下“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铮铮誓言,近千名医护人员放弃休假,准备随时回到工作岗位。这一举动经网络传播,感动祖国大地无数人。

南医大血液里还流淌着卓越基因。不仅要冲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还要打胜仗。回看我们战斗的历史,有时候会艰难一些,有时候会顺利一些,但是我们始终奋力拼搏,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南医大骨子里还渗透着以人民生命健康为最高追求的基因。这不是讲大话,而是融入南医大人血液里。无论是日常医疗,还是今年疫情期间派出288名医护人员奔赴援鄂一线,南医大人总是在守护健康的战线上贡献南医大力量。

《瞭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研工作者都在与时间赛跑,启动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南医大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黎孟枫:在学校几十年发展历程中,面对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南医大都能迅速把国家意志和需求变为自己的愿望和行动。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共开展21项新冠病毒研究应急专项项目,获资助金额945万元。主要针对新冠肺炎诊断治疗、病理解剖、药物疫苗研发、源头防控等关键难点问题,紧急开展科技攻关。

其中,围绕快速诊断,我们开发了多种新冠肺炎相关检测试剂盒;构建了新冠肺炎患者早期加重风险预测模型,这是当时国内首个对入院轻症的患者早期加重风险进行预测,并作了外部验证的模型。我们还根据“非典”解剖及病理学研究经验,完成了广州市唯一一例新冠死亡患者微创尸体解剖。

在紧急攻关药物研发方面,我们在全球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亚基的晶体结构,发现类似的来自刺突蛋白的多肽HR2P,具有抑制新冠病毒进入靶细胞、阻止病毒感染人体的活性,并发现了一个优化的多肽EK1C4,对SARS、MERS和COVID-19等多种冠状病毒具有抗病毒活性。目前,我们正利用刺突蛋白的晶体结构,进行智能药物设计和高通量药物筛选,以研究能够抑制新冠病毒进入的小分子药物。

在自主研发新冠疫苗方面,我们利用人群低流行的两种新型腺病毒载体,研制了两个新冠疫苗株。经初步验证,该疫苗株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目前我们正利用两个新型腺病毒载体疫苗测试基础加强两次注射免疫的效果,为避免单一腺病毒载体疫苗效果不理想补充有利条件。

南方医科大学周宏伟教授团队开发新冠抗原检测高敏、特异诊断抗体 南方医科大学供图

打造创新型大学变0为1

《瞭望》: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医科院校的创新能力建设,你有什么思考?

黎孟枫:医疗和健康需要前沿科技来支撑。要专门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又要有本事去做,两者相辅相成。对于想创新、敢创新、有本事的人来讲,做到创新其实不难。但是对于当下历史阶段而言,创新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相较于利益驱动,创新意识更多来自使命驱使。很多时候,我们国家不乏本事、有能力创新的科学家,但来自现实的诱惑太多。要抵制住这些诱惑,出真的创新成果,就得摆脱功利因素,不能一开始就想着明年拿奖,毕竟一个创新项目很可能要干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医科大学不是一个纯粹的科研机构,其根本任务还是立德树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创新,要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型大学作支撑。如果一所学校只是一味守成,或只是把世界上其他人的成果介绍给学生,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

《瞭望》:南医大在打造创新型大学上有什么经验和做法?

黎孟枫:建设创新型大学必须有一批创新的精锐部队、充满创新的学校氛围,以及足够多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我们在创新方面主要抓四个环节:一是原创性基础研究,二是临床研究,三是创新平台建设,四是科技成果转化。

南医大虽然是一所医科类大学,但和综合性大学一样重视基础研究。我们承担了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极培育重大原创性成果;我们还有一批能够实现“从0到1”突破的优秀创新团队,先后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临床研究上,我们成立临床研究中心,持续开展临床研究支持计划,由此培育出一些显著成果。比如由侯凡凡院士领导的国家慢性肾病临床研究中心,不断在肾脏病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使晚期慢性肾脏病发展至肾功能衰竭的风险降低了43%,使患者进入透析的时间延缓一倍,改变了千万慢性肾病患者的命运。又如学校附属的南方医院李国新教授团队,数十年致力于胃癌微创外科关键技术研究,在全球首次揭示腹腔镜微创手术对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具有确切的远期疗效与显著的微创获益,有效破解了全球医学界争论的重大科学问题。

在创新平台搭建上,学校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整合大湾区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企业中的优质资源,牵头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依托这一中心,学校将组织开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前沿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医学研究;培养、引进一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创新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研骨干人才;改造实验室条件,购买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建设国际级科研平台;积极探索在人事制度、绩效评价、资源配置、科研组织、国际合作、知识产权共享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支撑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学校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强化高价值专利创造、应用和管理导向,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等举措,促进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研制出三九胃泰、正天丸、尿毒清、增健口服液、皮炎平、国产第一台X刀、一类新药全氟丙烷超声造影剂、国际上第一个SARS抗原检测试剂盒等一批高端科研产品。

2018年以来,学校共新增孵化40家科技型创新企业,已投入930万元资金支持54个项目开展产业化研究,实现了“应用于早期胃癌筛查的智能胶囊胃镜系统的研制”等7个项目产业化,以及21项科研成果转化。学校现拥有888项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07项,数量居全国独立医科院校首位。

南方医科大学校本部 南方医科大学供图

为急需紧缺医学人才“解渴”“救火”

《瞭望》:现实中儿科、麻醉科、产科等多种专科常年面临“医生荒”,南医大在破解这一问题上有什么举措?

黎孟枫: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并在教育、卫健主管部门领导下通过学校管理来探索实践。儿科、麻醉、病理、助产这些专科领域,本不该缺医生护士,因为他们在行业里的作用和地位是很重要的。目前这些专科“缺人手”,我认为是一个历史阶段性问题,背后实际上是相关行业政策还有待完善。要改变这些专科的人才紧缺局面,归根到底还需靠国家、行业的政策支持,要有有效的做法吸引足够人才投身于此。

改变这种面貌必然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我们作为国家队不能就这么去等。于是,从教育部、卫健委到医学院校便形成了一种做法,就是在几个紧缺专业上举办本科专业,在当下阶段起到“解渴”“救火”的作用。

南医大从“十一五”规划就着手布局相关学科专业,在临床医学专业设立了儿科、麻醉、影像、精神等培养方向,重点支持麻醉学院等,近年来又增设儿科、麻醉、精神医学、影像医学等专业,在全国首批开设助产本科专业,还建成了17000平方米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就是要在培养紧缺医学人才上有所作为。

《瞭望》:如何保证紧缺人才培养质量?

黎孟枫:我们对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有追求的。我们培养临床急需的专门人才,绝不能降低相关专业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必须确保这些专业的学生达到临床医学专业的同等要求。

医学影像、麻醉、儿科专业首先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而不是培养“读片员”“麻醉员”,也不是专门培养一些人给小孩看病,他们必须具备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和能力,要以岗位胜任力作为导向,无论内科、外科,基本的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都必须训练过关。

我们本科要培养的是合格的、优秀的、能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才,绝不能因为一些内容平时在儿科等专科诊疗里用得少,就弱化甚至不学它。

此外,这些人才将来是要以人的健康作为工作对象,即使是本科,我们也要实施精英式培养。我们现在正在筹建全科医学院,就将精英式培养优秀全科医生。不是说当不了一般的临床医生,才去当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是专门学科领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当然,这些都是解决阶段性问题的做法,以后还是要依靠行业机制、政策支持来发展这些紧缺医学人才的培养,让他们回到经典的培养路径上去。医学院校一定要头脑清醒,不能因为培养儿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就削弱其他学科的能力。

《瞭望》:卓越医生也是国家需要的急需人才,南医大作为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有哪些创新探索和成效?

黎孟枫:我们始终坚持医学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为国家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养输送优秀的医学毕业生。

学校是全国首批试办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我们招收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采取“2+4+2”培养模式,2年在国防科技大学理工科课程学习,4年在校本部学习临床医学知识,2年博士阶段学习。学校还开设了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探索实施“5+3”一体化培养,实现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阶段有效衔接。在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成果获2019年广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9年临床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第7。

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探索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改革,开设了名老中医传承班,实施师承制培养,重经典、强临床,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建成高水平医科大学

《瞭望》:展望“十四五”,南医大将向什么方向发力?

黎孟枫:南医大正在编制“十四五”规划,下一个5年的目标是建成高水平医科大学。一是在医学人才培养上要有高水平,二是在解决健康问题上、在科技创新上要有高水平,三是在社会服务上要有高水平。

建设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要求中国有一批医科院校进入世界前列。南医大正在实施“7+N”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和“1+3+1”学科提升计划。“7+N”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是,以慢性器官衰竭防治、疾病精准诊断等7大学科群辐射带动“N”个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学科高峰;“1+3+1”学科提升计划是,以一级学科为建设载体,聚焦临床医学打造国际主流排行榜前列的顶尖学科,聚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冲击国家一流的A类学科梯队,聚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实现特色发展,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为学校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我们还将瞄准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在脑科学、肿瘤学、干细胞、精准医学、生物材料、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大新药创制等领域优势,组建科研大团队,积极培育重大项目和标志性科技成果,增强重大、重点项目的获取能力。

《瞭望》:建成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关键是什么?

黎孟枫:关键还是创新能力和突破能力。人才是创新最重要的资源,我们需要一支站在世界前列的医科大学师资队伍,其标志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走在世界前列。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我们现在已有大批的老中青学者和师资活跃在不同层面,他们在国内外都发挥着作用,有的正处于上升阶段,有的已经很成熟。

如何将人才聚集起来,让各种师资人才站在前列,这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让高水平师资人才真正发挥作用,医科大学的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才能真正上去。而且,在创新上有追求的人,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上也一定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只重视科研,不重视教学的人,是不可能把科研真正搞好的。

“十四五”很关键,过了这个关键阶段再展望2035年,希望我们国家有十来所医科院校排在世界前列,南方医科大学应当是其中之一。

原文链接:

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614078?channel=weixinp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教师节】郑磊: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郑磊,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高教教师,郑磊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满腔的教育热情,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届届医学人才,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郑磊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近一年来,授课人数达 1961人次,总学时达774小时;临床接收规培生25人,实习生20人,进修生51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共培养硕士6...

【更多】

【援藏】第三附属医院程亮:践行援藏初心 扛起医者担当

图为程亮(右一)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图片由程亮提供)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累计开展约200台脊柱微创手术;累计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和自治区首例胸椎内镜手术;……2023年8月,带着对西藏这片高原的无限憧憬和一丝忐忑,2023年度“双百计划”援藏医疗队员、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科副主任医师程亮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