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共200个团队入选,其中广东省共有八所高校上榜。各大高校在攻克气候变化难题、推动农业工程科技发展、推进减震防灾技术发展、研究化妆品关键技术等方面各出“奇招”,共同促进广东教育、科研等事业发展。
广东5所高校第二次入选
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教师持续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教育部开展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
广东共有8所高校入选本次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分别是:中山大学杨崧负责的泛南海地区天气气候教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负责的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教师团队、暨南大学林如鹏负责的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负责的农业工程教师团队、广州大学周福霖负责的减震防灾教师团队、南方医科大学吕志平负责的中西医结合教师团队、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龚盛昭负责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师团队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叶永平负责的国家“双高校”高水平艺术设计专业群教师团队。其中,中大、华工、暨大、华农、南医大五所高校已是第二次入选。
为国家重大建设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坚持科研与业务结合,为国家重大建设需求提供技术支撑。”这是中大团队一直恪守的信念。据悉,季风的变化与预报,尤其是“春季预报障碍”,是季风研究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中大大气科学学院杨崧教授带领团队通过一系列重大研究,揭示了泛南海地区在气候变化认识与应对中的关键地位,为“一带一路”气候异常及我国旱涝灾害预测提供重要科学支撑,也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提供科学依据。
中山大学团队师生参加南海季风综合科考试验预演航次
一直以来,中大团队的科研工作服务于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针对大湾区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问题,中大团队发展了针对大湾区及南海地区的卫星雷达等多项技术,建立了区域高分辨率气象数值预报技术系统,为泛南海地区极端气象水文灾害的预报和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团队还为气象、民航、水利等多领域多部门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行业需求服务,为多项国家重大科学试验活动提供了专业的气象保障产品。
“院士领衔、科研领跑、育才领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带领团队,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实现农机强国梦不懈奋斗。他们面向国家农业工程重大需求,突破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导航以及岭南特色农业装备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我国创建了首个水稻无人农场。
华农团队面向乡村振兴战略,以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团队成员深入全国26个省市推广水稻精量直播技术,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在新疆三年亩产超过了1000公斤。疫情期间,团队成员30多次到广东各地指导春耕生产;团队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广泛宣传农机新技术,在全国各地召开100多次现场演示及技术研讨会,培训技术人员1万多人次;团队主动参与战略咨询研究,调研湖北等6省的疫情对春耕生产的影响,向中国工程院提交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支撑。
华南农业大学团队无人驾驶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喷施作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带领团队心怀“国之大者”,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在工程减震控制领域进行了前沿性、开创性研究,为国家重大工程保驾护航。团队承担的 973 项目“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重点研发项目“工业化建筑隔震及消能减震关键技术”将“顶天”的尖端防震减灾理论转化为“立地”的安全工程,攻克了减震防灾领域系列“卡脖子”技术。
广大团队主持研究港珠澳跨海大桥工程的隔减震技术,为我国大型跨海桥梁采用隔减震技术提供范例。团队还先后完成了广州塔振动控制系统、故宫博物院文物隔震、汕头地震区海底隧道消能减震等技术,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栋橡胶支座隔震房屋,被联合国工发组织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团队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积极推动减震防灾技术应用,在工程防震技术研究、标准化建设、工程咨询等方面,为政府、社会、企业提供服务,努力实现科技造福于民。
广州大学团队重要研究项目
潜心打造一流教学团队
记者留意到,广东入选的团队都是“科研、教学两不误”,在教学方面也致力于打造一流团队。中大团队教师非常注重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承担着多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遵循大气科学教育的内在规律,团队教师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块化课程”“本硕贯通课程”“荣誉课程”。
在团队的培养下,一批优秀的骨干脱颖而出:中大团队教师获得“全国气象教学名师”“广东气象科技杰出青年奖”“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教学科技人才奖项。2013年以来,团队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团队负责人杨崧2014年以来连续七年入选Elsevier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大气科学领域“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
中山大学团队风采
暨大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则创建了课程思政“全场景”模式、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六结合”模式。团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指导,将思政元素融入全媒体教学体系,全面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养的融合发展。“全场景”包括全素养、全课程、全空间、全链条,旨在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具体思政元素融入全媒体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融合新闻实务能力。团队还融合了“部校共建—校媒协同—师生发展—内外联培—思政创新—评建创优”六大类要素及其运行机制于一体,例如在延安、井冈山、红旗渠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养基地”。
此外,团队致力于培养媒体融合时代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团队目前建成了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包括教材《融合新闻学》、MOOC《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融合新闻工作坊、融合传播训练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六大融媒体主题实践品牌、国家级实践育人基地等。
华农则坚持以建设一支开拓创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目标,学科带头人做表率,老教师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年轻教师争当先锋,形成了一支共促农业工程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国家首席科学传播专家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广东省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人。
广大团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多年来,团队成员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导师。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成立本科生“福霖班”。周福霖院士坚持为本科生上“开学第一课”,担任“福霖班”总班主任和总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广州大学团队负责人周福霖院士
广东两所高职院校入选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本次有广轻工、番职院两所高职院校入选。广轻工团队由教授龚盛昭领衔,拥有国家教学名师1名、行业教学名师3名、珠江学者3名等一批卓越教师,聚焦我国日化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团队先后承担了“药用植物活性成分控制细胞中黑色素生成的机理研究及其应用”等10多项省市重点攻关项目,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攻克了国外对我国化妆品行业卡脖子的防晒、美白、防腐等多项共性关键技术,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团队
番职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叶永平教授带领的“国家‘双高校’高水平艺术设计专业群教师团队”,致力于解决时尚行业中高端有创新创意能力、懂现代智能技术、会时尚产品开发的复合性跨界设计人才紧缺的难题,积极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了“技术融入艺术,科技融入创意”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解决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先进技术脱离等关键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