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热病例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好消息:本地首例感染的还是Ⅰ 型坏消息:10万人有重复感染风险
广州去年3.7万多人感染登革热,但今年有重复感染风险的人群或近10万。前日,广东省卫计委通报了今年首例广州本地感染病例,白云区棠景街一位62岁的患者被证实感染了I型登革热。除该病例外,今年全省已报告21例境外感染输入性病例,其中广州有9例。热带病专家提醒,由于去年登革热以I型为主力,大量隐性感染者并未发病,如果今年流行其他型别登革热,重复感染发生重症的几率将大增。市民灭蚊之余,尤其需要早期发现自己的症状,及时就医。
重复感染登革热重症率高一倍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与热带医学院副院长陈晓光教授等专家表示,根据往年的治疗经验和监测数据发现,登革热再次感染者比初次感染者发生重症可能性更高。“初次感染的人重症率为30%,再次感染重症率可能达到50%甚至60%”。因为登革热的发病机理是一种免疫反应,曾经被激活的免疫系统,再次受到刺激反应会更强。因此通常第一次感染登革热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再次感染与上次不同类型的病毒时,则容易引起出血性登革热,甚至登革热休克综合征。
“专业的说法是登革病毒容易引发A D E效应。通俗点讲,就是第一年感染后形成的抗体,在第二年感染其它型别登革病毒时,将成为帮助病毒打开侵略通道的打手。”陈晓光表示,去年广州一共有3.7万多人确诊感染I型(个别II型)的同时,基本上还存在着至少等量,至多两倍于该数据的隐性感染者(带毒不发病)。
“近10万人体内可能已有I型登革热抗体背景下,如通过输入后传播其它型别登革热,这些人体内的抗体都可能成为导致重症的‘打手’。”
病毒追踪
登革热为何大范围传播?
广州专家正对病毒基因测序
省、市专家团队为何判断今年首例病例为去年带毒蚊卵引发的本地感染?除了去年冬季是暖冬、首例患者属Ⅰ型登革热、居住地点去年发生登革热流行等因素外,一个关键点在于,国际、国内的实验室均通过相关手段证明了母代带毒伊蚊可以将登革病毒垂直传给子代。“但这仅限于实验室手段,营造了非常容易孳生蚊虫的环境。在野外伊蚊中,国内的实验室还未从蚊卵中检测出带毒情况”。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与热带医学院副院长陈晓光表示,这一方面和登革病毒为容易降解的R N A病毒有关,一方面则和实验手段有关。“虫卵中即便带毒,也是极微量的,难于检测出来。因此,没有证据支撑越冬蚊卵带毒后的毒力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目前,该校也在和市疾控中心加强合作,并对市内6个区进行了布点监控,查找野生伊蚊卵带毒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陈晓光率领的学院团队还与广州市疾控中心、第八人民医院进行合作,对去年流行的登革病毒进行检测、基因测序。“为什么造成如此大范围的传播,是否和病毒变异后更易传播有关,这个需弄清楚。”
应对措施
二级以上医院都能诊断治疗登革热
出于对早期疾病预防的必要手段,目前广州市发现输入性或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后,一律采取积极的隔离治疗举措,从传染源角度进行防控,患者治愈后才可出院,避免其再度感染蚊子后,继续传播疾病。此前发现的9例输入性病例(含8名本地市民赴境外旅游后感染),均采取类似举措加以预防。
据悉,在去年登革热大流行后,原来的检测全部集中于广州市疾控中心一家的局面,已经更改为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均能进行相应检测。
据悉,目前广州市筛查登革热病例的检测手段主要是核酸、抗体和抗原检测三种,其中以核酸最为准确。但核酸检测成本太高,大多数医院用的还是抗原和抗体检测。“抗体检测要看抽血时间,通常登革热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检出IgM抗体即可初步诊断为登革热,发病1周后才可检出IgG抗体”。而按照广州市卫计委已经制定出台的登革热防治联动措施中,今后如发生登革热病例,全市二级以上(设有传染科、有隔离治疗条件)的医院均将承担登革热的发现、诊断、隔离、治疗任务。
有此一问
一朝被蚊咬终生防蚊叮?
去年感染过登革热的市民,今年要尤其当心。因为重复感染登革热,重症率会高出许多。但明年后年呢?是否一辈子都要担着重复感染登革热的风险?对此,广州市有关专家表示,登革病毒的抗体会在体内存留多少年,没有专门的研究,但一般抗体的期限是一年。
广州首例本地感染病例剖析
报告时间:4月10日(4月4日发病) 提示:发现早与敏感性高有关
广州首例本地感染病例由广州市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报告,发现时间比去年提前了两个多月。是不是意味着登革热疫情会更严重?
“提前两个多月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并不一定表示今年的传播形势要比去年严峻”,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表示,今年4月份即发现首例本地感染病例,与医疗机构发现病例能力、敏感性提高有关,各级医疗机构警惕性提高了。“提前发现甚至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以促进各级政府、市民早点行动起来,控制蚊媒。”
发病地点:白云区棠景街 提示:去年老疫点要当心
62岁患者家住白云区棠景街,该地区可以说是老疫点,去年11月下旬仍有较多病例出现。疾控专家分析,去年疫情较重或11月下旬还有病例发生的街镇最有可能提前出现疫情。“凡是去年11月下旬、12月仍有病例的社区、街道,则需现在就动手灭蚊,避免类似越冬蚊虫卵带毒后传播疾病”。
南都记者对去年疫情的梳理显示,去年全市168个街镇有159个都发“热”,白云、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番禺、黄埔、萝岗等多个区所有街镇都有疫情,白云永平、棠景、石井、新市以及番禺洛浦等街镇报告病例数过千。这些去年病例数高发的街道,均属于今年需重点防控区域。提前进行的蚊媒监测也显示,南沙区黄阁镇和白云区的蚊媒密度都达到了高风险,需要启动紧急蚊媒控制措施。
感染病毒:Ⅰ型登革热 提示:与去年病毒相同是好事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表示,去年广州市绝大多数患者都是感染I型登革热、只有南沙等少部分地区发现Ⅱ型登革病毒感染。今年的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性病例中,尚未发现其他型别的病例,这是一个好事。“因为重复感染不同型别的登革热,可导致重症的几率增加。”
发病年龄:62岁
据悉,登革热病毒没有特殊易感人群,属于“无差别攻击”,只是有的人感染了病毒后不发病,属于隐性感染。
发病症状:发热肌痛
市民在出现发热、肌痛、腰痛,骨、关节痛等症状,同时确定曾被蚊虫叮咬后,应及时就医排查,及早治疗避免重症发生。
数读
2014年广州全年累计报告本地感染登革热确诊病例37341例,输入病例695例。治愈出院率99.9%,死亡5例。一年病例数超1978年-2013年历年病例数量总和。
新闻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G/html/2015-04/15/content_340817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