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刘叔文:H7N9禽流感应对的国际合作

时间:2013-04-16

点击:

 3.jpg

 

4.jpg

当地时间2013年4月2日,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加强入境体温监测措施,严防禽流感疫情。

 


  核心观点

  “中国政府本次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应对,堪称抗击流感病毒的国际合作典范。此前,各国对流感的应对主要着眼点都是本国为主。”——贺建奎

  “在新型病毒对抗中国际合作方面包括疾病流行的信息交换、样品交换、科研合作、国家间的流行性疾病的防控协作、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密切联系等不同层次。”             ——刘叔文

  导语

  本报讯 自3月31日中国发生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以来,中国相关政府部门按照《国际卫生条例》的规定,向世卫组织通报首例病例情况,以后确诊的每一例病例都按有关规定及时通报世卫,与此同时,我们开展的各项防控工作也及时通报世卫组织。此外,我国首次分离H7N9的病毒毒株也和世卫相关实验室进行共享。

  可以说,信息公开、国际共享是中国对此次疫情应对的鲜明特点。目前,面对H7N9禽流感,国内外专家们在对抗新型病毒中如何展开国际合作,本报特邀两位专家为读者解读。

  记者 温俊华

  病毒解读 
  病毒还处于流传早期

  广州日报:请您介绍一下H7N9新型病毒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贺建奎:对H7N9新型禽流感病毒,学界目前对N9部分来源的争论还比较大。N9基因是病毒表面识别人体细胞的重要部位,对感染人很重要。N9的来源大家都认可的说法是来自N9家族,但具体是H11N9还是H7N9存在争议。英国爱丁堡大学认为是H11N9,而中科院认为是H7N9。我们的研究表明:H11N9和新病毒更相似,但H7N9和新病毒在进化上更接近。所以,目前的证据尚无法断定。此外,候鸟没有很明确的国籍之分,来源于韩国的说法不够准确。

  从传染人数和范围来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还处于流传的早期,并没有达到“流行”和“瘟疫”的范围。但由于病毒可能存在变异,未来的传播程度存在不确定性。

  刘叔文: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在我国长三角地区散发性出现,确诊的H7N9感染者35例,其中9例死亡。因为尚无人际传播的确切证据,H7N9的传播目前还处于早期的散发阶段,类似近年来H5N1禽流感的传播情况。从2003年以来,全球H5N1感染病例620人,死亡367人。虽然处于散发阶段,但我们不能忽视。2012年,科学家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发现H5N1禽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蛋白只要四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就能实现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流感病毒突变较快,H7N9禽流感病毒的基因是否也会发生类似突变,实现禽对人的传播,并进一步导致人际传播,值得特别关注。

  国际评价 
  积极控制得世卫赞赏

  广州日报:此次我国政府对人感染 H7N9禽流感病毒的处理方式,是国际合作中少见的吗?

  贺建奎:确实,中国政府本次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应对,堪称抗击流感病毒的国际合作典范。此前,各国对流感问题的应对主要着眼点都是本国为主,此次,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对照世卫组织的相关要求,非常规范地执行各项措施,包括信息公开、信息共享和科研合作等,得到了世卫组织和世界各国的赞赏。

  刘叔文:我国有过SARS流行和甲型H1N1流感流行处理的国际化经验,此次对目前H7N9流感问题的国际化处理方式是合适的。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势在必行

  广州日报:新型病毒对抗中的国际合作一般可分为几个层次?

  贺建奎:首先,流感问题具有全球性,这是进行国际合作的基础。此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虽然首先在中国发生,但也有可能流传到世界其他国家。比如上次的2009年猪流感H1N1流感,虽然发源地是墨西哥,但在中国也造成了比较大影响。流感的传染性决定国际合作是必须的,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独自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国际合作。

  其次,在合作的技术层面,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各地,包括美国、欧洲、中国都设立了“流感中心”,任何一地只要发现新的流感病毒,当地实验室就会将病毒信息放到世卫组织的公共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此外,我国首次分离的H7N9病毒样品也已经送到世卫、美国和日本的实验室,以便共同研究。

  最后,在疫苗研制和生产阶段的国际合作更是紧密。由于病毒会产生变异,医药生产商每年会生产新的流感疫苗,一般来说,世卫组织会提前6个月发布下一年度的流感疫苗配方,由于流感存在群组特性,各国会根据世卫的推荐配方,再加上本国的实际情况来生产本国的流感疫苗。流感疫苗的生产一般需要6个月,生产过程也需要充分的国际合作。目前,美国正在考虑是否将中国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考虑到其新年度的流感疫苗配方中,其生产过程也需要中国方面的密切配合。

  刘叔文:在新型病毒对抗中国际合作方面,可以包括疾病流行的信息交换、样品交换、科研合作、国家间的流行性疾病的防控协作、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密切联系等不同层次。

  近三四十年来,新发病毒不断出现,如1983年的HIV病毒,1989年的HCV病毒,1997年的H5N1禽流感病毒,2003年的SARS冠状病毒,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在与这些新发病毒感染的对抗中,国际合作非常重要。目前艾滋病防治的国际合作最为广泛和深入。深入的国际合作加速了新发病毒防治相关重大发现的产生。

  譬如,从艾滋病发现(1981)到HIV病毒的分离(1983),花了2年时间,再到受体CD4发现又花了3年时间(1986);而从非典型肺炎的出现到SARS病毒的分离仅数月,从病毒序列报道到受体ACE2的发现也仅7个月,我们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Lancet杂志报道了抗SARS多肽和SARS冠状病毒进入靶细胞的作用机制。这项研究成果是在美国和武汉大学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取得的。  

    新闻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04/12/content_2210621.htm

新闻链接:http://news.smu.edu.cn/mtbk/waixuan/2013-04-16/50493.html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