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校报

您现在的位置:

2016年第七期(5月31日)第二版

时间:2016-06-01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报    点击:
新闻摘要:县级医院“升级记”     作为“广州城市副中心”,从化医疗资源却与广州市区有着天壤之别。

2.jpg

 

 

县级医院“升级记”

2-南医五院.jpg

    作为“广州城市副中心”,从化医疗资源却与广州市区有着天壤之别。60万人口,区内却没有一所三甲医院,过去,居民看病往往要往外跑。
    如今,这里有了新变化——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即可做复杂的骨科手术,甚至有到省城看病的患者回流了。
    这一“华丽转身”是如何实现的?这得从2013年从化中心医院被移交到南方医科大学、医科高校学科“整体植入”说起……

解人才之困 → 300通电话挖来省城专家

    两三年前,青年专家潘乘龙还是广州市正骨医院的医生,专攻关节手术。
    当时他留意到一个现象——长期以来,找他看病的患者不少都是从化人。一问才知道,从化没有医生能做复杂的关节手术,病人要么从广州请医生,要么干脆舍近求远,跑到外面去看病。
    2014年,潘乘龙被请到刚成立不久的南医五院“支援”手术。他精湛的技术给刚从南方医院派来的院长邹小明留下了深刻印象。
    南医五院的前身是从化市中心医院,他和南方医科大学江都医院合并后,于2013年被整体移交到南方医科大学,南医五院因此诞生。
    邹小明劝说潘乘龙“转会”到南医五院,共同创业,从零开始组建关节外科。
    对此,潘乘龙犹豫了很久。广州的生活安乐稳定,工作开展顺利,何必跑到偏僻的从化受苦?这一犹豫就是一年多。
    “期间,毫不夸张地说,邹院长给我打了300多个电话,每个星期都要打好几次,有时候一聊就三四十分钟。”一来二去,潘乘龙被打动了。
    今年1月,他辞去了广州的工作,来到了南医五院。为让潘乘龙安心扎根,邹小明带他四处拜访,帮助他熟悉融入周边的环境。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刚开始,潘乘龙一直寻思着如何打开局面。正好有一个机会,他为一位因股骨颈骨折躺了四五个月的孤寡老人做了微创关节置换手术,阿婆第二天便能下地行走。
    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来找他做手术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本来打算去广州看病的患者也回流到从化。
    “靠医院自身发展,5到10年才能培养出一个人才,从化等不起,我们等不起。”邹小明说,因此,到医院这两年多,他从全国各地挖来了20多名专业人才,妇产科、影像科、康复科的主任,还是他跑到内蒙古包头、河北邢台等地挖来的。
    邹小明说,南医五院能吸引人才,很关键的一点是依托“大南医”平台。移交后,南医五院与南方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优势学科展开了共建,直接整体植入了13个国家和广东省重点临床学科(专科),大大提升了医院整体学科水平。两年来,医院高级职称人才增加到了107人,增长了17.6%。
    在引进之余,邹小明也将医院本身的人才“送出去”,学习升级。他一来,就将各科室的骨干医生送去南方医科大学各大附属医院进修,还放出话来:“只要愿意去进修的医生,医院都给予支持。”
    2014年,医院就有三个医生考上博士,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急基层所急 → 医院“触手”延伸到村镇

    对南医五院的定位,邹小明有一点非常明确:不仅要留住外流的病人,还通过构建医联体将服务延伸到镇村,使偏远山区村民在家门口即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真正正让更多老百姓获益。”
    经过约两年时间的努力,南医五院牵头的医疗体建设成效初显。医院负责这项工作的客服部主任何忠霞介绍说,南医五院与区域内的13家一级医院与2家二级医院组建成医疗联合体,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
    这意味着,基层医院一旦遇到疑难重症,可直接转诊到南医五院,病人治疗后可以转到基层康复。
    前不久,南医五院专家团队下到村卫生站为村民们义诊,开展糖尿病、高血压、慢病健康咨询,以及白内障筛查。专家发现,村民们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很高,一些流行病和皮肤病高发,60个老人中就有13个患有白内障。
    “这样的群体,看病更多还是到村卫生站。”该医院因此制定了计划——从今年开始,将帮扶延伸至村级卫生站,建起一支基本功过硬的乡村医生队伍。
    医院举办了120网络医院急救技术骨干培训班,多次组织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及专业技能培训,共培训了226个卫生站的村医,还给其中落后的卫生站配备了电视机等健康教育器材。
    何忠霞还透露,下一步,医院计划把网络牵下去联接起各村卫生站,并试行移动医疗,实现专家团队共享、双向转诊,还能在线进行继续教育和业务考核。
 

填地区空白 → 科研实现多项零的突破

    在2016年的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广东首次提出建设“卫生强省”,并提出强基创优行动计划,要给粤东西北基层补“短板”。南医五院的移交和建设,正是南方医科大学贯彻省“强基创优”计划,推进医疗重心下移、医疗资源下沉的一次改革探索。
    如今,南医五院门诊量和住院人数显著增加,转院率逐年下降,开展了大批新业务新技术,填补了从化地区空白,一些危急重症患者可在当地得到及时救治,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医院的医疗服务已经覆盖全市,门诊年服务人次120余万。
    但邹小明想得更远一些:“成立的时候,我们就明确要在3至5年内建设成为一家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在医院移交后考上博士的病理科医生高珂对医院移交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更有感触。2009年从暨大医学院毕业到从化市中心医院工作,她很快就发现,从化地区的很多病人要么选择转院去广州,要么直接去广州就医,送到病理科的标本很有限。
    “就连手术科室的术中冰冻,都需要派专车一路高速奔波送去南方医院,病人等在手术台上,至少1小时才能拿到病理报告。”她回忆。
    如今,手术多了,送到病理科的标本也多了,“科室扩建、人员招聘,还开展了免疫组化、术中冰冻检查以及快速石蜡检查等项目,”高珂说,病理科正以三甲医院的标准在持续改进。
    以前,高珂很苦恼。“在县级医院,科研方面平台不足,很难与其他三甲医院去竞争拿到课题。”而这也是二级医院面临的共性问题。
    邹小明介绍,在以前,医院招收本科生都难,更不用说硕士、博士,科研基础相当薄弱。如今,有了“大南医”的平台,高级技术人才也纷纷加入,南医五院的科研能力大大改善。
    高珂担忧已烟消云散。2015年5月,她成功申报了广州市科技局课题,并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一篇,影响因子超6分。
    在学科共建专家的帮助下,医院也获得省部级项目18项,发表SCI收录的论文6篇,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

(转载自《南方日报》)

 

 

 

把根扎在医院的学科带头人

——记深圳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刘于宝

2-刘于宝-工作.jpg

    学科兴,则医院兴,学科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深圳医院刚刚开业不到四个月,医疗水平、服务质量等已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这与各学科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30多个学科的带头人把责任扛在肩上,从零开始艰苦创业,医学影像中心的刘于宝主任,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以科室为家  春节连值8天8夜

    建科伊始,刘于宝便按照三甲医院的标准打造医学影像中心, MRI、CT、DR、胃肠及各种特殊造影、床边DR、乳腺钼靶、CT定位穿刺活检等技术全面开展,学科按照三级医院评审及复审要求的各种制度、规范、文件已基本完善,这对一个新医院来说是一个大突破,对一个人员尚未到位的科室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开业初期的医学影像中心,是刘于宝和许开元两个人撑起来的,每人24小时的高强度轮班,维持了整整3个月。
    恰逢春节,为了保障市民的健康,支持临床科室,医学影像中心需照常运转,作为科主任,刘于宝选择了成全另一个家庭,自己留在深圳,连续上了8天8夜。
    那段日子,别说远在广州的家门刘于宝没机会经过,近在前海的宿舍也不过是换衣间,科室才是他的家。后来,科室的人员逐渐多起来,24小时值班的日子才算结束。

严把质量关  审查每份报告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为了守住这条生命线,刘于宝严抓科里的每个环节,不仅对下属从严要求,自己也额外付出了很多的休息时间,亲自审查每一份待发或已发的报告,以防误诊漏诊。
    18年的临床经验,刘于宝练就了火眼金睛,他凭借常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严把质量关。科里人说,即便刘于宝休息,也总是待在医院里,有任何疑问,不管是凌晨几点,你都可以找到他,这让科室的人面对疑难杂症也毫无压力。

工作上的严师  生活中的慈父

    打造一流学科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一个团队的奋斗。刘于宝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提升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加强学科人才培养及科研能力,搭建相应的医疗平台、业务骨干人才培养平台。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烦死人,文化管人管灵魂。刘于宝坚信,一个缺乏灵魂、没有文化氛围的科室,永远不可能强大起来。建科初期,除了抓质量,他还提炼出科训:精诚、务实、合作、创新,核心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思想,科里人人铭记于心。
    科内每天早交班学习会,每周2次PPT讲座学习是从医生办公室的小电脑前开始发起的,进行各种规范的制订、疑难病例讨论、研究热点、科学问题、会议汇报、个人新写文章汇报等,目的是培养大家的思维能力,提高团队的临床、科教研整体水平。
    2013-2014年刘于宝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任一年的访问学者,不仅精研国际医学前沿技术,还积累了人脉,他希望把外国的专家引进医院交流,开拓员工视野,指导团队,带动科室的发展。
    3月到访的杜克大学医学院放射科主任、脑成像中心主任Allen song教授是首位到医学影像中心进行学术交流的国外专家。不久,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MRI主任Fatih Akisik教授也将来医院做为期1-2个月的交流,与团队成员近距离交流,让他们接触国际医学前沿技术与思维,也为深圳市民提供国际化的医疗服务。
    业务上刘于宝对员工要求很严格,从规范的结构化报告到对待病人的用语,都有严格的规定,生活上,他却和大家打成一片。每个员工生日,他都会自掏腰包买蛋糕,在午休的时候开个小型“生日趴”。他不仅是科里员工的严师慈父,对院内其他员工也关怀备至,热心帮助大家解决健康疑难问题。

待病人如亲人  急患者之所急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孙思邈《大医精诚》被刘于宝奉为行医的重要思想指南,他告诫科里的年轻人,换位思考,对待病人要像对待亲人一样,贯彻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做完检查的患者都想马上拿到结果去看病,急患者所急,刘于宝不管上班休息都“钉”在科里,目的就是尽快将准确无误的报告发到患者手中。中午饭他也是点食堂外卖送到科里吃,下班后在科里多待上30分钟到一个小时,到科室候诊区巡视一遍,遇到外地及各种特殊情况焦急等报告的患者,会立即加急审核发放报告。
    科里也遇到过怒气冲冲的患者,年轻同事们招架不住,刘于宝会亲自出马解释,并领着患者到其他科室检查,平息患者的怒气。他说,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可以理解病人的情绪,一方面,影像检查要求患者身上不能有金属制品,换衣服的次数比较多,摆放体位也会被反复要求,出报告的时间也比较长,另一方面,影像检查处于整个看病过程的中后段,患者可能在其他环节受挫,比较焦急,只要耐心解释,诚心以待,将心比心,一般都能化解。
 

业务快速增长  检查人次涨3倍

    刘于宝低调办实事的风格感染了全科的员工,大家干劲儿十足,学习氛围浓厚,以精诚之心服务每一位患者。
    离完善、一流学科的路虽长,但他们已携手迈开长足的一步, 3、4月份医学影像科的检查人次是开业前两个月的3倍多,目前每天MRI检查量已趋于饱和,大部分时间都需要中午和下午加班才能完成。
    心脏MRI心肌评价、乳腺、前列腺、肝脏、颅脑等MRI功能成像、冠状动脉CTA、CT能谱成像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不仅为本院临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还吸引了南山、宝安等周边地区其他医院以及市内外知名医院的患者前来检查、就诊。

 

人物简介

2-刘于宝2.jpg

    刘于宝,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学科负责人,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学科骨干,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访问学者。
    从事医学影像临床工作17年,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例的磁共振成像(MRI)、CT、X线诊断,尤其擅长腹部、心胸影像,对MRI、CT诊断前沿技术有深入研究。
    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腹部学组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影像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European Radiology(欧洲放射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美国放射学杂志), Abdominalimaging(腹部影像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放射学实践等期刊审稿专家,放射学实践杂志编委。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40余篇(SCI 5篇),主持及主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留学回国基金近10项。主译专著一部《腹部病变MSCT诊断》,参编专著三部,参加国际会议(北美放射学年会)学术论文交流10余次。2010年获北美放射学会(RSNA) Travel Award ,2012年获全国腹部影像学优秀青年学者奖。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教师节】郑磊: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郑磊,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高教教师,郑磊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满腔的教育热情,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届届医学人才,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郑磊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近一年来,授课人数达 1961人次,总学时达774小时;临床接收规培生25人,实习生20人,进修生51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共培养硕士6...

【更多】

【援藏】第三附属医院程亮:践行援藏初心 扛起医者担当

图为程亮(右一)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图片由程亮提供)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累计开展约200台脊柱微创手术;累计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和自治区首例胸椎内镜手术;……2023年8月,带着对西藏这片高原的无限憧憬和一丝忐忑,2023年度“双百计划”援藏医疗队员、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科副主任医师程亮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