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近日,共青团中央授予我校团委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这是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基层团组织的最高荣誉,也是对我校共青团工作的肯定和认可。
来源:校团委 作者:丁津 张兴众
以思想引领为帆,铸就青春之魂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灯塔工程”,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积极探索贴近青年的话语传播方式;举办“国旗下的思政课”等活动,邀请校内外名师校友在国旗下讲话;开展“青学”系列活动,组织先进典型分享成长经历、开展辅导员专题讲座,通过“青春直播间”“五四颁奖礼”“青言”“青语”“青听”等项目,不断实现与青年间的有效互动引领,努力为团员青年的成长构筑强大精神支柱。
近三年,我校组织开展“青学”活动200余场,“青言”讲座30场,“青语”讲话100余场,“青说”活动13场。利用“团干讲党团课”、团干部密切联系青年、“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等形式,抓好基层团组织组织化学习,全校各级团干部累计开展600余场党、团课,覆盖学生率达100%。
以时代使命为责,践行青春担当
学校深入推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助力“百千万工程”与“双百行动”,近三年立项2300余项个人项目、600余项团队项目,累计7000余人次参与理论宣讲、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2023年,组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梅州五华、韶关仁化等地建立工作站,组织2000余人次、138支突击队开展实践服务,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连续多年获广东省“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1个团队获全国优秀团队,5支团队获省级重点团队,2个项目获省级优秀品牌项目,9个项目获省级优秀项目,6人获省级优秀个人。
学校鼓励青年开展支医支教、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承接“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两帮两促”、“健康直通车”等活动。近三年,13名同学投身西部服务,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3项,广东省“益苗计划”立项9项,广州市“科普惠民”立项4项,培养了一批服务基层的“多面手”。
以服务青年为本,守护青春成长
学校以服务青年成长为核心,构建了从创业教育到项目孵化的全链条双创服务模式,依托“挑战杯”“攀登计划”“互联网+”等赛事,近三年举办“领航讲坛”科技创新讲座100余场,开设6门双创课程(1门获广东省金课),10个项目获国家级奖项,45个项目获省级奖项,57个项目获“攀登计划”资助,扶持9个学生项目落地,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坚实支持。
学校持续关注青年的所思、所忧、所盼,围绕学习、就业、心理健康等核心问题,开展朋辈学习支持、助力考研行动、“展翅计划”、就业帮扶计划、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建设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青年成长搭建平台。
学校连续三年组织中医药专业学子登上中央电视台“五月的花海”五四青年节晚会舞台,学生社团龙舟队获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大学生组冠军,军乐团荣获教育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甲组一等奖。
以从严治团为基,筑牢组织根本
学校坚持从严治团,完善团干部述职考评制度,开展业务培训,建立“1+1+100”联系机制,推动团干部深入青年,精准帮扶后进团支部。
近三年,学校在全国、省“两红两优”评选中共有12个集体和13位个人获得表彰,1人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2人获省级青年五四奖章称号。同时,深化学生会、研究生会改革,高标准通过共青团改革验收,打造阳光学生组织,发挥学生骨干职能,通过学代会、研代会等渠道收集意见建议1300余份,解决率达95%,2024年获全国高校“我为同学做实事”优秀项目称号。

社会实践出征仪式现场
学校11项成果荣获第六届广东医学科技奖
南医讯 (文/科研院) 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广东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上我校及附属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广东医学科技奖共11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和科普奖各1项,一等奖数、二等奖数及获奖总数均位列全省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
南方医院刘克玄教授牵头承担的《肠缺血再灌注诱导肠及肠外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围术期肠损伤预警与干预》、口腔医院邵龙泉教授牵头承担的《仿生化人体硬组织修复/替代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珠江医院杨剑教授牵头承担的《复杂性肝癌数字智能化微创外科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广东省人民医院李勇教授牵头承担的《大肠癌化疗抵抗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干预策略系列研究》、余洪华教授牵头承担的《基于眼底影像多维量化技术的心脑肾病智能化诊疗体系创建与应用》5个项目获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学校入选省“双百行动”首批28个优秀示范案例
南医讯 (文/学校“双百行动”工作专班办公室 新闻中心) 近日,在广东省“双百行动”优秀项目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中,学校《“一体三防”综合培育,推动县域卫生健康体系全面升级》入选首批28个优秀示范案例。
近年来,学校深入县域实地调研、开展社区诊断,先后与仁化、五华结对共建,并逐步扩增曲江、英德、高州、鹤山等县(市、区),探索“一体三防”(打造紧密型医共体,构建大病、急病、慢病三大防治体系)、综合培育的“南医模式”,助力五华县中医院提升为三级管理模式,实现了仁化县省级急救平台“零突破”、市级临床重点专科“零突破”,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全方位医疗、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打造“双百行动”公共服务典范。
我校在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中再创佳绩
南医讯 (文/科研院 陈金源 曾明慧) 近日,第十八届广东省科普创作大赛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我校师生在本次比赛中表现优异,斩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优秀奖20项,共获奖29项,我校获得“优秀组织奖”,科研院曾明慧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
我校积极组织师生参与,最终提交了190多份高质量科普作品。此次斩获多个奖项,充分展示了我校师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体现了我校在健康科普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助推医学健康科普创新发展,以科普基地为抓手开展科普活动。在创新科普宣传传播形式的同时,借助媒体平台的传播影响力拓宽健康知识的传播边界,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科学、客观、权威、实用的健康科普信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未来,学校将再接再厉,不断深化健康科普工作的内涵与质量,创作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为营造良好的健康科普社会氛围,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让“科普之翼”更有力,与“科技创新”一齐推动学校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作为省内科普领域的顶级赛事,由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省农科院等联合举办。本届大赛主题为“以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共征集7088份作品,评出科创作品一等奖25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78项、优秀奖307项。
培养顶天立地医学人才 在助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南医担当
“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爱国的情怀。因为我们随时都要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国家献出青春和才智。”近日,年过百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这样嘱咐莘莘学子。
学校赓续73载红色血脉,培养超过十万名医学人才,为我国卫生与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党委书记张玉润说,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全力打造大湾区高水平医学人才高地,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道路上彰显南医担当。
作者:通讯员 胡琼珍 柯佳 来源:南方+
以“大湾区战略”为引领 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
在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高天明正带领团队围绕重大脑疾病机制开展研究,该中心联合粤港澳高校的优势研究力量,已在抑郁症、焦虑症等重大精神疾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2019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这些年,学校搭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风,落实践行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谋划布局学校“大湾区战略”,以广州、深圳、佛山为三大战略支点,加快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医学人才、医疗、创新和转化高地。
学校持续深化办医办学格局,扩大“湾区朋友圈”,与广州白云区,深圳龙华区、坪山区、福田区、罗湖区,佛山市及南海区等地政府签约多个共建项目,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签署框架合作协议,与省民政厅、华为公司等开展“政校企”深度合作,全面赋能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融合发展。
张玉润说,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中不断成长的,对地处广东、毗邻港澳的南医大而言,浓墨重彩写好“湾区南医”这篇大文章,是学校办学办医应有之义,更是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的责任与担当。
以“铸魂育人”为核心 培养健康广东生力军
不久前,一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制作的《一门“新”思》舞台剧,演绎了学校73载校史中一幕幕奋进故事,获得了大家的点赞。
这是学校探索思政教育的新做法。作为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医科大学,学校始终坚持“三全育人”,持续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全面系统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不仅打造了具有南医特色的四大书院,还牵头成立了全国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联盟,建设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
对接时代趋势风口,赋能学生临床技能提升。在第一临床医学院实操课上,同学们正在操作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授课教师吴芃表示,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不仅深化学生对世界先进技术的理解,更为新医科卓越医师培育创建广阔学术空间和高层次学研平台。
学校坚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理工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生物高新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四大优势学科群,推动新医科和“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另一方面,着力构建高水平育人体系,开设临床医学(本博连读八年制)、基础医学(院士创新班)等11个创新特色班,培养了一支在广东乃至是全国医学舞台挑大梁、唱主角的生力军。
除了培养“顶天”的创新医学人才,学校也积极推动“立地”的县域医疗人才队伍提升。学校助力仁化中职开设韶关唯一的公办中专护理专业,首批招生150名,有效缓解当地基层护理人才紧缺难题。学校将“县域所需”与“南医所能”紧密结合,推行基层管理、护理、急救、心理、村医等五大培训计划,选派53名医疗专家扎根临床一线带教,扎实推动县域医学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源
2024年6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学校牵头完成的项目“炎—癌转化和癌前病变的分子基础和干预策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聚合点。多年来,学校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以加快实现医学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推出了“科技攀峰青年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国家基金帮扶计划”等创新举措,形成以国家基金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基础研究体量的态势,成为了广东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近两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跃居全国高校第16位、全国独立医科院校首位,南方医院连续3年位列全国医疗机构前10。在去年的广东省科技大会上,学校及附属医院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14项,其中获一等奖7项,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学校推动有组织的科研,主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学校认真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以解决临床重大疾病问题为导向,突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学校在肾脏病、脑科学、数字诊疗装备、重大新药创制等领域优势,不断推进医学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并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并进。
大平台促进大发展。学校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脑科学与类脑中心、生物医药研究院等6个核心科研平台。建成了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广东省骨科研究院、广东省口腔医学研究院、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医学研究平台,持续赋能大湾区医学科技创新和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校长黎孟枫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优势,用好重大平台的聚拢效应,大力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

高天明院士(左二)带学生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