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期(3月18日)第三版

时间:2025-03-18

点击:

深圳→赤道几内亚,他写下跨越1.2万公里的生命答卷

距离深圳1.2万公里外的赤道几内亚巴塔医院有一位深圳医生,凭着简陋的设备帮助当地医院诊断出许多疑难病症,被当地医生称为“中国神探”。他就是第33批援赤几中国医疗队队员、我校深圳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陈泽衍。

来源:深圳医院

按照中国标准再造检验科

2023年12月,刚到巴塔医院工作的陈泽衍面临着简陋的工作环境:医院没有自来水,同事们用桶接空调的冷凝水用来洗手、冲洗玻片;检验科只有2台显微镜,其中1台没有灯泡,另外1台没有高倍镜;唯一的烤箱因为接触不良,时常“罢工”;离心机因为程序设置错误只要启动就报警;最珍贵的血球机因为配件损坏,已经无法使用,血常规全部要依靠手工做检查……这样的环境,检验质量可想而知。临床医生总是抱怨说,明明患者症状很像疟疾,但实验室就是找不到疟原虫。

简陋的条件并没有让陈泽衍气馁,他带着工具,自己动手维修故障设备。他把2台跛脚的显微镜进行了合体,反复调试后成了全院唯一1台可以正常使用的显微镜;他又为烤箱重新焊接了内部电路,让这台高龄电器再次焕发青春。他甚至自费从国内购置血球仪的配件空运到赤几,最终救活了血球仪。

设备终于修好了,但是科室的工作效率却上不去。陈泽衍按照国内检验科管理的标准,迅速开始了“检验科再造”。一是重新规划科室分区,并把人员岗位进行固化,全团队流水线作业,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二是要求检验师做血涂片检查时必须先用低倍镜筛查,再用高倍镜复核,以提高镜检阳性率;三是在疟疾高发季,推行“快速检测初筛+显微镜复核确诊”的双轨制流程,将疟疾检测时间缩短至30分钟,让大量重症疟疾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一套“组合拳”下来,检验科团队不仅倍感轻松,检验阳性率也得到显著提升,几乎每天都能查出丝虫等传染病。

依靠老旧显微镜诊断出罕见病

赤道几内亚大陆地区寄生虫病流行较为严重,除了恶性疟疾外,丝虫病也不少见。但是丝虫病患者最初的症状并不明显,这个阶段很容易漏诊,等后期患者出现“大象腿”、阴囊肿大等症状时,再进行治疗就无法逆转这些损害了。

2024年4月的一天,巴塔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阿黛拉带着她的哥哥菲利斯找到陈泽衍寻求帮助。

菲利斯4个多月前突然出现全身瘙痒的情况,最初诊断是过敏,吃了很多抗过敏药都没有效果。后来又怀疑得了肝病,能做的检查都做了,但既没有明确诊断,也没有任何治疗效果。

“我哥哥晚上睡觉的时候痒得更厉害,有时无法入睡,需要吃安眠药。”阿黛拉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引起了陈泽衍的警觉——菲利斯会不会感染了丝虫病?陈泽衍进一步询问后得知,菲利斯瘙痒的部位并不固定,仔细观察后才发现,他搔抓部位的皮损与常见的神经性皮炎和过敏也明显不同。

陈泽衍理了理思路,决定先给菲利斯做个血常规,并用手工法对嗜酸性粒细胞进行了分类计数,发现他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偏高。陈泽衍重新按照标准流程制作了数张血涂片,仔细进行了染色,先用低倍镜逐个视野逐个视野扫描,可疑之处再更换高倍镜仔细检查。经过仔细查找,终于在涂片的某处发现了一只细如蚕丝卷曲成“6”字的寄生虫,这是罕见的Perstans丝虫!它的虫体更加纤细,体宽只有当地常见罗阿丝虫的1/3,所以容易漏诊。

“罪魁祸首”被找到以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服用陈医生赠送的海群生后,菲利斯的病症很快消失了。

在临床工作之余,陈泽衍还积极开设血涂片分析、寄生虫形态和感染类项目检测等专题培训,手把手传授技术。“中国医生不仅救急,更教会我们自救。”当地检验科医生露西娅感慨道。

陈泽衍办公室的墙上贴满当地患者手写的感谢纸条,他仅凭一台显微镜,除了诊断各类疟原虫和丝虫,还诊断出不少如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肺曲霉菌病、隐孢子虫病、异尖线虫感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罕见疑难病症,成了检验科的“中国神探”。

一起在巴塔医院共事的古巴医生托尼对陈泽衍说:“你在显微镜下看见疟原虫,我们在你身上看见了光。”

陈泽衍与同事在改造后的检验室开展工作

两会筑梦绘宏图 师生热议共奋进

(上接第一版)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教授 刘思德

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印发,让我倍感振奋。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全国政协委员,我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强国建设的战略性支撑的深远意义。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在消化病学领域的成果正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缩影。《纲要》提出“深化医教协同、科教融汇”,为我将来的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带领团队聚焦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前沿领域攻坚克难,推动智慧医疗技术与临床教学深度融合,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医学拔尖人才,为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南医力量。

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毛琛

作为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当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在新时期科研教学工作中把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以贯之,力求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推动学校教育向高水平方向大步迈进,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助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我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带领学科凝心聚力、挺进前沿,为全面推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谋发展、启新篇,将科研成果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迸发教育教学新动能。

校团委副书记、“双百行动”驻仁化县服务队队长 孙俊川

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作为南方医科大学 “双百行动”驻仁化县服务队队长,我深受鼓舞。过去一年多的驻村工作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生无小事”有了更深的体悟。这一年,我积极投身仁化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力建设紧密型“医共体 + 医联体”,打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重点加强基层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培训医护2100余人次,促进了县域住院率和总诊疗人次的提升,实现让老百姓“少跑腿、少花钱、看好病”。新的一年,我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在谋事、干事、成事上加倍努力,以“干一件成一件”的劲头,将“双百行动”落到实处,积极投身到仁化县高质量发展大潮中。

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 张持晨

回顾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奋进,改革持续深化,经济稳中有进,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名从事健康管理与促进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密切关注“一老一小”问题,聚焦空心化、老龄化、少子化等挑战,全力投入科研工作,积极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并引导学生结合专业所长,将个人抱负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想,为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曾楠

全国两会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集结号角,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切实增加把全国两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下足功夫,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奋力展现教育新作为。我们要围绕“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结合学校特色,以“思政+医学人文教育深度融合、思政+医学服务社会实践对接、思政+医学伦理经典案例辨析、思政+医学虚拟仿真实验结合、思政+医学教育工作室创设”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抓手,探索有医科特色的思政课,推动“德医交融”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着力培育既有精湛医术、更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健康守护者。

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赵静波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作为深耕临床心理学科研、教学、临床32年的实践者,《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与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论述一脉相承,让我深感责任在肩。新时代我们将进一步做好AI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着力探索“需求导向-能力培育-价值引领”三维一体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培养“具有人文温度的治愈者”,让每个医学生都具备滋养心灵的温度与治愈身心的力量,谱写好教育强国的医学篇章。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思政科科长 谭晓雪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能。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教育事业的深刻阐述,配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宏伟蓝图,让我深感振奋,更加明确了作为一线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与担当。我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立足研究生教育主阵地,秉持“党建领航,育人为本”的理念,铸牢研究生培养的思想根基,厚植研究生的家国情怀,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激发研究生创新创造活力,全方位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为构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添砖加瓦。

南方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处副处长 兰峻

作为高校辅导员,在立德树人第一线,我们将把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育人实践,通过主题班会、实践育人等载体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在职业规划指导中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心理育人+生涯导航"协同机制。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做好学生成长引路人,助力青年学子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绽放青春,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护理学院教师 杨智慧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加快了我们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脚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为护理学院的青年教师,我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牢牢把握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机遇,以建设世界一流护理学科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加快护理学科的思政课程引领、强化临床实践、科研创新突破、人工智能升级、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建设步伐,激励和培育更多有为青年立报国之志、建强国之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护理力量。

基础医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陈玫君

今年两会报告中“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的内容让我深感生逢其时、必践使命。我们将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要求,在面对未知领域时静心沉淀、潜心钻研,在追寻学术真理时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在攀登科研高峰时百折不挠、勇毅前行,以始终如一的科研热忱、以日复一日的科研实践,实现科研报国的梦想,为国家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药学院2020级本科生 谢颖欣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关注202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在过去的一年中,党中央统筹全局,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使更多“救命药”惠及患者,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这一系列举措激发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活力。在新的征程上,我将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坐标,助力于新药品的研发和落地,为我国医药产业加速创新尽绵薄之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我的青春智慧!

提前揪出“隐匿病灶”,阿尔茨海默病诊断迎来突破

南医讯 (文/ 珠江医院 马彦 韩羽柔) 3月4日,我校珠江医院启用国内获批的Aβ-PET(β-淀粉样蛋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显像剂氟贝他苯注射液,通过无创影像技术,直接“锁定”患者脑内的致病蛋白沉积。

据了解,这一技术不仅将诊断窗口提前至症状出现前10-15年,还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的疗效监测,成为国内阿尔茨海默病精准诊疗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珠江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李扬表示,以前确诊阿尔茨海默病,通常需要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测β-淀粉样蛋白等生物标志物,而腰椎穿刺属于有创操作,患者因担心其相关副作用接受度较低。新落地的Aβ-PET检查,仅需向患者静脉注射微量放射性显像剂,等待90分钟后,进行20分钟全身扫描,即可通过图像显示脑内淀粉样斑块的分布与浓度。

Aβ-PET的核心优势在于“超早期发现”——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在认知功能正常时即可被检测,可提前10-15年揪出“隐匿病灶”。除辅助诊断外,Aβ-PET还可动态监测抗淀粉样蛋白药物的疗效。“以单抗类药物为例,治疗前后对比脑内斑块是否减少,是评估疗效的关键。”李扬说,目前医院已经有12例患者使用单抗类药物治疗,治疗超半年的患者可以选择Aβ-PET检查来评估注射药物后,病情的改善程度。

李扬介绍,目前,单次Aβ-PET检查费用为1.39万元。随着国产显像剂研发加速和PET设备普及,未来价格可能下降。对于高度怀疑阿尔茨海默病但拒绝腰穿的患者,Aβ-PET检查将成为首选方案。

“口腔医院发展论坛”:研讨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路径

南医讯 (文/图 口腔医院 刘梦圆) 3月4日,由口腔医院主办的“口腔医院发展论坛”以“新形势下的口腔医院管理”为主题,汇聚国内口腔医学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探讨口腔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学校党委书记张玉润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强化口腔资源统筹,树立南医口腔一体化理念,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打造南医口腔医学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转化平台,切实推动广东省口腔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大会邀请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赵铱民院士,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郭传瑸,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俞光岩,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王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周永胜等专家学者 200余人共襄盛会。

张玉润介绍了学校“大湾区战略”布局,并聚焦口腔医学阐述了学校口腔医学的建设格局:广州聚焦“固根本”,以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为主阵地,强力支撑医院“医教研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深圳聚焦“新医科、国际化”,打造国际口腔医学教育、口腔医疗服务、口腔疾病综合防治、口腔医学研究和创新、口腔医学美容、口腔技术交流“六位一体”的国际口腔医学高地,切实推动广东省口腔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立足时代前沿,聚焦行业痛点,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共享,为口腔医院管理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作为华南地区口腔医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口腔 医院已连续十余年主办“口腔医院发展论坛”,累计吸引逾万名专家学者参与。

论坛现场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