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十五期(11月15日)第三版

时间:2015-11-17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报

点击:

3.jpg

 

 

我的大学我的精彩

 

【交换生】

张天楠:我们选择成为实干者

3-交换生.jpg


    张天楠,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作为交换生在德国威腾·黑德克大学学习交流。他是学校开展海外交流项目的一名受益者。学校与威腾·黑德克大学自2008年正式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以来,开展了科研合作、人员互访、学生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此次交换,张天楠有机会用另一种视角来审视中国医学生的成长历程。

另一种视角

    张天楠身上有股让人无法忽视的理性思辨的力量。他曾于2014、2015年7月作为学校八年制代表两度参加“全国八年制医学生论坛”,着重了解了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不同的培养模式。而此次出国交换的初衷,也是希望能看看国外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对,就是换一种视角来审视中国医学生的成长历程。”张天楠说。
    这次交换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用他的话说,“还来不及对未来生活有太多具体构想。”通过沟通,学长学姐们给他的建议是,“尽快适应、融入当地生活”。“毕竟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方方面面都是琐碎的点,如何串连起这些点是需要实地摸索的;至于医院实习,主要定位在见习参观为主,要多去观摩,看看另一片土地上的医生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张天楠说,自己临走前还联系了有过类似交换经历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05级学长,学长的一句话令自己倍感踏实:Rethinking about yourself, about medicine, about why we do what we do.于是,那些紧张与焦虑都抛诸脑后,出发前的心态基本就是“尽快适应当地生活,对照着不同环境中的医生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角色。”
    威腾·黑德克大学的附属医院坐落在科隆东边,有点类似城乡交接部,好在科隆本身就不大,西边还有科隆大学附属医院,“感觉还是可以满足本地人的医疗需求。”张天楠说,这里最核心的科室就是创伤外科以及整形修复外科。可以想象这里的急诊是以救治创伤为主业。和国内不同的是,这边急救车似乎都是消防员负责的,他们穿戴着厚重的服装和装备,推着担架车进入急诊部运送伤员。
    在德国近两个月了,张天楠学会了适应并享受这种生活模式,他跳出圈子,用一种独有的清醒视角审视着自己经历的一切。每天的日程大致是上午7:30左右参加科室交班早会,之后跟带教查房,协助抽血样,之后就是去手术室观摩,大型手术也会上台做助手。有时会跟教授出门诊,或者在急诊部值班观摩(偶尔搭把手做些简单操作)急救处理。
    张天楠说,刚来的第三天,Marc教授带领大家来到了急诊1号诊室,挂号的是一位约60岁的老奶奶。Marc教授向大家介绍,这是一个双腿膝关节损伤的患者,约了4个月之后MRI检查,目前已经等待了3个月,这次想来征求一下能不能早点做检查,因为她的膝盖又开始痛了。Marc教授向她解释了病情以及排队等检查的情况。10分钟后老奶奶微笑着和教授握手,撑着肘拐挪出了急诊室的大门。问询了Marc教授才知道,老奶奶并没有如愿以偿提前做检查,依旧是需要排队再等1个月,如果必要的话,Marc教授也建议她去第三方检查机构进行检查,当然费用不在国家医保范围内。正说着,一车消防员又推着一个担架车过来,担架上是一位40余岁的中年妇女,戴着颈托,听教授解释说是车祸。于是急诊科4号诊室一瞬间聚集了10来个人,有消防员、医生、护士加上这位伤员。急诊室也就比宿舍大出一小圈,但却丝毫未感受到10来个工作人员产生的拥挤,没有忙乱的器械拿取,没有高声的口头医嘱,4名消防员和护士一起完成过床,Marc教授在患者的尾端进行神经查体,护士们在患者头端剪开患者上衣,连接无创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X线操作台的技师在调试设备。消防员推着担架车离开诊室,脸上没有一丝紧张,步伐也没有一丝犹豫。“真的是太棒了,完全井然有序!”张天楠赞叹道,这是一次完美的分工协作救护,在场的每个人都在专注完成自己的职责,同时配合他人的节奏,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在初步体检和监护采集结束后,做X线检查,明确伤员仅有左侧锁骨骨折后,两位护士给伤员撤去了颈托,房间里只剩下了Marc教授和一位护士,其余人员又回到原本的工作岗位。

3-交换生2.jpg

变强吧,当一个实干者


    “德国的医患关系是如何处理的?”我问张天楠。“医患关系是我们在国内的时候同学之间最常讨论的话题之一,那时对国外的认识则是相当羡慕,据说国外的医生特别有地位,收入也非常高。在这边算是亲眼见到了,病人对医生是非常的尊重,相应的,医生对患者也是非常客气。” 张天楠说,跟带教一起出门诊,诊室里都是一个医生对一个患者(有时会多1个家属),“问病查体开检查回答患者疑问,一个门诊病人接诊30分钟真不是盖的,有的还超过了30分钟。”我们的带教主治医师也很年轻,上午的病人中有2个似乎不太好处理,于是带教主治就把高一级的教授叫过来帮助解答病情。“到最后,患者也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焦虑和恐惧。进门和离去时的握手也能体会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
    “中途有时还会让我们上手拆个手术缝线。患者对我们实习生也没有任何怀疑,态度非常友好。”张天楠感叹,不像网上流传的一上午就看6-10个病人,事实上是20个,每个都要处理15-30分钟,一气呵成近6个小时的门诊,13:50临近饭堂关门之际,带教才领着大家匆匆离去。
    张天楠表示,自己在医院期间并没有目睹很激烈的医患矛盾,看到的是即便患者得到的回答不是很理想,但也能表示接受而不闹情绪。“我觉得还是归因于人们对医疗教育、医疗系统和保险制度的信任,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相信自己能得到合适的医疗服务。所以这应该不只是医疗水平的因素,而是各个系统的协作给了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张天楠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张天楠对自己,以及医学生们的期待,他希望大家都能不忘初心,当一个实干者,“变强吧!没有力量的同情心什么都救不了。”

 

本报记者/王宇涵

 

 

 

【推免生】

赖华生:成长路上的那一双双手

3-推免生-赖华生.jpg


    赖华生,第二临床医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学生,推荐免试生,录取院校专业为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他,从入校时的最后一名,到现在发表SCI文章,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银奖,再到成功推免。他在成长路上,一路在摸索,一直在前行。

立志:家人的力量

    4年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入顺德校区宏伟的大门,可如今,我已经大五,临近毕业了。四年的时间不长不短,足以让我从入学时班里的最后一名,到现在的第2名,并成功推免。我的成长和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们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伸出一只只援手,帮我排除路途上的许多障碍,助我顺利前行。
    我从小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中长大,小时候体质差,经常打针吃药,所以对医生有一种莫名的崇拜。高考,我毅然只填了“南方医科大学”一个志愿,并且只填了“临床医学”一个专业志愿。我父母都是淳朴的农村人,他们常常提醒我,以后要成为有仁心的医生,不分贫富贵贱,要一视同仁。人不可能一夜长大,所谓的长大,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责任感,把想做的履行成事实,更要将我们的亲情做成最美好的标本,永远留在心中。都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家人会在我伤心、丧气、想放弃的时候给我鼓励、给我能量,给予我奋斗的动力,让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学业:不做苦行僧

    踏上学医之路后,发现并不轻松,医学的课程堆积如山,这些课程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起来。从刚开始的人文课程,到后来逐步由浅入深的临床课程,难度在不断增大,但是学习时间却在不断减少。课程在渐渐地增加,压力也无形中增长,如果不懂技巧,又不懂得和身边的人合作,很容易成为学医的苦行僧。
    首先我觉得要学好一门课程,一定要对它有浓厚的兴趣,而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很好地提高我们对课程的兴趣。记得大一学解剖的时候,当解剖教研室的欧阳钧老师讲到肌肉系统的时候,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在座的男孩子平常经常做引体向上吧,那么你们知道自己练到的是哪些肌群吗?”这个问题很快引起了班上男生的强烈反响,最后老师告诉我们:引体向上一般可以练到斜方肌、肱二头肌、背阔肌,但是反手主要练的是肱二头肌,正手是背阔肌。课程联系生活,而且是男生喜欢的话题,于是我们很容易的记住了每块肌肉的作用方向。
    此外,学习医学课程时一定要和身边的同学、师兄师姐多沟通。我平时有问题经常提出来和同学讨论交流,这样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不知道的知识,并且在讨论的情景下,会获得很深刻的印象。师兄师姐也是我们很好的资源,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师兄师姐来给我们做保研经验交流会,指导我们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如何选择学校、选择导师、如何参加夏令营、如何填志愿等等,在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我顺利地推免了,这和他们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

科研:努力尝试,发表SCI也不是传说

    科研,听起来和医学本科生关系好像十分遥远,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而且学校在科研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源,包括优秀的导师和高级实验室,既然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提前接触科研,何乐而不为呢?
    我第一位导师是黄巧冰老师,当时我参与了黄巧冰教授的课题《Apocynin对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IRE-1α表达的调节》,寒暑假期间在“省部共建蛋白质组重点实验室”及“广东省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做实验,以申报代表身份将部分实验成果申报参加第十二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银奖。第二位导师是珠江医院内分泌科的张桦教授,我有幸成为张桦教授的学生是因为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他的指导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了解了基础实验的相关理论,并以并列第一作者发表SCI《Associ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circulating adiponectin and prediabetes: 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IF:1.825),及1篇综述《糖尿病中β细胞去分化的研究进展》。第三位导师是珠江医院神经外科的陈祎招教授,我参与了陈祎招教授的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在参与课题过程中,学习了临床试验的相关理论,独立设计试验方案并实施方案,撰写论文,发表了一篇综述《神经胶质瘤与新型抑癌基因研究进展》。 
    虽然我在科研之路上有了一些收获,但是研究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往往连续几天的努力,最后却发现实验结果不如人意。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导师便会鼓励我,告诉我他们工作时候的经历,并且启发我继续前进的方向,于是,我从一个实验的参与者,逐渐成为科研过程的主要承担负责人。开始查阅英文文献时十分吃力,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逐渐了解专业的科研热点及研究趋势,现在我已经能比较容易地检索到课题需要的文献,快速地找到需要的内容,并且归纳总结。写第一篇英文论文时,我找到了我的导师张桦教授,教授对照着我们的初稿一点一点修改,提出修改意见。至今我还记得初稿右边有很多一排排的批注,导师告诉了我们英文SCI的写作原则。虽然这些原则曾经在课堂上有讲到,但是没有真正去做,你永远不知道事情有多难。在反复的修改后,论文被投到了PLOS ONE,但很快被拒稿了,连拒稿理由也没有,我们为此伤心了很久,难道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一篇论文就要这么石沉大海了么?不能放弃!我们把论文重新投了《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很快经过小修就录用了,那时我们很激动,原来我们也可以发表SCI,发表SCI并不是传说!
    如今我已经大五了,即将踏入研究生的阶段的学习,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我知道当一名优秀的医生并非一件易事,但是我相信天道酬勤,滴水也能穿石。一路摸索,一路前进,前进道路上,我的家庭、同学、师兄师姐、老师和导师们……感谢有你!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