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四期(3月31日)第三版

时间:2025-03-31

点击:

机器人辅助手术为癌症患者治疗带来新方案

南医讯 (文/图 南方医院) “现在的我终于能吃上久违的米饭,感觉生活又有了滋味!”经由一台机器人辅助手术重获新生的食管癌病患杨先生笑容里透着喜悦。近日,我校南方医院胸外科团队成功为多名食管癌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俯卧位食管癌根治术,通过前沿技术突破传统手术局限,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与安全性,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53岁的杨先生经检查确诊为食管癌。南方医院胸外科唐建主任团队为其量身定制机器人辅助俯卧位食管癌微创手术方案。手术历时6小时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控制在100ml以内。术后杨先生未出现声音嘶哑、肺部感染、吻合口瘘等常见并发症,十天内开始经口进食,顺利出院。

唐建介绍,传统食管癌手术因创伤大、风险高、术后恢复时间长,一直是胸外科领域的难题。为突破这一瓶颈,南方医院胸外科创新性地开展机器人辅助俯卧位食管癌三切口手术。这一术式创新性地将筋膜解剖理论和同心圆层次解剖技术应用于机器人辅助手术。

这种微创手术方式在确保肿瘤病灶完整切除的同时,极大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为患者的长期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该项技术已常规应用于医院临床医疗工作,成效显著。

机器人辅助手术让患者重获新生

“远隔效应”新靶点有望改变晚期癌症治疗

南医讯 (文/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李晓姗) 我校南方医院放疗科教授吴德华、副主任医师董忠谊团队首次研究揭示放-免联合治疗激活“远隔效应”的新靶点,并提出靶向性激活“远隔效应”以提高放-免联合治疗疗效的新策略,有望改变晚期癌症治疗理念与策略。3月13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癌细胞》(Cancer Cell)。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以其独特的协同效应和突破性疗效,为抗癌战场注入强劲动力。放疗如同一把精准的“狙击枪”,不仅能直接摧毁肿瘤细胞,还能唤醒沉睡的免疫微环境,为免疫治疗铺平道路。而免疫治疗通过解除免疫抑制或增强免疫活性,对肿瘤发起全面攻击。两者强强联合,形成“精准打击+全面围剿”的立体化攻势,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这种联合治疗模式还能引发一种神奇的“远隔效应”——在对局部肿瘤进行放疗后,不仅照射区域的肿瘤得到控制,未接受照射的远处转移病灶也出现缩小甚至消退。

团队围绕“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如何通过激活‘远隔效应’以实现协同增效作用”展开研究。他们首先从体内构建了“远隔效应”的动物模型,随后通过体内全基因组CRISPR文库筛选出阻碍“远隔效应”形成的关键靶点SFRP2及靶细胞SFRP2high CAFs。

在分子机制层面,他们发现放-免联合治疗可以促进照射侧肿瘤产生分泌蛋白PAI-1,并释放入血,随后PAI-1到达远隔侧未放疗肿瘤,并与血管周细胞上的LRP1受体结合,进而促进血管周细胞向SFRP2high CAFs发生表型转化,而这群特殊的CAFs可以通过形成“围血管免疫抑制生态位”,从而阻碍“远隔效应”的形成。在临床转化层面,团队提供构建了PDX人源化模型,通过使用PAI-1抑制剂及SFRP2单克隆抗体进行干预处理,均可以有效改善“远隔效应”的发生,进而显著提高放-免联合治疗疗效。

该研究的发布有望改变放疗在晚期转移性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和定位,未来需要开展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上述理论。研究发现的“远隔效应新靶点”已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未来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临床转化。

人工智能推动精准营养进入发展新阶段

南医讯 (文/人民网) 2025“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近日在北京举行。在“精准营养与大众健康”专场座谈上,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精准营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华预防医学会营养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毛琛表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精准营养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发展方向和趋势值得密切关注。

毛琛说,精准营养起源于精准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共营养阶段,以预防营养不良和慢性病为核心,研究重点在于满足人群的普遍营养需求;第二阶段是人群精准化营养干预阶段,针对不同人群而提供针对性营养方案;第三阶段是整合多组学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个体化精准营养阶段,使精准营养从理论走向实践。

毛琛认为,数据科学将成为推动精准营养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技术创新同样是推动精准营养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精准营养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为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毛琛强调了跨界融合在精准营养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精准营养涉及营养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数据科学、医学等多个学科。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必须从数据存储、设备安全和传输加密等多个层面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并呼吁制定和完善营养数据隐私保护相关法规。

一键解锁“会动脑”的智能图书馆

会送书的智能机器人、能答疑的AI咨询助手、超精致的单人学习仓…近年来,学校图书馆大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打造“会动脑”的图书馆,一个个智能“小伙伴”走进图书馆,为师生们带来便捷、适用、个性化体验。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柯佳

“阅途先锋”:南图“快递小哥”送书到手

周一到周五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在学校顺德校区食堂南门,智能机器人“阅途先锋”化身图书馆的“快递小哥”,为同学们送上预约委托的书籍。

“阅途先锋”是一台Cloud Partor款机器人,外形酷似一辆无人汽车,白色的机身上有一颗显眼的雷达探测器,帮助其在校园内自行畅通无阻。师生们只需在系统上简单操作,就能在食堂就餐的同时,等待书籍送达,感受智能化图书馆带来的便捷服务。

智能机器人的投入使用,是图书馆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一次初步尝试。近年来,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便捷咨询体验的同时,积极开展“智慧空间”“智慧设施”“智慧资源”“智慧平台”“智慧服务”等探索,促进图书馆智慧化转型,进一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师生的使用需求。

“南医小图”:AI咨询助手全天候答疑

除了线下的智能机器人,图书馆近期还在官网主页上推出了“南医小图”AI咨询助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图书馆知识库相融合,精心打造独具我校图书馆特色的AI咨询馆员。师生打开图书馆主页,点击页面右下方的“南医小图”Logo即可和她对话,快速解答心中疑惑。

“南医小图”不但拥有出色的语义理解、逻辑推理以及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更能全天候提供咨询服务,迅速解答读者使用图书馆时所遇到的基本信息、相关业务咨询、设施设备使用方法等各类问题。

AI咨询助手的上线,对于推动图书馆智能化与创新化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经验积累。“后续学校图书馆还将不断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快利用生成式AI强化场景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检索增强、问答增强、阅读增强等能力,力求为读者呈献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图书馆使用感受,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无阻,尽情享受图书馆带来的丰富资源与贴心服务。”图书馆馆长顾萍说道。

“隐秘角落”:单人学习舱助力个性化服务

一个个神秘的黄色方形舱室,整齐地“站在”学校图书馆一角,让人难免好奇,这是个什么装置?据馆员介绍,这些都是单人学习舱,是学校图书馆为师生新辟的个人学习专区,被同学们戏称南图版“隐秘的角落”。

2023年4月,校本部图书馆18间单人学习舱设备率先投入使用,师生通过预约后即可免费使用,在上个月,顺德校区图书馆的18间单人学习舱也顺利启用,自上线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我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学习,在单人学习舱这方寸之间,我可以更快地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投入学习。”基础医学院的陈同学说道。

截止2024年12月,图书馆单人学习舱预约人数已达2403人,预约量达47904人次,使用总时长82743小时,人数平均累计使用 34.4小时。

在日前召开的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会议暨2025年图书馆资源订购论证会上,副校长刘叔文强调,学校图书馆要利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推动图书馆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知识服务方向不断发展。相关负责人表示,图书馆还将持续开展AI与图书馆业务融合与创新,提升决策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开展阅读推广特色活动,全力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优质、便捷的资源和服务。

图书馆单人学习舱

智能机器人“阅途先锋”

珠江医院举办生物药械临研与转化院企协同创新大会

南医讯 (文/珠江医院) 3月20日,我校珠江医院召开珠江生物药械临研与转化院企协同创新大会,并与12家国际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框架。学校党委书记张玉润在会上指出,医院要以临床需求精准对接产业供给,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药监局、市卫生健康委等单位领导,百余家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医疗机构代表参会。

张玉润充分肯定了珠江医院在推动医教研产融合中的先锋作用。他表示,作为扎根南粤的医学高地,学校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与湾区发展作为使命,充分整合地、校、院、企各方资源,协同打造“环南医”生物医药创新带,构建综合性转化平台,在医学转化领域实现新突破。

医企交流大会和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代表共探“政策落地执行”“临床试验质效提升”“成果转化路径”三大核心议题,为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汇聚众智。

皮肤病医院召开首届医学教育与发展研讨会

南医讯 (文/皮肤病医院 谢伽蔚) 3月19日,皮肤病医院召开首届医学教育与发展研讨会。会议以“医教协同 智创发展”为主题,聚焦医学教育创新、智能化教学改革及医学人才培养路径等。副校长马骊,特邀专家、医院领导班子、全体导师、临床科室主任、教学管理人员等参加了会议。

马骊强调,医院应以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为引领目标,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致力于培育具有国际视野、临床能力扎实、科研水平过硬的优秀医学人才,推动医防教研的协同并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会议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研究生培养、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应对、人工智能(AI)赋能医教研等方面教育实践成果与经验。

夏瑜:解码中国创新药研发的全球化突围之路

南医讯 (文/ 研究生院) 3月21日,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夏瑜博士受邀为在校研究生带来题为《全球化创新药的研发策略》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学校常委、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刘叔文主持。作为中国生物制药领域的标杆人物,夏瑜以科学家与企业家双重视角,为我校师生呈现了一场关于技术攻坚、战略选择与产业变革的创新盛宴。

夏瑜揭示了创新药研发的底层逻辑:“真正的突破始于对临床需求的精准洞察,成于对技术路线的果敢抉择。”她主导研发的全球首个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PD-1/VEGF双抗“依沃西”,填补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空白,击败国际“药王”K药的临床试验数据,构建了全球双抗药物的新发展格局。

面对“如何在全球医药创新链中实现价值跃迁”的提问,夏瑜剖析了中国药企的破局之道。她引用科睿唯安数据强调,2024年中国候选药物已占全球23%,大型药企近1/3授权分子来自中国,“中国正从‘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参与者’,而底层技术的自主可控是这一切的前提。”

夏瑜坦言:“新药研发的‘死亡之谷’远比想象中残酷,90%的项目会倒在临床前阶段。”但正是这些失败为后续突破积累了关键数据。“既要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也要建立‘以终为始’的思维——从患者需求、生产可行性、商业价值等维度倒推研发决策。”

刘叔文在总结致辞中表示,夏瑜的分享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解剖了创新药研发的肌理与脉络。中国创新药的故事,既是实验室里基因剪接蛋白表达的微观叙事,更是产业创新生态重塑的宏大篇章。新药研发领域虽偶现成功的曙光,却始终浸透着无数次的挫败与遗憾。道路很艰辛,但新药研发一直在前行。

“青年之家”读书会:感悟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伟力

南医讯 (文/校团委 张兴众 朱紫旖 徐瑞 李晓君)3月19日,“医习得道”青年感悟思想伟力提升行动——第5期“青年之家”读书会在校本部举行,本期读书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的主题,组织师生深入学习、认识、研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读书会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丹丹为主讲嘉宾,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及研习社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本次读书会共同探讨《新时代硬道理: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一书的内容,并围绕此书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来自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和研习社的6位学生分别作读书分享发言。分享人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实际经历,就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及探索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读书分享感悟。

张丹丹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了点评与指导。她指出,同学们不仅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及整个广东的发展历程有较为系统地理解,还能将自己的专业背景与讨论的主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大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张丹丹分享了自己在广东调研时的所见所闻,让同学们更加理解到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时代发展所处的格局以及时代和个人的发展关系。她鼓励同学们要继续深化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不仅要理解其理论意义,更要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现场交流过程中,药学院同学与老师就高质量发展、大湾区高新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对于就业、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与机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