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五期(4月15日)第四版

时间:2025-04-15

点击:

乙肝防治新突破:功能性治愈曙光初现

南医讯 (文/南方医院 杨芳 邓淑云) 目前各大医院开设了“乙肝功能性治愈”,这也意味着我国乙肝防治进入全新阶段。4月12日,在2025大湾区肝病国际论坛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上,我校南方医院院长、感染内科专家孙剑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目前对于慢性乙肝治疗手段仍有限,但我们已站在突破性进展的前夜。”

据孙剑介绍,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侯金林教授的团队发起了一个全球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目前进入临床二期,预计它可以实现30%~40%的乙肝的治愈率。“我们期待未来3-4年,会有更好的药物能够达到功能性治愈乙肝的目标。”

新药研发突围:三期临床曙光初现,患者参与成关键

尽管现有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实现功能性治愈仍面临瓶颈。“1994年,我们进入了乙肝抗病毒治疗时代,药物有干扰素a,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等。但这些上市超10年的老药很难突破乙肝治愈的天花板。”孙剑说。

全球科研团队正通过RNA干扰(siRNA)、免疫疗法等新技术多路径攻关。南方医院牵头开展的30余项药物试验中,侯金林团队主导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已进入二期,初步数据显示,可实现30%~40%的治愈率。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研发速度与患者参与度密切相关。“如果受试者不足,有潜力药物的上市周期可能延长3~5年。”孙剑呼吁,患者、药企、专家需形成合力,“我们正与时间赛跑,期待更多患者加入临床试验”。

早筛体系攻坚:7500万隐匿感染者,他们可能不知自己患病

最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全国乙肝的感染率已经下降到5.9%。但乙肝防治依旧面临严峻现实:全国75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超80%尚未被诊断。“隐匿感染者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最后就很可能悄然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孙剑警示。

侯金林强调,广东省数据显示,每年新发3万例肝癌患者中,80%确诊为晚期,早筛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据了解,南方医院现有肝病专科中大约30万人的各种肝病的数据库。专家们正着手管理医院里乙肝高风险病人。“借助aMAP评分,大数据+机器学习可识别肝硬化人群中超早期HCC(肝癌)的发生,aMAP评分方便精准区分肝癌风险人群。仅需年龄、性别、血常规等基础数据,就能精准评估肝癌风险。”侯金林介绍,该系统已应用于10万患者,结合AI技术可动态监测病情。

但数据共享难题制约着技术效能。“现阶段,我觉得数据不共享,医疗机构只能在自家医院里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大数据分析,效果就大打折扣。”孙剑表示,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在疾病早筛上,大家一定要积极主动。

全民防治总动员:广东试点探索中国方案

侯金林介绍,广东估计有600多万的乙肝阳性人群。为实现世卫组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广东省率先打响攻坚战。自2018年起,广东省在地开展早筛早治试点工作。2023年,广东启动全省病毒性肝炎早防早治行动总动员,对20-70岁人群进行乙肝筛查、诊治、全程管理和乙肝疫苗接种,丙肝筛查、诊治和全程管理。侯金林表示,“57个县有2000万人,完成1400万人的筛查,去年差不多完成了10%,今年要完成30%。”

“早筛早治需要政府、专家、公民三方合力。”孙剑强调,“全民参与才能筑牢防线”。目前广东正推行“应筛尽筛、应治尽治、应管尽管”策略,借助疫苗接种、母婴阻断等综合措施构建防护网。

随着多款新药进入三期临床,乙肝治愈新时代正在到来。“我们既要保持理性,也要怀抱希望。”孙剑表示,在功能性治愈门诊推广中,需让公众理解当前治愈率仍低,“但每份临床试验参与,都在加速改写乙肝不可治愈的历史”。


跨越14442公里,仁心闪耀构筑中多友谊桥梁

近日,第6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载誉归来。自2023年11月起,医疗队队员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多米尼克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

此次援多医疗队的四名队员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选派,均来自我校,分别是南方医院麻醉科廖欣鑫、珠江医院泌尿外科李炳坤、第三附属医院眼科鲁志卿和第五附属医院心内科骆志鹏。他们不仅成为我国首次获得多米尼克政府授勋的医疗队,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崇高援外医疗精神。

来源:新闻中心

文:柯佳

图:第6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

创造多项多米尼克全国“首例”,拓宽当地“生命通道”

多米尼克地处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东北部,距离我国直线距离14442公里,是一个人口不足10万的岛国,医疗条件相对落后。

受益于中多医疗合作持续深化,位于多米尼克首都罗索的最大医院中多友谊医院(前“玛格丽特公主医院”)在2016年至2022年期间完成了现代化改扩建,逐渐发展成为加勒比地区最先进的综合性医院之一。自2018年起,已有六批中国援外医疗队医生奔赴至此工作,接诊了超过2万名多米尼克患者。

“工作很忙很累,但也很有成就感,能帮当地病人解决病痛折磨,看到他们病愈后脸上的笑容,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作为当时多米尼克唯一的泌尿外科医生,医疗队成员李炳坤援多期间共接诊门诊患者1200余人次,收治病人近300人次,手术353台,多次创造多米尼克全国“首例”,开展手术的种类与数量均创下医疗队新高。

李炳坤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多米尼克开展首例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整形术。当地一位65岁女性患者4年前就被诊断为左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并伴有左肾积水。但由于当地没有专科手术医生,她被迫依赖长期留置的输尿管支架维持肾功能,而留置支架带来的副作用,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

当患者得知中国医疗队来了位拥有丰富经验的泌尿外科医生,便立刻找到医院。李炳坤考虑到患者的病史,决定通过腹腔镜技术为其进行肾盂输尿管整形术。考虑到当地医疗资源的限制及手术复杂程度,李炳坤自费购置了腹腔镜单极电凝钩、腹腔镜持针器以及倒钩缝线,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中,由于患者长期留置支架,输尿管与腰大肌严重粘连,加上手术光源出现故障,环境照明不足,李炳坤面临不小的挑战。在有限的设备下,他凭借过硬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果断解决术中各种难题,顺利完成手术。

在眼科,医疗队队员鲁志卿和当地医生梅迪纳忙着接诊病人。“她不仅早晨看完门诊,成功完成了5台手术,还能够按时下班,这效率太令人惊叹。”当地同行称赞她医术高超,举手投足间都是“中国速度”和“中国效率”。

援多期间,鲁志卿共接诊患者3181人次,开展常规眼科手术382台,首次开展了泪点重建术、泪道成形术、人工泪管植入术、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等7项新手术技术,并在当地首次建立斜弱视诊疗规范,有力推动当地眼科规范化发展。

教学相长,帮带当地同行医疗水平提升

“我们在这边尽我们所能,让中国医疗技术在这边落地,能够切实帮助当地人民,提高医疗质量。我们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带教当地同行提升水平。” 廖欣鑫说道。

在多米尼克,由于中多友谊医院也是当地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中国医疗队同样肩负起了当地本科生及规培医生的教学任务。队员们经常在诊疗过程中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讲解,为当地医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还牺牲休息时间,进行系统的小课堂教学。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深受当地医学生和规培医生的欢迎和认可。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学习,当地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医疗技能,也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多米尼克诸圣医科大学学生格洛莉娅说道,“中国老师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水平很高。跟着他们学习,觉得真的很棒。”

助力构建医疗卫生体系,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国医疗队精神

由于多米尼克心血管病和眼病属于高发疾病,在中国的援助下,中多友谊医院建立了眼科诊疗大楼和心内科诊疗中心,并在多建立了首个眼底病患者影像数据库,积极推动中多心血管影像学中心建设,为当地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带来全新理念和方法,医疗队积极推动多米尼克医疗卫生水平高质量发展,助力当地构建现代化医疗卫生体系。

同时,医疗队还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和义诊活动,成功举办4次健康宣教、10次义诊,惠及当地社区居民、华人华侨,增进了中多情谊,扩大了医疗队影响力。为当地华人华侨提供213人次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成功挽救多位急危重症患者生命,赢得广泛认可。医疗队还参加了中多建交二十周年系列活动,部分队员获得了科研立项,发表了学术论文,医疗队在当地生动展示了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和担当,为推进中多卫生事业发展、增进中多两国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学校及附属医院不仅承担了第6批、第7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以及第5批、第6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的组建任务,还积极参与我省南太平洋岛国专项工作任务,派专家组赴斐济、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等岛国开展“送医上岛”医疗巡诊,举办面向岛国的微创外科技术培训,承接商务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多个专业技术培训项目。

在学校援外医疗队工作总结会上,副校长王冬充分肯定了医疗队的成绩,勉励大家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扬援外精神。他表示,学校将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学术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教育医疗对外开放,打造世界级国际科研平台、医学人才高地和医疗卫生典范,构建国际化办学与合作交流新格局,全面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教师全球竞争力、科技全球影响力和医疗全球服务力。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和全球卫生健康合作中贡献“南医力量”。

第六批援多中国医疗队队员获得多米尼克政府授勋

医疗队队员和当地医生一起进行手术


广东省骨科医院医疗集团成立

南医讯 (文/第三附属医院) 4月11日,广东省骨科医院医疗集团成立大会暨第三附属医院第二次医联体工作会议、骨科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举行。副校长王冬,深圳市龙岗区副区长张玉庆,第三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黎程等领导及集团成员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出席大会。

王冬指出,我校第三附属医院在医联体建设和骨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医疗集团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学校将全力支持集团发展,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大会为来自广东、贵州、青海、湖南、江西等地的18家成员单位授牌,为医疗集团管委会委员及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颁聘书。

在仪式后的骨科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聚焦骨科领域的前沿技术与临床实践,围绕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辅助手术、骨再生医学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珠江医院三水医院新城院区启用

南医讯(文/珠江医院 卢钰仪)3月28日,我校珠江医院三水医院新城院区正式开业,标志着三水医院开启“一院两区”新发展格局。学校副校长王冬,佛山市政协主席李政华、副市长文曦,三水区委书记李军、区长黄海,珠江医院党委书记苏广武,院长郭洪波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了启用仪式。

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中山大学教授、原省政协副主席、省卫生厅厅长、广东省医学会会长姚志彬,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黄业斌致辞。

王冬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三水医院发展,依托珠江医院优势资源、优质人才,构建生物医学医药转化平台,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深度结合,打造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高地。

中国宫颈癌防治工程组委会主席曹泽毅向珠江医院三水医院授牌“中国宫颈病变与宫颈癌防治专项技术教学培训基地”,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监事长曹天生授牌“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县域急诊急救管理平台”。现场聘任了珠江医院科室16名学科带头人为三水医院特聘专家,部分专家现场坐诊。会上还举办了珠江医院三水医院联扶一站式转诊中心、国资人才扶持项目、运动医学康复中心、云东海-珠江医院生物医药创新转化中心四大项目签约仪式。


顺德医院获批国家心脏瓣膜介入中心建设单位

南医讯 (文/顺德医院 黎文生)近日,我校顺德医院通过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严格评审,正式成为2025年度第一批次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建设单位,也标志着医院在心血管疾病微创诊疗领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成为佛山市乃至珠江西岸地区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又一标杆。

顺德医院心血管内科作为广东省“十四五”临床重点专科、佛山市医学高水平重点专科,近年来在技术突破、学科建设及科研创新上持续发力,已先后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房颤中心、国家级心脏康复中心等高水平诊疗平台。此次通过国家心脏瓣膜介入中心建设单位认证,标志着医院在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达到了国家级标准。


第五附属医院挂牌从化区城市医疗集团总医院

南医讯 (文/第五附属医院)3月31日,从化区城市医疗集团成立暨总医院挂牌活动在我校第五附属医院举行。第五附属医院正式挂牌总医院,牵头统筹区域内医疗机构协同发展,通过决策共商、资源共联、服务共融、发展共进,为从化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

活动现场,第五附属医院被授予从化区城市医疗集团总医院牌匾;从化区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12家镇街医疗机构被授予从化区城市医疗集团成员单位牌匾。同时,现场为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和十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授牌。与会嘉宾集体参观了从化区城市医疗集团总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影像诊断中心等建设成果。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