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六期(4月30日)第二版

时间:2025-04-30

点击:

锚定“三甲”谱新篇,打造健康坪山新高地

近日,我校坪山区人民医院获批“三级综合医院”。4月27日,医院召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启动会。站在新的起点,我校坪山区人民医院将奋力推动服务能级跃升,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学校将持续深化“政校合作”,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在学科共建、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为医院创“三甲”注入强劲动能。

晋升“三级”医院,书写区域健康服务新篇章

学校、坪山区卫生健康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和辖区街道领导,深圳市知名企业家代表、医疗机构负责人、坪山区人民医院党政班子和医护代表等约200余人出席启动会。

会上,坪山区卫生健康局宣读了《关于核定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为三级综合医院的批复》,标志着医院正式跻身三级综合医院行列,不仅填补了坪山区区属三级综合医院的空白,更彰显了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服务能力、设施保障等领域的全面提升,为辖区及周边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

从“二甲”到“三级”,医院始终以改革破局、以创新制胜,紧抓南方医科大学与坪山区政府共建机遇,在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疑难危重症诊疗、高层次人才引育、科研教学创新、智慧医院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锚定“三甲”目标,再创医院高质量发展

此次创“三甲”启动会的召开,既是新征程的起点,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初心的再践行。

坪山区人民医院院长在解读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施方案中强调,创“三甲”是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重要实践,医院将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抓手,以精细化管理为支撑,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管控、全力攻坚的创建体系。

会上,临床科室代表的表态发言、重点科室与院领导签订创“三甲”责任状的庄严场景,彰显了坪医人敢为先锋、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全院上下“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与担当。

“政校”协同助力,共筑健康坪山新高地

未来,坪山区卫生健康局将统筹资源、全方位支持医院朝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奋斗目标迈进。学校也将持续深化“政校合作”,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在学科共建、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为医院创“三甲”注入强劲动能,让辖区群众“大病不出坪山”,在家门口享受大学附属医院高质量医疗服务。

站在三级综合医院的新起点,坪山区人民医院将锚定创建“技术顶尖、服务暖心、管理高效、群众满意”的“三甲”医院目标,以“创则必成”的信念、“使命必达”的担当,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奋力推动医院服务能级跃升,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为“创新坪山、未来之城”建设筑牢健康基石。 (来源:坪山区人民医院)

创建三甲责任状签订仪式


南方医院打造国际期刊 构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南医讯 (文/南方医院 屈理慧 刘首娉 李硕) 由我校南方医院与全球学术出版巨头Wiley联合创办的开放获取期刊《交叉医学》(IMed),近日宣布被全球四大权威数据库DOAJ、CAS、Scopus及ESCI收录,并预计于2025年6月获得首个影响因子。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在交叉医学领域的高水平期刊建设迈出了坚实一步,为相关研究成果的全球传播搭建了重要平台。

该期刊涵盖医学与生命科学、工程、材料与化学等前沿领域的交叉研究成果,涵盖实验室医学、生物材料、人工智能健康科学等多个交叉学科方向。Wiley出版集团表示,将与南方医院紧密合作,共同将IMed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期刊,推动交叉医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发展。

IMed的诞生正试图破解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出版空白的困局,其内容覆盖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健康科技、生物材料、组织工程、影像与核医学、计算机生物学等前沿交叉领域,为这些领域的优质研究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发表平台。


广东省骨科医院青海合作院区正式成立

南医讯 (文/第三附属医院) 近日,我校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医院)与青海省康复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启动暨广东省骨科医院青海合作院区签约揭牌仪式在青海省康复医院举行。未来,青海乃至西部地区的患者将可享受到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青海省康复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德安表示,此次合作是医院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将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高原职工群众的康复医疗需求,将借助此次合作,把医院骨科打造成省内领先、西北地区有影响力的特色专科。

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胡海源指出,此次合作是贯彻国家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粤青两地深化卫生健康协作的生动实践。他强调,未来将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远程协作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普惠共享,深化创新协作,践行使命担当,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此次广东省骨科医院青海合作院区的成立,是粤青两地医疗领域的一次深度合作。未来,两院将在技术、人才、科研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协作,提升青海省康复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为青海乃至西部地区的患者带来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推动区域医疗事业协同发展,共同谱写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多项研究新进展为骨关节炎转化治疗提供新策略

南医讯 (文/珠江医院 卢钰仪) 近日,珠江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丁长海教授团队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研究领域连续取得新进展,为OA的发病机制解析及转化治疗提供了创新性策略。

该研究首次构建了一种智能DNA纳米框架载体,通过“双靶向+级联释药”机制精准干预软骨细胞线粒体功能。团队设计DNA纳米机器,通过靶向肽段和ATP适配体修饰,实现软骨及线粒体双重靶向;在基质金属蛋白酶和ATP的级联响应下,依次释放MOTS-c和DS165药物,分别激活线粒体代谢功能并抑制钙超载。该策略显著延缓软骨退变和细胞外基质降解,为OA提供了全新纳米药物治疗方案。

团队首次揭示了代谢重编程驱动的蛋白质乳酸化修饰在OA中的关键作用。UGDH乳酸化通过抑制糖胺聚糖合成、调控核质转运并激活MAP3K8-MAPK信号通路,加速软骨降解。酰基转移酶P300抑制剂A485可靶向阻断UGDH乳酸化,显著缓解OA进展。该成果为开发靶向代谢修饰的OA治疗药物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团队创新性开发了一种铜基纳米颗粒(CuO@MSN)与软骨靶向肽(WYRGRLCCCC)双重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工程策略。该纳米颗粒可递送Sox9基因和Bmp7蛋白,促进MSCs软骨分化并抑制肥大化;靶向肽修饰则显著提升MSCs在关节腔和软骨组织的驻留能力。该研究为干细胞治疗OA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珠江医院原发性肝癌数字化诊疗标准获评“国内先进水平”

南医讯 (文/珠江医院 文赛) 近日,在中国图学学会召开的2025年第一次团体标准审查会上,由珠江医院方驰华团队牵头制定的原发性肝癌数字化诊疗七个系列团标通过专家评审,获评“国内先进水平”,为国内团标最高评价。这是我国首个原发性肝癌数字化诊疗领域的团体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珠江医院曾小军、伍禧雯代表方驰华团队对七个团队标准进行详细汇报,涵盖了诊疗术语、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人员培训及系统建设等全链条内容,为肝癌数字化诊疗提供系统性指导。评审环节由中国图学学会副理事长兼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强毅研究员牵头,来自工科、影像学、临床医学等领域的7位专家对团标逐一进行严格审查。评审组一致认为,该系列标准创新性强、应用价值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推动肝癌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方驰华教授介绍,该项目历时一年半,珠江医院作为本系列团标发起单位,联合116家医院、217名专家参与起草讨论,并吸纳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新加坡等5家国际医疗机构意见,最终形成跨学科、多机构协作的共识性标准。作为国内首个系统性肝癌数字化诊疗标准,其发布将统一行业技术规范,提升诊疗效率,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肠道菌群当“帮手”,限时吃饭也能护肝抗感染

南医讯 (文/南方医院 胡敬娟)每天把吃饭时间压缩到固定8-12小时(比如早8点到晚6点),不仅能减肥,还能在脓毒症(严重感染引发的器官损伤)中保护肝脏。近日,我校南方医院麻醉科刘克玄团队通过研究揭示背后的秘密武器是肠道里的“好细菌”和它们产生的“护肝素”。

限时进食(TRF)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宿主代谢轴,显著缓解脓毒症引发的肝损伤。团队结合动物实验与临床队列数据证实,限时进食能够“唤醒”肠道有益菌鼠乳杆菌,驱动肝脏合成关键代谢物3-羟基丁酸(3-HB),从而抑制肝细胞死亡,为感染相关器官损伤的防治提供了全新视角。

鼠乳杆菌需依赖肝脏中的关键酶Hmgcs2才能合成3-HB。当敲低该基因后,即使补充鼠乳杆菌,其护肝作用显著减弱,证明Hmgcs2是菌群-肝脏“对话”的核心媒介。这些鼠乳杆菌就像“微型工厂”,和肝脏联手制造3-羟基丁酸(3-HB)的代谢物,这是保护肝脏的关键物质。3-HB通过激活PI3K/AKT/mTOR/LPIN1信号通路,显著降低肝细胞内的“促损伤因子”,从而抑制铁死亡,最终保护肝脏功能。

脓毒症患者血清中3-HB水平与肝损伤指标(如ALT、AST)呈显著负相关,提示3-HB可能直接参与肝脏保护。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3-HB对脓毒症肝损伤的预测准确性高达84.29%(AUC=0.8429),优于传统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临床早期预警工具。

该研究首次完整解析了限时进食-肠道菌群-肝脏代谢轴的跨器官保护机制,同时将基础研究发现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


靶向PrPC-TBK1-IRF3信号轴有望延缓肾脏纤维化

南医讯 (文/南方医院)日前,我校南方医院聂静教授团队与天津医科大学陈宇鹏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了PrPC通过相分离机制激活TBK1-IRF3信号通路促进肾脏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为肾脏纤维化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肾脏纤维化主要病理特点包括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肾小管萎缩及间质慢性炎症等,特异性治疗靶点及有效干预药物仍处于探索阶段。朊蛋白存在正常折叠(PrPC)与错误折叠(PrPSc)两种结构形式,既往研究发现,PrPC在肾脏有基础表达,但其病理生理学作用尚不清楚。

研究团队首先在不同病理类型的CKD患者的肾组织中发现,PrPC在近端肾小管中特异性高表达,且其表达量与肾功能呈负相关,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团队随后证实特异性敲除近端肾小管中的PrPC能够有效延缓小鼠肾脏纤维化的进展,进一步提示PrPC的上调可能与肾脏纤维化的进展存在关联。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PrPC通过其相分离能力招募并激活TANK结合激酶1(TBK1),促进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磷酸化并入核,驱动纤维化基因表达。TBK1抑制剂Amlexanox能减轻肾小管损伤,减少肾间质胶原沉积,减轻肾脏纤维化,改善肾功能。

本研究揭示了PrPC在外周器官的病理生理学作用,证明介导天然抗病毒免疫反应的TBK1-IRF3信号通路具有驱动肾脏纤维化的作用。Amlexanox是FDA批准用于治疗哮喘和口腔溃疡的临床药物,研究为肾脏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药物。


新型纳米递送系统实现小细胞肺癌双效协同治疗

南医讯 (文/珠江医院 魏婷 张健)小细胞肺癌(SCLC)作为最具侵袭性的肺癌亚型,约占肺癌的15%,具有恶性程度高、早期转移率高等特征。患者中位生存期仅10-12个月,二线化疗中位生存期更降至4~5个月,面临化疗耐药与免疫治疗应答受限的双重困境。

近日,珠江医院张健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汤步富联合开发出靶向PFKFB4的仿生纳米共递送系统,通过诱导铁死亡增敏化疗联合重塑免疫微环境,为SCLC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紫杉醇作为二线治疗药物,虽具抗肿瘤活性,但单药疗效有限。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SCLC治疗带来突破,但因SCLC独特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临床应答率仍较低。研究团队开发的仿生纳米系统,通过多维度作用机制抑制小细胞肺癌,突破传统治疗局限:靶向抑制PFKFB4,激活铁死亡通路增强紫杉醇敏感性;触发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激活JAK-STAT通路,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及CD8+ T细胞浸润,同时诱导巨噬细胞M1型极化;上调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水平,与抗PD-L1抗体联用产生显著协同抗肿瘤效应。

该研究实现了化疗增敏与免疫微环境重塑的协同调控,为SCLC的化疗-免疫联合治疗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基于仿生递送系统的双效机制,不仅为克服传统化疗耐药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更有助于破解“冷肿瘤”免疫治疗瓶颈,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揭示Collagen VI增强iPSC胰岛类器官活性与功能,推动糖尿病治疗

南医讯 (文/广东省人民医院)近日,我校广东省人民医院金国祥团队联合香港大学周中军团队,发现Collagen VI 增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类器官的稳态和功能。该研究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成功诱导生成了具有高存活率且功能性的胰岛类器官,为未来基于胰岛类器官移植的糖尿病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方向。

研究团队首先发现脱细胞羊膜细胞外基质,可以为iPSCs分化过程提供机械和生理环境,成功诱导生成具有高存活率且功能性的胰岛类器官。同时将iPSCs分化胰岛类器官种植在脱细胞羊膜片上,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胰岛细胞活性和功能,并在移植后迅速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机制研究发现脱细胞羊膜和胰腺基底膜同时富含细胞外基质Collagen VI,Collagen VI能显著增强胰岛类器官的存活和功能。研究人员进一步构建了基于Collagen VI的仿生细胞外基质支架,模拟胰岛细胞外基质环境,使iPSCs诱导分化胰岛类器官在体内外均展现出较好的活性和生理特性。优化后的胰岛类器官在细胞组成、内分泌功能以及移植体内后糖尿病逆转效果上,与分离的人胰岛非常相似。

该研究通过利用脱细胞羊膜外基质和脱细胞羊膜片,有效增强了iPSCs分化胰岛类器官的活性、稳态和功能成熟度。同时,研究揭示了Collagen VI作为胰岛细胞外基质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显著提升胰岛细胞的活力和生物学功能。并且,研究团队构建的基于Collagen VI的细胞外基质支架,可用于胰岛类器官分化和小鼠糖尿病的治疗。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