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
在南方医科大学的校园里,不乏各种各样的美丽。而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也会有不同的理解。美可以是画纸上自然的线条,美可以是舞蹈室里优雅的旋转,美还可以是球场上酣畅的奔跑……有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我想说的是,“石不在大,有蕴则灵”,散落在南医大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因其独特的底蕴与别致的韵味,而拥有一番沉默的美。时光的滚轮慢慢前行,这些坚定不移石头将一直停留在原地,将属于南医大的故事一一诉说。而每一位坚守梦想、勇敢进发的南医大人,就如这些质朴无华、心无杂念的石头一般,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在传承南医大文化的同时,以一颗赤子之心坚定地追逐远方,经历重重磨砺,成为世间珍品。
勤行
勤,勤奋、勤劳;行,行动、行进。勤行,意味着南医大人勤劳的行动以及不曾懈怠的奋斗精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坚实无声的勤行石,一直以其默默的言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南医大人。
精医济民
在春风楼的门口,静卧着一块镌刻有“精医济民”四字的石头。精医济民,精医,才能济民。简单朴实的石头,激励着广大学子专注学研、精通医学知识,为将来扶伤救死、救济民生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崇德
崇德石上刻有“崇德”二字。崇,意为崇尚、推崇;德,意为品德、道德。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医术,还需要有一颗仁德之心。
一线天
“一线天”又名“一字天”,原指能从岩石的缝中观看到苍苍蓝天的自然景观。而坐落在南医大的一线天石,则以其名字象征着科学的探索过程。探索科学的新领域需要每一位南医人培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精神,也只有这样,大家能从细微的“岩石缝中”找到属于科研进展的那一片广阔“天空”。
馨园
馨园石,位于本部第一临床医学院附近,四周围绕郁郁葱葱的植被,是一块形状独特优雅的石头。馨,意为温馨,清净,因而馨园指的是温馨的居住场所。简单的石头,素雅的文字,为南医大的校园增添一分宁静与温暖。
飞腾
“飞腾”,酣畅浑厚,笔走龙蛇的两个字,展现了书法的神韵,让腾飞的姿态跃然眼前。飞腾,是以长年累月的汗水为积淀,其中包含了老师们的辛劳培育,学生们的奋发图强。十年寒窗,我们踏进了大学的校园;五年苦读,我们初识医学的魅力;六年研博,我们更深地理解到医生的职责。步步奠基,终能飞腾。飞腾石,是南医对每个学子的激励和鼓舞。
尚和
“尚和”二字出自《论语》中的“乐礼善学,尚中贵和”。尚和,意味着崇尚和谐,以和为贵。对待他人宽容和气,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减少矛盾,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而这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品质。
学以致其真
樟树林里,散落的四五块小石头中央,静默地侧卧着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镌刻着鲜明的五个字——“学以致其真”,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大学教育的宗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习是认识客观世界,明辨是非真理的重要方法,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在学习中完善自我,才能达到“致其真”的最终目的。
崇教厚德,为人师表
“移风崇教”,“厚德载物”,“崇教”意为崇尚教化,“厚德”意为有宽厚的品德,“崇教厚德”体现了南医大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石头上“为人师表”几个字,传递了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作为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以自我的修养、人格魅力影响自己的学生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文/廖炜昕 摄影/黄少卓 廖炜昕
前行
□ 公共卫生与预防学院 李佳蔚
我独自行在深灰色的,长满青苔的石阶上。一丝丝的雾气在半空中汇聚,凝结成一个薄雾氤氲的清晨,在风中飘荡,飘荡,在潮湿的空气中轻吟浅唱。捉住一缕握在掌心,入手微凉,宛若夜晚遗落的伤感。
前方一片朦胧,看不到路的终点。只是一步一步踏着石阶,向着那遥不可及的远方行去。
对面突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她有着熟悉的眉眼,穿着白色的棉布裙,梳着短短的发辫,干净得像刚飘落的雪,一尘不染。她的身影在雾气中时隐时现,仿佛一个虚幻的梦,指尖轻轻一触,便会破碎,散落一地尘埃。
白色的雾如同薄纱般覆在我眼前,我无法看清她的轮廓,只见得那双黑曜石一般的眼瞳,纯净如斯。
我透过她漆黑的瞳仁,看到无数个纯白色的梦,散落的光芒织成美丽的翅膀。似乎一切丑恶的东西都在那光辉中燃起,化为灰烬,绽开一场璀璨的烟火。我在一片星光中看到自己苍白的面容。哦!如此相似的脸庞。只是睫毛投下的阴影里,我的眼眸忧伤而苍凉。
她对着我微笑,笑容轻轻的,宛若洁白的羽毛,一落地就碎成了遍地琉璃。她慢慢地走近,走近,直至我面前。如此近的距离,一步之遥,却仿佛隔着无数纷乱冗长的时光。那么近,那么远。让我无法触摸到她的脸颊。
我低垂着眼帘,便只能看见她白色的帆布鞋。于是我们如陌生人一般,静默地擦肩而过。
我安静地走了很久,很久。只听见清晰的脚步声,“咚...咚”,像是规则的心跳。蓦然回首,她在一片迷蒙中对我微笑,笑容纯粹得像阳光,所经之处温暖如春。
我对上她灿若星辰星辰的眸子,里面装的满是美好,耀眼得让人不敢直视。微风拂过,她的身影逐渐淡去,褪了色一般。那白色的裙裾消失在我的视线里,像从未出现过一样。
我依旧沉默地向前方走去,向着那无法目及的,遥远的终点。
再也,不会回来。
多情结、无言对
□ 人文与管理学院2013级 宋纪松
随意地浏览一些网页,不知怎的就翻出了过去的照片,这些被遗忘在文件夹中泛黄的记忆蕴含着太多的情结,是对曾经的怀念、是对现实的不满与逃避、亦是对时光过于匆匆的无奈,于是各种情绪涌上心头,各种思绪在脑海交织,竟无语凝噎。打开手机翻翻朋友圈、刷刷微博,看周围的、远方的朋友都有着各种感慨,关于成长,关于各种情感,我们似乎有着表达不完也无法真正表达出的愁绪。忧愁,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标签。
离家求学两年多,对家的思念和依赖不似先前如此浓烈。但一想到那间屋子,那些亲人,内心深处的暖流还是不可抑制地翻涌。上课期间母亲突然打来一个电话,没有接听到,我似乎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母亲在听到几声嘟嘟声后无奈地挂断电话时的失落与怅然。趁着课间赶快回了个电话,不过是叮嘱一些天气、穿衣、吃饭的琐事,说了不到两分钟就挂了,温暖却紧紧地包裹着我。电话那头的母亲听到儿子的声音心安了,电话这头的儿子听到母亲的叮嘱心暖了。
时光荏苒,不经意间我们慢慢成长,我们的青春也这样日复一日地走掉,我们总渴望做些刻骨铭心的事情能镌刻在这如盛夏阳光般美好绚丽的年华里,却无奈现实的羁绊使我们受困于原地不能出发,心灵、思想的不羁也随着岁月的流逝一点点禁锢。读完《撒哈拉的故事》,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仅仅因为一张照片带来的触动就深入环境恶劣的西非开始新的生活,三毛的行动与文字给予的震撼太大,愈来愈感受到自己的卑微、渺小与懦弱。我们也欣赏过许多张图片,聆听过许多首歌曲,不乏心灵的触动,或许也曾有过想法要开始一段怎样的崭新生活,但最终,这想法淹没在现实的洪流中,走着走着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黎明到来之前就已经冻死了。
冻死的不止一个人,却是一个人冻死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必须独自一个人去面对所有的事情,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有时候我们会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寂寞感,会惶恐、会不安、会想要选择逃离,却还是默默走了过来。茫茫天地间,我们都只是那一芥孤舟,无边无际无着落,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多情结、无言对,却也洋洋洒洒写了千百字,字里行间是一种诉说,一声叹息,终究还是不能完美表达,精彩诠释。
多情结、无言对,对这个世界每一天我们都会有新的理解,零零散散、错综交织。再好的文笔,再美的语句似乎都无法进行描述。不如就把它们珍藏于心,作为我们前进路途中的一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