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二期(9月30日)第二版

时间:2025-09-30

点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理化阐释”论坛举行

南医讯 (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鲜于梦然 梁媛 邓雅馨) 9月20日,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理化阐释”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8场专题报告、4组辅导研讨,构建了理论阐释-实践转化-学术服务的完整链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贡献了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学术样本。学校党委副书记张锅红出席会议并讲话,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老师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张锅红表示,此次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时代价值展开学术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把握与学理化阐释,将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政课建设、医学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

第一阶段报告围绕历史逻辑与理论突破,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文哲主持。清华大学教授郭建宁系统论证两个结合作为新时代理论创新的重要地位,揭示中国化概念百年演进历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金龙提出学理化阐释的三维框架:结构分析-体系建构-功能阐释;武汉大学教授项久雨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及何以互相成就;湘潭大学教授吴家庆解析党的领导内涵从三位一体到全面领导的时代演进。

第二阶段报告突出实践路径与价值契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万东主持。中山大学教授林进平紧扣两个结合,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互补性;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高继文阐释了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原理性贡献;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傅慧芳通过福建实践案例,揭示了理论创新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辩证关系;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孟宪平论证了中华文明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契合性。

本次论坛分四个小组召开了社科课题选题辅导会。专家们围绕与会人员提出选题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就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等问题进行辅导,研讨气氛热烈,交流充分。专家们对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的阐释,进一步凝练了学术问题意识,有效推动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同向同行。


我校与拉曼大学启动学生交换项目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南医讯 (文/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中医药学院 黄芳 华玥 图/龚杰) 9月17日,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校长拿督尤芳达率代表团访问我校,我校副校长许可慰与尤芳达共同签署学生交换项目协议书。此次签约是继今年3月两校签订校际合作框架协议后的又一重要进展,标志着双方在医学教育领域,特别是中医药国际合作方面迈入新阶段。

学生处、教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研究生院、中医药学院、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与拉曼大学代表团举行了教学、科研合作讨论会。双方围绕中西医结合及药学等优势学科,就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中医药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导师互聘、国际远程医疗中心建设等具体事宜达成多项共识,一致同意进一步以高水平、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共同为推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贡献力量。此次交换生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双方在师资交流、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与我校学生交换项目协议签约仪式


我校与里斯本大学学院合作项目2025级开学仪式举行

南医讯 (文/卫生管理学院) 9月19日,我校与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学院合作举办的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博士学位项目2025级开学仪式在我校举行。中葡双方校领导、葡萄牙驻广州总领馆代表及全体新生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副校长王冬在致辞中提出三重转变要求即身份转型:从管理者回归学生本真,以空杯心态重塑学习体系;思维升级:突破实务经验局限,构建公共卫生研究的理论框架;格局升华:将个人成长融入健康中国战略与全球卫生治理进程。

葡萄牙驻广州总领事馆贸易与文化事务高级专员爱嫣娜表示,南方医科大学与里斯本大学学院联合打造的、具有中国教育部官方认可的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博士学位项目,是双方在学术领域合作的生动体现。领使馆将一如既往积极支持中葡两国师生及高校间的交流,为促进中葡关系友好发展提供助力。

里斯本大学学院博士项目负责人Elizabeth Reis表示,博士学术旅程不仅能助力大家增长学识,更将推动各位在医疗管理领域持续深耕,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军者,为行业发展作出深远贡献。她寄语新生通过不懈探索、积极创新与勇于突破,收获丰硕的学术成果。

2025级新生代表沈雯婷、谢凤杰发言,号召全体新生以饱满的热情、端正的态度,全身心投入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改善卫生系统、增进人类健康的实际力量。

自2010年启动以来,南方医科大学与里斯本大学学院合作举办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博士学位项目已历经16年发展。该项目不仅为中葡两国文化学术交流、互信增进及友谊深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其研究成果也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借鉴。


城市“五停”时逆风而行 医护人员全力救死扶伤

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的中心,于9月24日17时前后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9月23日至24日,随着“桦加沙”的不断靠近,台风雨迎来核心影响时段,广东多地迅速响应,实施“五停”措施,但白衣天使依然在岗,全力救死扶伤,为生命筑起坚固防线。

9月24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日间手术中心共进行60多台手术,医务人员全体到岗保障手术顺利完成。为保障医疗安排,日间手术中心人员于23日晚赶回科室,与预约手术的患者一对一电话沟通,根据病情紧急程度和手术等级,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调整方案。对于不能到院的患者,帮助办理手术延期手续,并提供线上咨询渠道,确保患者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答。

台风预警发布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所有关键岗位(急诊、ICU、产科、手术室、后勤、保卫等)安排足够人力,确保正常医疗秩序。为确保急诊救治通道高效畅通,医院急诊科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急诊内科、外科、创伤团队等关键岗位24小时在岗,随时应对突发批量伤员救治。

24日,南方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有序开展工作。该科副主任医师蔡淑敏分享今日工作说,“鬼门关拉回来的重度嗜血细胞综合征的24岁退伍大学生血象恢复,顺利脱机拔管;肾移植后,血、肺、腹腔等多部位CRO感染严重脓毒症的老先生,肺清亮了,肠道通了,争取稳住;收到顺利康复出院的肺移植患者的锦旗。”

“要做好病区管理,住院病人原则上不办理出院,减少路途上的风险;值班人员必须在岗在职,以备应对突发事件……”台风“桦加沙”来袭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已启动应急预案,对总务科、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等部门的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全力保障医疗救治工作正常运行。

“不少医护选择留守科室,怕耽误了已安排好的患者手术。”24日,第三附属医院顺利开展超百台手术,生命的接力未因台风而停滞,手术室护士长王雪莲感动地说。当天,6名萌娃在妇产科团队的全程守护下平安出生。风雨中的啼哭,见证医者坚守的意义。

南方医院启动应急响应,确保急诊救治通道高效畅通

省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保障手术顺利完成

三附院医护人员台风来袭时留守科室


风雨中的 “产房战场”:24 小时内迎接 13 个 “台风宝宝”

风雨交加,使命不移。9月23日8:00至9月24日8:00,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妇产科团队累计迎来 12 位产妇顺利分娩,诞下 13 个健康 “小天使”,用实力诠释 “风雨无阻护新生” 的医者担当。

9月23日,广州市已严阵以待迎台风,南医五院产科待产室内却一片忙碌有序。据产科团队介绍,当日待产室已有 8 位产妇等候分娩,医护人员早已提前加强值守力量,做好应急准备。下午时段,4 位产妇顺利诞下宝宝,短暂的喜悦未散,夜间的挑战已悄然来临。

夜幕降临,夜班医生、助产士刚完成交接,产科便迎来一波 “紧急任务”:两名产妇同时进入待分娩状态,医护人员立即分工,投入到分娩监护与指导中;几乎同一时间,医院接到外院转诊请求 —— 一名孕 36+2 周的双胎孕妇临产,情况紧急需尽快剖宫产,产科团队迅速启动转诊接收流程,术前准备工作同步展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产科病房突然接诊一位来自外区社区医院的孕 37 周孕妇,孕妇主诉胎心不规则,情况不明。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推来床边胎心监护仪,同时联系超声科紧急会诊。检查结果显示,胎儿胎心持续减慢,最低降至 70 次 / 分,“胎儿宫内窘迫” 的诊断明确,若不及时干预,胎儿生命将面临严重威胁!“启动紧急剖宫产应急预案!” 产科医生当机立断,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抢救即刻打响。

紧急剖宫产的指令发出后,麻醉医生、手术护士快速到达产房手术室,产科备班人员、白班未离岗的医务人员也纷纷主动留下支援 。

手术室内,无影灯亮起,产科团队全神贯注开展手术;手术室外,产妇家属在风雨中焦急等候,医护人员不时传递手术进展,安抚其情绪。而此时,另一间手术室里,双胎孕妇的剖宫产手术也在顺利推进,两个可爱的 “小生命” 相继降临,母婴情况稳定。

从紧急接诊到多科联动,从术前准备到手术实施,整个过程紧凑而有序。据统计,自 9 月 23 日至 24 日 8 时,医院产科累计为 12 位产妇提供分娩服务,其中包括多例高危妊娠及紧急剖宫产案例,最终 13 个 “台风宝宝” 全部健康降生,所有产妇均平安恢复。

“台风天里,看到医护人员冒着风雨来上班,还这么快帮我们解决了危急情况,真的特别感动。” 一位新生儿家属动情地说。不仅是产科,台风期间,医院急诊科、儿科、外科、后勤保障等各部门均全员在岗:急诊科医护24小时接诊患者,后勤团队顶着狂风加固设施、排查安全隐患,药房、检验科等辅助科室 24 小时保障诊疗需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守护市民健康贡献力量。

第五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开展手术迎接“台风宝宝”


国内首创肝癌数智化诊疗标准获国家级认可

南医讯 (文/珠江医院 文赛)近日,在第十届中国图学大会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教授方驰华牵头制定的《原发性肝癌数智化诊疗 三维可视化 操作规范》和《原发性肝癌数智化诊疗 增强现实联合ICG荧光成像可视化导航 操作规范》两项标准,获评“中国图学学会优秀团体标准”,此次全国仅10项标准获此殊荣。

该奖项源自方驰华团队主导的《原发性肝癌数字化诊疗》系列标准体系,该体系包含7项细分标准,涵盖术语定义、人员培训、导航操作、系统建设等全流程技术规范。该系列标准于2025年4月30日由中国图学学会正式发布,并由中国团体标准出版社出版。项目历时一年半,珠江医院作为发起单位,联合国内外116家医院、217名专家参与起草,并吸纳了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新加坡等5家国际医疗机构的专业意见,最终形成跨学科、多机构协作的共识性标准。作为国内首个系统性肝癌数智化诊疗标准,其发布将有助于统一行业技术规范,提升诊疗效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原发性肝癌数智化诊疗 三维可视化 操作规范》系统阐述了原发性肝癌三维可视化操作全流程。标准明确了CT扫描的各项技术要求,涵盖患者准备、扫描参数设定及数据质量管理等内容;在三维重建环节,详细规范了软件功能应用、肝脏及腹腔器官三维模型构建方法以及人工配准的操作流程。《原发性肝癌数智化诊疗 增强现实联合ICG荧光成像可视化导航操作规范》是我国首部系统规范增强现实(AR)联合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导航技术的团体标准,填补了该领域在国内的操作规范空白。

数智化诊疗是当前国际医疗发展的前沿方向。方驰华、杨剑等相关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等国际外科学主流期刊,多篇论文获刊发并配发同期述评。杨剑、方驰华等获批“十四五”国家四大慢病“肝癌数智化手术规划及导航系统研发及应用”资助,标志着数智化微创技术已纳入国家癌症防治策略。数智化微创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为实现个体化精准诊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数智化诊疗领域,方驰华团队曾先后获得2010年、201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杨剑、方驰华等荣获2024年广东医学科技一等奖。2025年8月,团队成功获批“数字智能化微创诊疗设备创新与应用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该系列标准的制定与获奖,不仅体现了方驰华团队在肝癌数智化诊疗方面的领先实力与学术影响力,也将积极推动相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规范化应用与推广。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