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亮获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近日,在广州市召开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程亮荣获2025年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这位从医13年屡获“羊城好医生”称号的骨科专家,用300余例高难度脊柱微创手术,使林芝市脊柱内镜技术水平跃居自治区领先、国内先进行列;以“造血式”援藏模式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更深入牧区开展“共筑脊梁”公益行动,让10余名藏族青少年重获挺拔身姿。
海拔3000米的技术突围
2023年,程亮积极响应“组团式”医疗援藏号召,作为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医疗队成员,奔赴平均海拔3000米的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援助。面对高原缺氧、医疗条件有限等挑战,他始终践行“人在身在、身在心在、心在情在”的援藏誓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成功开展多项脊柱内镜领先技术,填补了当地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他成功完成西藏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手术和首例胸椎内镜手术,累计开展脊柱微创手术300余例,其中90%为四级高难度手术,使林芝市脊柱内镜技术水平跃居自治区领先、国内先进行列,大大提升了当地疑难脊柱疾病的诊疗能力。
“造血式”援藏的广东样本
程亮深知援藏工作重在持续造血。他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师带徒”模式手把手培养骨干医生,帮助他们掌握脊柱微创技术要点和疾病诊治关键,助力他们成长为当地的脊柱微创专家,真正实现“技术留下来、人才强起来”的目标。
针对高原常见病、多发病,他主导编写《骨事知多少:高原骨病诊疗手册》,牵头建立腰椎退行性疾病阶梯化诊疗规范,为当地留下宝贵的医疗资源。
超越技术的“曼巴情”
程亮的援藏工作不止于医院之内。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牧区开展义诊巡诊,走遍林芝市7县1区送医送药,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边疆群众家门口。
他还联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与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在林芝首次开展“共筑脊梁”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控公益活动,组织医疗团队深入当地中小学进行脊柱侧弯筛查,为10余名严重侧弯患儿提供免费手术救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生动诠释了“老西藏精神”和“援藏精神”,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好曼巴”(藏语意为“好医生”)。
组织赋能的系统化援藏
程亮的成就离不开组织的坚强支持。自2017年开展“组团式”援藏工作以来,第三附属医院累计选派骨科等领域专家数十人,以“院包科”形式对口建设林芝市人民医院大骨科,通过远程会诊、高原疾病研究及新技术应用,推动当地骨科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2024年广东援藏30周年之际,在院党委支持下,程亮牵头启动“广东省骨科医院希望之翼——百例关节置换免费公益活动”,邀请历届援藏关节外科专家重返林芝,为100名贫困藏族同胞免费实施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同年,成立广东省骨科研究院高原骨病临床研究中心后,他组织团队建立标准化高原骨病临床数据库,协助本地医生成功申报西藏自治区及广东省联合科研项目2项,累计经费达65万元,为高原骨病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8月,程亮刚获评“全国第十批援藏先进个人”,如今再添省级荣誉,从珠江之滨到雪域高原,守护脊柱健康的征程永无止境。程亮表示,未来将把在高原淬炼的信念与技艺融入科室发展,继续为守护人民脊柱健康贡献力量。
来源:第三附属医院

程亮为藏区群众诊疗
从绿军装到白大褂
他们用一生诠释“我爱你,中国”
九三阅兵,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豪情激荡。今年的国庆节,大街小巷已是满眼“中国红”。这抹红,始终在我们心里,无论身在何方,都是我们心之所向。
从橄榄绿到天使白变的是戎装,不变的是忠诚;从沙场点兵到手术刀尖,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信仰;从保家卫国到守护生命,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爱国的红心!让我们走进这群“生命卫士”的双面人生,他们曾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如今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让我们一同见证两套制服下永恒跳动的赤子之心,当迷彩与白衣交织,他们用一生诠释:何为“若有战,召必回”的担当,何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何为“我爱你,中国”的深情告白。
蔡绍曦:不变的使命担当
蔡绍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杰出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


47年前,我尚是军校临床医学系的一名青涩学子,如今已是深耕临床医学工作四十二个春秋、鬓角染霜的“老医生”了。这期间,我见证了无数生命的奇迹与希望。
有人问我,这么多年累不累?我想说,累,但值得!因为每当看到患者康复的笑容,每当忆起在军校举起右拳许下的铮铮誓言,我便深知,自己走的路没有错。
军装绿,教会我的是纪律与担当;白大褂,赋予我的是责任与使命。它们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份坚守始终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从全力救治各种疑难危重病人,到悉心手术全民健康;从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用心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平安,我深知,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个体的生命,更是祖国大家庭的安康。
今年九三阅兵,我看了又看。当看到装备方阵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我不禁联想到医疗装备的更新换代,从简易呼吸机到ECMO,从普通病房到负压重症监护室,我国医疗装备的进步也令人振奋,这些变化彰显了国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视。
军装绿与白大褂,虽颜色迥异,却肩负着“守护人民健康,守护国家安全”同样的使命。从抗击非典到迎战新冠,从抗震救灾到全民抗疫,我始终铭记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医者的使命,是守护生命。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坚毅本色与医者的仁爱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庄严誓言。
此生有幸,既能身着戎装保家卫国,又能身披白褂守护生命。愿以毕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与全国医务工作者一道,共同守护人民健康,见证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
方驰华:数字之光点亮生命
方驰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中心学术带头人、特需医疗服务中心主任。


“战场上要求分秒必争、精准无误,手术台上又何尝不是?”这句话,自18岁穿上绿军装那年起,便深深烙印在我心底,成为我跨越半个世纪的人生信条。
从汉川乡村的懵懂少年到绿色军营,从基层卫生员成长为数字医学的领军者,我始终铭记着那份初心:“能用高科技和科研成果让带着痛苦的病人喜悦而回,是一名医生最大的幸福。”
1976年,年仅18岁的我,穿上那身象征荣誉与责任的军装,踏入军营。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我的意志,更在我心中悄然种下了“精准医疗”的种子——“要是有能看透腹腔器官的‘数字眼’该多好”。这个念头,成了我后来投身数字医学的起点。
2002年,当时我42岁,已是一位博导,却以“高龄学生”的身份,拜入“数字人”研究的开创者钟世镇院士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我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脱下军装,随第一军医大学整体转制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尽管身份与环境发生了转变,但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初心和宗旨却从未改变。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感,我踏上了长达23年的数字医学探索之旅。
那是一段拓荒般的岁月,充满了挑战与未知。“我们像一群‘医工交叉’的探路者,”我时常这样回忆,“没有先例,就自己创造。”二十多年如一日,我带领着团队一点点调试算法,面对模型不精准的问题,我们反复对比上千张医学影像,直到屏幕上清晰呈现出患者腹腔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脏器,那一刻,我心中的大石才终于落地。终于,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在我们手中诞生,从此,医生在手术前能够“提前彩排”,彻底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
支撑我前行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更有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从绿军装到白大褂,虽然服装变了,但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却始终未改。我常说,自己伴着国家成长、跟着民族奋进,每当在阅兵式上看到祖国强大实力的展示,我都会真切地感受到古老文明的磅礴力量。“个人理想唯有融入国家发展大潮,才能真正奔涌向前”,这份信念,便是我心中最鲜艳的“中国红”。
值此华诞,我想祝福祖国母亲永远强盛、强大、强不可催!愿高科技发展成果惠及万家,人民健康常伴,快乐常存!
李晨钟:一生守护从未改变
李晨钟,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需医疗中心/临床营养科负责人。


2000年夏天,我手握重庆医科大学博士毕业证书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一份印着红头文件的征兵通知,让我毅然选择了第一军医大学的绿色军装。
军人那种刻进骨子里的纪律与担当,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迸发出巨大能量。作为第一军医大学首批奔赴小汤山的医疗队员,面对未知的病毒,我们沿用军事化管理模式:防护服穿戴精确到秒,病区消杀不留死角。在小汤山非典防治医院17病区的六十多个日夜,看着患者从呼吸困难到笑着出院,我深深体会到——军魂铸就的医心,既是冲锋在前的勇气,更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
随第一军医大学集体转业脱下军装后,这种精神也始终在血脉中流淌。2008年4月,我像“新兵”一样重新出发,踏上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求学之旅,军旅生涯培养的韧性让我攻克一个个科研难关。2010年10月,我带着新技术学成归来,决心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2012年,我随医疗队远赴南太平洋岛国巡诊,当用英语问诊时,我总会想起参军时学的第一句口号:“为人民服务”——这句誓言跨越山海,在那一刻有了更深的含义。若问“军装绿”与“白大褂”共同守护的是什么?我想是那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从青葱岁月到知天命之年,两种制服变换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融入血脉的中国红。这抹红是军旗上的信仰,是手术台上的初心,更是十四亿人健康中国的底色。值此盛世,愿以毕生所学继续守护这抹红——祝福亲爱的祖国,山河永固,民康物阜!
来源:南方医院、珠江医院、第三附属医院
作者:屈理慧 董莹 马彦 韩羽柔
珠江医院揽获神经介入医师手术大赛多个奖项
南医讯 (文/图 冯欣 李咏诗) 9月26日,第四届神经介入医师手术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我校珠江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团队表现亮眼,刘文超、毕一鸣分别斩获A组(三甲医院)出血组的二等奖和三等奖,毕一鸣同时获得“最佳人气医师奖”。学科带头人段传志因在评审中的专业严谨与对神经介入人才培养的长期贡献,被授予“突出贡献评委奖”。
本届大赛于4月19日正式启动,旨在搭建全国神经介入医师交流提升的专业平台。赛事设置分为A组(三甲医院)与B组(县域医院),覆盖出血、缺血两大神经介入核心方向。大赛吸引全国同仁广泛参与,累计收到1500余份报名申请;先后举办57场线上大区初赛、16场线下半决赛,行业内外总关注度突破5700万人次。最终仅71位技术精湛的医师脱颖而出,晋级全国总决赛。
在总决赛中,珠江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团队的青年医师们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手术技艺与沉稳的临床思维,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刘文超斩获A组二等奖;毕一鸣获A组三等奖。此外,珠江医院三水医院王志花在缺血方向专项比拼中夺得二等奖,展现了珠江医院跨院区学科建设的协同优势。
“每一份成绩都是科室‘传承创新、深耕人才'理念的生动实践。”学科带头人段传志表示,自首届大赛以来,珠江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便持续在这一平台上书写佳绩——从首届李西锋、张炘斩获“全国十佳医师”,到第二届苏世星夺得全国第三名,再到本届团队的多点突破。段传志强调,神经介入学科的发展关键在于中青年骨干的培养,而赛事正是“以赛促练、以练促精”的重要载体。“手术台上的每一次精准操作,最终都要回归'治病救人'的初心。医师在赛事中成长,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患者。”
此次大赛取得的佳绩,不仅是对珠江医院神经介入团队专业实力的肯定,更激励着科室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与跨院区学科协同。未来,中心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为推动全国神经介入学科高质量发展、守护人民群众脑血管健康贡献更多“珠江力量”。

珠江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团队获奖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