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三期(10月31日)第二版

时间:2025-10-31

点击:


300余名来华留学生许下南医誓言

南医讯 (文/图 国际教育学院) 10月11日,当《Golden》的旋律响起,3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医学生用歌声共启医学新程。

副校长许可慰为新生代表授校徽,标志着新生正式成为南医人。这枚校徽,托付的不仅是南医人的身份,更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使命与深切期许。许可慰寄语新生:要博学笃行,夯实专业根基,在理论与实践融合中锤炼医学本领;要尚德互鉴,促进文明交融,在跨文化对话中搭建理解与合作的桥梁;要济世为怀,勇担全球健康使命,将个人发展融入国际公共卫生事业,争做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医学使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第一临床医学院教授陆云涛作为教师代表发言,鼓励同学们珍惜在南医的求学时光,永葆求知热忱,主动融入广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在精进专业能力的同时,着力提升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融入学习实践,充分利用学校优质平台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努力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与全球视野的医学人才。

来自伊朗的2024级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本科生AMIRI AMIN ANAHITA(星星)作为在校生代表发言,分享其求学路上的成长体会。她鼓励新生把握在校每一刻,始终保持对医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拥抱文化多元,笃行医学梦想,为成长为兼具人文关怀与全球视野的卓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来自印度的硕士研究生新生代表EVAN NOEL DYMPEP(爱文),来自泰国的本科生新生代表JINTAKANON NARA(娜拉),来自乌干达的援外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新生代表KAIJA KEVIN JOEL(凯佳)联袂登台,共叙求学南医的初心与憧憬。他们怀揣着“精于术,归于心”的从医理念,立志在南医夯实专业根基,提升中文能力,深植人文关怀,以医学为桥梁,践行服务全球健康的共同理想。

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杜华宣读2025年奖学金获得者名单,与会嘉宾共同为获奖学生颁奖,寄语获奖学生珍惜荣誉、以此为励、精进不怠,以卓越表现为南医添彩。

典礼最后,全体新生拳心相印,许下医者承诺。师生齐声合唱《爱在南方》,在激昂的校歌旋律中,300名来华留学生以“南医人”的姿态,赓续南医精神,誓言将致力捍卫人类健康,共同托起生命的希望。

2025年奖学金获得者接受颁奖


“三把握三联动”打造南医特色书院

南医讯 (文/党委学生工作部 李紫剑) 近日,党委学生工作部召开书院建设工作交流会,聚焦“如何有效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共赢”“如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学校党委书记张玉润强调,书院建设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重打造具有南医特色的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党委副书记张锅红主持会议并宣布人事任命,何沐蓉等4人担任书院院长,丁津等4人任办公室主任。

张玉润指出,要重点把握书院之“道”,将书院建设成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和增长才干的平台,帮助学生形成人生哲学;把握书院之“魂”,加强师生的可持续、融合性互动,既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边界,更帮助他们提升人文情怀;打造书院特色,形成文化品牌,凝练“南医经验”。他强调,书院要联动教务部、通识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单位,加强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联动两校区属地,加强实践育人;深化史学教育,涵养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校博雅、知行、尚进、德风四大书院创建近10年,通过打破师生空间隔阂、强化朋辈教育等,打造了立体化育人平台,创新了高质量育人模式,形成医学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书院作为载体牵头实施“医德铸魂、医术强基、医体提质、医美润心、医劳赋能”的五育融合体系,进一步强化了书院育人平台功能。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刘宏华在交流会上指出,下一阶段将重点建设“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融合课程体系。教务部、通识教育部等职能部门围绕课程开发、师资联动等展开讨论。


学校召开国际化战略工作推进会

南医讯 (文/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教学发展中心 黄芳) 学校日前召开国际化战略工作推进会。副校长许可慰,校长办公室、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各教学机构、附属医院的分管外事领导及工作人员以及特邀专家,围绕国际化战略行动方案实施展开深入研讨,为推进学校国际化战略行动方案实施凝聚共识与力量,助力一流医科大学建设。

在国际化工作经验分享环节,南方医院副院长郑磊系统介绍了医院对外合作成果。皮肤病医院副院长王成回顾了医院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并分享了核心成果。药学院院长毕惠嫦阐述了在国际合作网络、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践成效。卫生管理学院教授徐东、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沈晨光、SMU-FAIMER区域中心主任贾志敏等三位特邀专家立足各自领域,分别从国际合作的关键要素、国别布局与资源整合、协同机制与师资培养等角度建言献策,为学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专业建议。

会上,各单位代表踊跃发言,围绕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跨境医疗、中医药出海、体制机制建设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学校国际化办学办医提供新思路、新路径。

许可慰强调,学校实施的“立足湾区 面向世界 建设世界一流的医科大学”国际化战略,积极推进的以“新医科、国际化”为特色的一流医科大学建设,是贯彻落实教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他要求全校深刻认识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强化主体责任、加强协同联动、注重实效创新,形成全校共建国际化的“大合唱”局面,以开放姿态、务实作风、创新精神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上接第一版)

通过对气味、触觉等感官通道的逐一隔离验证,团队发现熊蜂的情绪传染无需物理接触或化学信号传递,仅凭视觉观察即可实现,这意味着,熊蜂能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模式,“感知”其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这一发现的科学价值远超现象本身。仅拥有约一百万个神经元的熊蜂,其微型大脑竟能实现复杂的社会情绪处理功能。结合熊蜂约2500至4000万年前的演化起源,情绪与社会认知能力的萌芽或许早已出现在生命演化的早期阶段。

该研究不仅拓宽了动物智能研究的边界,也促使科学界重新审视“情绪”“共情”等概念的本质,它们或许并非高等生物独有的产物,而是多种生命形式在长期演化中,为适应社会协作而逐步形成的基本能力。

十年科研征途

从“偶然灵感”到“封面成果”

科学发现往往源于长期的积累与持续的探索。走进彭飞团队的实验室,除了各式各样的实验装置,活泼可爱的熊蜂是这里真正的主角。谈到关于熊蜂情绪传染的研究,彭飞回忆,这一切可以追溯至2016年的一项重要发现。

当时,科学界首次观测到熊蜂在获得意外奖励时,会表现出类似“积极情绪”的行为特征,反应速度加快,决策更趋向冒险。这一结果打破了人们对“昆虫心智”的传统印象,也让彭飞萌生了一个大胆的科学假设,如果单只熊蜂能产生“积极情绪”,这种状态是否也能在熊蜂个体之间传播?

2018年,这一假设正式进入探索阶段。当时实验条件有限,团队在简易实验室中反复尝试,却始终无果。转机出现在2021年,硕士生彭超阳在一次实验中意外发现,当熊蜂与处于积极状态的同伴接触后,其行为方式出现了明显变化。“虽然实验设计不理想,但那一刻我们知道,这条路值得继续。”彭飞回忆当时的场景时说道。

随后几年,研究进入攻坚阶段,在彭飞的带领下,博士后Jose Eric Romero-Gonzalez、博士生卓贞伟、陈露露三人组成核心研究小组,对实验范式进行了系统优化,逐步完善实验设计、控制干扰变量,最终完成了四组主要实验,在行为层面首次证实了熊蜂间存在情绪传染现象。

这种情绪传递依赖于哪种感官线索?为解答这一问题,团队设计了五组补充实验,通过严格控制环境,逐一隔离气味、触觉、视觉等可能的信号通道。结果显示,仅凭视觉信息,熊蜂之间也能实现情绪传递。至此,团队揭开了熊蜂情绪传染的关键感官途径。

“实验最困难的部分,不是蜂不配合,而是我们要比它们更有耐心。”卓贞伟回忆说。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团队成员常常需要连续数小时训练和观察熊蜂,记录每一次细微的行为变化。

从2016年的偶然灵感至今,团队经历了数年的实验改进和反复验证。当论文最终被Science录用,并被选为封面论文时,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清楚,这不仅是一项科研成果,更是一段关于好奇、坚持与合作的旅程。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赋能

熊蜂的“科学价值双螺旋”

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彭飞团队始终秉持“科研服务社会”的理念,致力于将熊蜂认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构建起一条“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赋能”的创新链条。

团队以熊蜂为核心研究模型,在比较心理学、计算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算法与农业生产应用等领域开展交叉研究,从简单的生命体出发,探索智能、情绪与社会行为的本源。

“熊蜂的大脑仅有约一百万个神经元,却能完成学习、记忆、情绪与社会认知等复杂任务,这为我们理解‘智能的最小实现形式’提供了绝佳样本。” 彭飞表示,“智能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神经元的数量,而在于其结构与连接的效率,那是生命在进化更迭中找到的高效解决方案。”

在学术层面,这些研究揭示了熊蜂微型脑在感知、学习与决策中的信息加工机制,为理解智能、情绪与行为的一般神经基础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启示。熊蜂的神经系统展示了微型神经环路在资源受限条件下实现复杂功能的潜力,为下一代通用型人工智能算法的设计提供了生物范式,有望推动情感计算、注意控制与复杂环境决策等领域的创新。

而在应用层面,团队的研究成果已走出实验室,在广东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作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重点团队中的一员,依托“双百行动”项目平台,团队基于对熊蜂学习与决策机制的深刻理解,创新研发出“熊蜂定向授粉技术”。通过实验室预训练,让熊蜂建立起对目标作物花朵的“偏好记忆”,从而实现精准授粉,大幅提升授粉效率与作物产量。

在韶关仁化县的沙田柚种植基地,这项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效。长坝沙田柚作为当地地理标志性农产品,长期受限于人工授粉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团队在200亩核心果区部署蜂箱,让经过训练的熊蜂实现全天候、自动化授粉。试点数据显示,果树平均产量增长 20%-30%,优质果比例显著提升,有效缓解了果农的人力成本。

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团队同样实现了技术突破 ,针对阳春砂花人工授粉难、虫媒缺乏的痛点,通过熊蜂行为训练,让其稳定识别和访问阳春砂花朵,实现了从“无人授粉”到“精准授粉”的关键突破,填补了中药材精准授粉的技术空白。

从“理解熊蜂的心智”到“造福农业与生态”,这项研究不仅展现了基础科学研究的深远价值,也使科研真正成为连接智慧与田野的桥梁,诠释了 “产学研融合”的创新路径。这一成果契合国家“健康中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大科技战略,彰显了中国科研团队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创能力与责任担当。

“左侧的蜂象征动物认知的行为实验,右侧的神经网络代表神经环路的计算建模。”正如彭飞所设计的团队LOGO,他希望团队以熊蜂认知研究为起点,解析蜂脑智能的神经环路,不断推动类脑算法创新的研究特色。熊蜂的“快乐”故事,不仅是技术的大胆创新,更是一群青年科研工作者用坚持与智慧开启的探索之路。


研究生系列学术专题讲座开讲

南医讯 (文/研究生院) 研究生“系列学术专题讲座”日前在校本部国际会议厅开讲,黎孟枫为研究生作《肿瘤和病毒感染中的“细胞炎化”——兼谈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导向》的首场学术报告,吸引了30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另有1200余人通过长江雨课堂线上听讲。

黎孟枫系统阐述了细胞炎化在肿瘤发生发展和病毒重症感染中的关键作用,指出细胞尺度的炎症非可控化是疾病恶化的重要机制。研究团队发现,通过靶向调控细胞炎化过程,可为肿瘤治疗和抗病毒感染提供新的干预策略。这一创新性理论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全新视角。

在谈到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导向时,黎孟枫强调,真正卓越的基础研究应当始于临床、归于临床。他通过多个研究案例,生动展示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辩证关系:临床问题驱动基础研究突破,基础发现又反哺临床实践,两者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卓越的基础研究不应是孤芳自赏的“空中楼阁”,其源头活水与最终归宿都应立足于真实的临床需求。他寄语研究生:应从临床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未能解决的难题出发,树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思维方式,笃行不怠,为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事业发光发热。


基础医学院学子在拔尖学生论坛斩获四项“未来之星”奖

南医讯 (文/基础医学院)10月18-19日,由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指导的第二届拔尖学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我校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吴砂率队,9名本科生代表参加论坛,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汇报、大师对话等形式,深入探讨基础医学创新内涵与发展路径。 2022级院士创新班曾好、赵翎言和黄子仲(指导教师:白晓春、高学飞),获得“未来之星”口头报告二等奖。2022级院士创新班蔡心怡、吴婷婷、肖遥(指导教师:郑磊、刘春辰),2022级院士创新班杜可怡、张哲(指导教师:周丽丽、李洁枚),2021级院士创新班王泽辉(指导教师:赵小阳、刘昭廷),以上三组获得“未来之星”墙报展示三等奖。

我校基础医学院将持续深化“以赛促学、以学促研”的培养机制,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学术活动,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基础医学创新人才注入新动能。


珠江医院6项数智化外科成果亮相ACS

南医讯 (文/珠江医院 曾小军) 在近期召开的美国外科医师学会临床大会(ACS Clinical Congress 2025)上,我校珠江医院肝胆一科团队携6项数智化微创肝胆胰外科研究成果亮相,成为本届大会入选成果数量最多的国内医疗单位之一。

在方驰华教授和杨剑教授的指导下,博士后陶海粟与博士曾小军代表团队参会。6项入选成果涵盖1项大会报告、3项视频教育报告及2项电子壁报展示,集中呈现了数智化肝胆胰外科团队在计算机辅助外科、可视化技术导航与智能化微创手术等方面的长期积淀与创新突破。大会报告展示了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手术技能评估系统;3项视频教育报告引发现场专家热烈讨论;2项电子壁报研究通过三臂随机临床试验首次验证了相较传统CT阅片与三维可视化方法,构建了术中出血像素级自动识别的人工智能模型。此次入选的系列研究成果,彰显了珠江医院在国际外科领域的科研实力和临床创新深度,也为数智微创外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的学术桥梁。


护理学院研究生在全国护理学大会分享研究成果

南医讯 (文/护理学院 罗园园 赵阳) 10月23日至26日,在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护理学学科评议组举办的“2025全国护理学学科建设大会暨护理学研究生高质量学位论文交流会”上,我校护理学院教授张立力指导的2022级硕博连读研究生罗园园,凭借其出色的研究成果,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推选为全国仅有的4名作大会口头报告的博士研究生之一。

该研究课题以前哨症状理论为切入点,聚焦肺癌化疗患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症状群,构建了“以前哨症状为靶点的精准干预方案”与“以核心症状群为主体的整体干预方案”两套标准化护理路径;并进一步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验证两种干预策略在症状管理、生活质量改善及炎症水平调节等方面的临床效果,实现症状群管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范式转变,提供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循证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