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三期(10月31日)第一版

时间:2025-10-31

点击:


党委书记张玉润率队赴梅州五华开展工作调研

南医讯 (文/图 组织部 杨婷)10月16日,学校党委书记张玉润率队赴梅州市五华县开展“双百行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调研。他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以实际举措推动与五华县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全力助推县域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张玉润一行调研了五华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建设与学科发展情况,察看了河东镇油新村“健康促进小院”建设情况,就下一步做好“双百行动”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

在五华县人民医院,张玉润指出,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重点在“龙头”医院。医院要持续盘活医疗资源,筑牢村级卫生体系“网底”,畅通上下转诊机制,强化对基层卫生院、村医培训,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

今年以来,学校通过派出附属医院30名专家定点或柔性驻点,推动成立广东省骨科医院五华合作院区、第五附属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分中心,并助力消化内科、康复科正式开科,建立薛耀明“名医工作室”。结对共建以来,县人民医院门诊业务量同比增长10%,辐射带动县域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针对五华县留守儿童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张玉润强调需构建心理监测干预治疗系统,推动学校优质心理资源下沉。他提出通过派驻专家、远程指导等方式,协助县人民医院建设精神心理科,让高水平心理服务惠及更多基层群众。调研组在河东镇油新村“健康促进小院”考察时,张玉润对小院在健康宣教、慢病管理方面的成效给予肯定,他强调,要推动“双百行动”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协同发力,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驻五华县服务队负责人汇报了“双百行动”工作进展。通过优化结对共建模式,学校和附属医院专家团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调研组围绕高效整合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展开深入探讨,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本次调研不仅为“双百行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纵深推进指明了清晰方向,更为精准对接基层群众健康需求、建强“龙头医院”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学校党委书记张玉润(左一)率队赴梅州市五华县开展工作调研


彭飞教授团队原创科研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当一只熊蜂目睹同伴因获得糖水奖励而表现出“积极情绪”时,它自身的行为决策也随之变得更加“乐观”。这种原本被认为只存在于高等动物中的社会情绪能力,如今被我校科研团队以行为实验证实。

10月23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学校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系彭飞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Positive affective contagion in bumblebees(《熊蜂中的积极情绪传染》)。这是中国科研团队独立完成的原创性工作,标志着我校在动物认知与比较心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突破。该研究不仅颠覆了人类对无脊椎动物社会认知能力的传统认知,也在生命演化的宏观视角下,为探索情绪与社会行为的起源提供了全新方向。

突破认知边界

无脊椎动物的“情绪共鸣”之谜

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情绪传染”,当别人向我们微笑时,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回以微笑;当朋友情绪低落时,我们也会感到难过。人类在互动中会自然地与他人的情绪状态保持一致。科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传染”,是共情的最基础形式,也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

在生命科学领域,“情绪传染”长期被视作高等生物的专属能力,仅见于人类及部分社会性哺乳动物。尽管近年在渡鸦、斑马鱼等脊椎动物中发现了类似现象,但无脊椎动物能否具备情绪传染能力,始终是悬而未解的科学谜题。

彭飞团队以“认知偏差”实验范式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行为实验,为解开这一谜题提供了有力证据。

实验初期,团队通过反复训练,让熊蜂建立起“特定颜色花朵与奖励”的关联记忆,一种颜色对应奖励,另一种则无奖励。当熊蜂面对介于两种颜色之间的 “模糊信号”(中间色)时,其探索速度与选择倾向成为衡量“情绪状态”的关键指标,处于积极情绪的熊蜂,会更快速、更主动地尝试中间色的花朵。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引入“同伴互动”环节,让待测试熊蜂与处于积极状态(刚获得糖水奖励)的同伴进行短暂接触。结果显示,接触过“快乐”同伴的熊蜂,在后续模糊信号测试中,“乐观”选择的比例显著提升,反应速度明显加快。 (下转第二版)

来源:党委宣传部 公共卫生学院 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珠江医院

文字:柯佳 卓贞伟 陈露露

图片:彭飞团队 夏涛

彭飞教授(中)与学生


侯凡凡院士荣获2025年国际肾脏病学会先驱者奖

南医讯 (文/新华社 徐弘毅 吴鲁)在10月23日举行的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二十八届学术年会相关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获颁2025年国际肾脏病学会先驱者奖。

国际肾脏病学会先驱者奖于2013年设立,每两年在各个符合条件的相关地区评选一位得主,由地区委员会与核心项目委员会推荐,国际肾脏病学会执行委员会决议,经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会批准选出。侯凡凡院士是2025年ISN北亚和东亚地区的先驱者奖得主。

国际肾脏病学会主席马尔切洛·托内利表示,根据评选标准,获奖者应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肾脏病学先驱,在学科发展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声望或许在其区域之外鲜为人知,却以毕生精力致力于肾脏病学事业。

国际肾脏病学会北亚和东亚地区委员会前主席王依满说,侯凡凡教授在肾病学的多个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包括创建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新策略,改善IgA肾病的临床治疗实践,揭示膜性肾病新的危险因素,以及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

“这个奖项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认可,更是对肾脏病学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给予的有力支持。”侯凡凡说,“我们的研究灵感来源于患者,他们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原因。这个奖项是希望的明灯,象征着我们正在向最终目标——减轻患者痛苦和拯救生命而迈进。”


AI驱动医院治理创新暨“南医·医智控”“南医·医合规”大模型发布

南医讯 (文/卫生管理学院 钱怡 陈梓铭 于若兰) 10月17日,由广东省医学会和我校主办,广东省医学会卫生管理学分会、我校卫生管理学院、广东省法学会卫生法学研究会、南方医科大学法律中心联合承办的“AI驱动医院治理创新——暨‘南医·医智控’‘南医·医合规’大模型发布会”在我校举行。

两大模型由学校副校长、广东省医学会卫生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冬教授领衔跨学科团队,联合多方权威力量协同攻关、共同研发。“南医·医智控”大模型创新构建“问答、问数、问审”三位一体智能引擎,实现从“记忆与查询”到“秒级问答与共识”、从“数据孤岛”到“洞察共享”、从“人工判断”到“AI标尺”的三大跨越。“南医·医合规”大模型深度融合法律知识库、医院管理制度库与真实医疗案例库,对370类医疗规范文本进行结构化解析,累计训练超2000万条合规语句,构建起“智能识别—风险标注—建议生成—规则自进化”的全流程合规引擎。

会议举行了“南医·医智控”“南医·医合规”及相关团体标准战略合作启动仪式。学校携手17家全国知名医疗机构,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成为大模型的首批战略合作伙伴。会议发布了《法治医院建设及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共识(2025)》。在主题研讨环节,多位专家围绕“AI驱动医院治理的挑战与机遇”展开学术交流。

王冬表示,此次发布的两大模型,是学校深耕“人工智能+医院治理”领域的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学校在推动医院治理智能化、规范化、法治化转型中的责任担当。学校将持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医疗治理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未来,学校将深化“人工智能+医院治理”的创新应用,构建系统化、生态化的“医学+AI”新发展格局。两大模型将根据实际应用反馈持续迭代升级,不断完善“医教研管防”数据融合与价值闭环。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医疗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我校14个学科入选“中国最好学科”

南医讯 (文/发展规划处) 近日,“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我校16个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共有14个进入榜单,总上榜数位列全国医药类大学第1。

其中,法医学一级学科首次参加软科排名,我校位列全国第2,入围“中国顶尖学科”行列,系广东省进入榜单的9个顶尖学科之一。我校基础医学全国排名第4,入围“中国一流学科(前7%)”,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入围“中国一流学科(前12%)”。

2025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的榜单共涵盖98个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学位类别,上榜的是在该学科排名前50%的设有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共有517所高校的5344个学科点上榜。近年来,学校锚定建设世界一流的医科大学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并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集聚,有效激发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我校2025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上榜学科一览表


医学AI教学项目入选教育部30强

南医讯 (文/教学发展中心 张静)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名单,我校牵头项目《共建·共享·共创:医学AI教学大模型构建医学教育协同创新新生态》成功入选。该项目继获广东省教育厅第二批典型案例认定后,成为全国30个国家级示范案例之一,标志着我校在智能技术与医学教育融合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次入选案例在校长马骊指导下,由教务部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春辉带领的跨校团队,联合8所院校,引导200多门课程共同打造“医学AI教学大模型”。该项目通过联合多校共建,聚合多校资源打造医学垂直AI教学大模型和智思体,为教学提供精准模型和底层知识库支撑;通过创建国内首家医学AI教学联盟,实现资源跨校复用;通过孵化出AI助教、AI助学等多元应用,赋能课堂互动、自主学习与临床模拟教学,探索构建个性化学习成效达成分析模型、自适应学习路径与机制。同时配套组建医学AI教学联盟和虚拟教研室群,通过共建共享实现基础医学智思体相关生态持续完善。

此前,第一临床医学院文戈教授牵头项目《AI赋能医学影像教研创新平台,共创产教学研用融合新生态》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典型案例。此次再次双案例入选,凸显我校在智能教育赛道的系统化布局。


国内首款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上市

   南医讯 (文/第八附属医院 华芳 陆岩) 近日,我校第八附属医院承接的达安基因公司研制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临床试验项目收官。该产品成为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产品。在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关键期,第八附属医院GCP机构办迅速响应,联合伦理委员会、检验科等团队,以“零差错”标准推进临床试验。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的挑战,团队通过优化试验方案、精准筛选受试者、规范样本检测流程,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伦理合规。该项目是“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典型实践,医院GCP机构办与申办方、研究者密切协作,从方案设计到数据采集全程把控,体现了科学严谨性与高效执行力。此次成功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更凸显了医院在创新药械临床试验中的专业能力。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