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校报

您现在的位置:

2014年第十二期(9月30日)第二版

时间:2014-09-30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报    点击:
新闻摘要:《南方医科大学报》数字版链接:nfydbao.cuepa.cn/index.php     【南医优秀教师】   林荔军:打造临床课程教学新模式 □  童 越      林荔军,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中心副...

2.jpg

 

《南方医科大学报》数字版链接:nfydbao.cuepa.cn/index.php

 

 


【南医优秀教师】

 

林荔军:打造临床课程教学新模式


□  童 越 

2-林荔军.jpg


    林荔军,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中心副主任医师,讲师,医学博士。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师,许多人都要承担教学工作,而在这方面,林荔军可谓成绩斐然。近五年来,林荔军不仅多次在院级和校级教学比赛夺得第一名,还几次代表学院参加省级或全国范围的比赛并斩获奖项。学生说他的课生动有趣,容易记住,同行则评价说他的教学方法富有新意。在采访中,林荔军反复强调的就是理论课程教学要贴近临床实际,尽量按临床思维顺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收获最大。

薪火传承  开拓创新

    谈到为什么会对教学工作“情有独钟”时,林荔军解释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对恩师和母校的感恩之情和帮助、引导后辈进步的责任感。
    林荔军说,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记得老师带教时对我讲过一句话,‘现在我教给你的所有东西,希望你以后都能再传授给你的学生。’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所以从开始教学到现在十六年的时间,我就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如果说恩师的教诲使林荔军萌生了钻研教学的想法,那么帮助学生打好临床基础的责任感和引导学生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则是他坚持教学创新的动力之源。林荔军说,“我在教学中没有囿于教材和传统模式,而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用一种更贴近临床实践的方法讲授知识。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把知识学活,今后在临床‘实战’中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在临床医学的理论课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大致按照疾病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检查,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预后这样的顺序逐一展开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比较系统地呈现一种或一类疾病的全貌,简单条理。对学生来说,构建医学理论概念体系也比较容易。但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林荔军逐渐发现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有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这种理论学习的逻辑结构与临床思维的差距比较大,课本会先告诉你答案是什么疾病,再解释表现和诊断过程,而临床实际则恰好相反。二是照着课本讲解,学生稍微熟悉后就对每一步要讲解的内容有了预判,思维很容易僵化,上课时活跃度也会大大降低。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林荔军设计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按照临床诊疗的实际过程进行重新编排,以场景模拟和案例解析的方式展开讲解,在讲解处理过程中加入重要概念的介绍、不同病种的鉴别等内容,讲解后再进行一次知识梳理,结合同学们的提问,对重难点进行补充说明。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同学来讲有身临其境之感,适时的师生互动使同学们的思维明显活跃起来,不仅接受效率有所提高,而且对临床处置的原则和思维方法有了初步的印象。

人文关怀  身体力行

    林荔军经常会利用课后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询问大家对教学方法的意见以及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尽可能地予以帮助。“林老师的课非常生动幽默,解答我们的问题时很有耐心,还会经常给我们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马功朝同学笑着说,“我觉得林老师在教学中把师生关系变得亲近了很多。”
    当被问及最希望看到新一代医学生具备什么品质时,林荔军毫不犹豫地说:“人文关怀,这是我认为最重要也最希望可以在你们身上看到的东西。”
    林荔军不仅是一位热衷教学的老师,更是一名辛勤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生。在日常工作中,他对患者的细致关怀和理解让他与患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许多病人在康复出院后还长期保存着他的联系方式,在节日时发短信送上祝福。他说,作为医生,在临床上会与病人频繁地接触:体格检查、临床操作、沟通交代病情……如果在这些工作过程中都能多给予一些理解和关怀,那么病人的内心一定会十分温暖。

辅导学生  心灵医者

    2014年,林荔军主动提出担任第二临床医学院新一届卓越创新班的班主任。很多人觉得班主任工作比较繁杂,但林荔军觉得班主任的工作不仅不是临床医生的负担,相反,作为教学医院,本科学生的班主任工作十分重要。
    “首先要教会你们如何做人,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然后你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他说,“在大学五年及以后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少部分同学没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最后彻底告别了自己当年的理想。我当班主任的初衷就是想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培养他们获得可以支持自己走向成功的能力。”
    对于医学生如何“成才”这个复杂的问题,林荔军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态度,还要更多地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从小事做起,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重和关心他人。其次要有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完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临床能力是一个优秀医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要想完成这个比较漫长又充满挑战的过程,必然要有抗挫精神和百折不饶的韧性,要有通力合作、求同存异的团队精神。能抗挫,懂分享,这样的人才能组成卓越的团队,产生“1+1>2”的效果。而要做一个临床医生,最不可忽视的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没有这个基础条件的支持,其余的一切努力都会失效。作为老师,他扮演着“心灵医者”的角色,为尚处迷茫中的医学生制定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可以说,作为一名工作在临床和教学一线的医者和老师,林荔军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职业赋予的崇高使命,也一直坚持用自己的理念启发着一批又一批踏上医学道路的学子。

 

 

 

 

【辅导员的故事】

  

静美之秋


——记我的辅导员任婧老师


□  章瀚文

2-任婧1.jpg


    2012年夏天的一次周点名上,当任婧老师第一次以一袭黑色连衣裙端庄优雅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班上无论男生女生都发出:“哇,新辅导员好美啊!”类似的感叹。当时的我也在心里暗暗嘀咕,新来的辅导员会是怎样的人呢?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大学生活呢?短发,挺拔的腰背,甜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外加自信爽朗的笑容,是我对她最初的印象,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她不仅仅是这样。
    2013年的3月,我和其他40余名同学分配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实习,那时刚下到实习点不久,还未等我们很好地适应实习生活,我们其中一名同学——张月,被确诊了白血病。一直以为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发生在了我们身边。
    省医实习点的同学内部组织了一次募捐,但是我们学生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所筹到的几千块钱相对于白血病治疗所需的几十万的治疗费而言无疑是九牛一毛。我们希望能继续为她做些什么,于是,一个名为“月姐加油”微博悄然开通,一个以六人为单位的小队开始默默奔走。以最终举办义演吸引社会媒体关注以筹得善款为目标,利用组内成员的关系网,联系表演单位、主持人、表演场地、服装支持等等。
    最初的一个月里,我们一无所获。我们发了上百封微博私信,发了计不清数目的求助邮件,打了数不清的求助电话,爱心账号却始终空空如也,而与此同时,月姐住院账号上的欠费却从几千迅速地上升到几万。我们焦急挫败,不知所措,但终究没有放弃希望,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不是孤军作战。任婧老师一次次地从珠江医院来省医,和我们商量募捐的进展。还记得那时我们经常快餐店里开小会讨论,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坐到饭店里都熄了灯我们才离开。我们和她之间有过误会,争执,有时候不相信她给我们的建议,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尝试。我们是否曾经让她伤心难过了?应该是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通过一次次省医和珠江之间的往返,我们之间能更好地互相理解,她慢慢理解了我们的诉求和希望,我们也慢慢懂得了她为我们的良苦用心。
    2013年6月1号,以爱之名的慈善义演--“月青春,越舞动”在佛山电视台拉开帷幕。多家媒体及社会爱心团体、爱心企业莅临现场为我们支持鼓励。义演的最后是我们六个同学为月姐唱的一首歌《当》,音乐响起,这两个多月来的一幕幕不禁在脑海里重演,心酸、辛苦、沮丧、感动、焦虑,百感交集,眼泪不知不觉开始无法抑制地流淌,歌唱得不好,充满了哭腔,但全场起立,响起了最为响亮的掌声。演出结束,看到了任婧老师,那时的她在不停地抹眼泪,不知道这是她那天的第几次落泪了……
    2013年9月底的一个周末,当时我们得知月姐想转院回家去看病。我们六个人跑去了珠江医院看望月姐,任婧老师也陪着我们一起去了。月姐那时已经住进了层流病房,探视的人只能透过玻璃看她,通过病房里的电话和她聊天。月姐兴奋地和我们每一个人聊电话,说着最近的新鲜事,时不时哈哈大笑。任老师走到了一旁,轻叹了一口气,说道:“哎,张月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我上次来看她,她一见到我,拿起电话的第一句竟然是‘老师,你瘦了’……我当时就哭了”,她说着说着已经是泪眼婆娑,躲到了探视区的一个角落里,免得被月姐看到,继续讲道:“张月跟我说,她就想出去走走,看看好久好久没有看过的蓝天、白云,那些高楼大厦,那些花花草草,我也想她出去走走看看呀,我好怕她就看不到了……”听到她这么说,我眼里也泛起了泪花,一方面是为了月姐,实在不希望身边的同学就这样离开我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任婧老师,她像是一个朋友,在倾诉自己的心里话。
    北方的秋天跟广州不一样,树叶都变成了金黄色,风一吹又飘落了几片。站在一棵树叶金黄的梧桐树下,任婧老师叫我给她拍张照,金黄的树叶,泛黄的夕阳,映得她的笑容显得格外灿烂。我笑嘻嘻地跟她说:“老师,你好文艺啊!”,她回道:“那是,我可是文艺伪青年。”“伪青年?难不成你还不是青年呀?”她轻笑了几声,没有回答。回到广州,投入到熟悉的校园生活,老师还是以前的老师,依然有着短发,挺拔的腰背,甜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外加自信爽朗的笑容,可她的笑容似乎更加亲切、真实,回头看在北方拍的那些照片,觉得任老师的笑很像秋日里的斜阳,温暖而不灼热,静美而又坚强。

 

 

 

【我的大学】


女博士的养成之路

□  刘 伟


    当时在父母的“忽悠”下,只身从安徽来到了广州这个大城市。刚来那会儿,我还是无比的期待,想着要拿奖学金,要谈场恋爱。
    入学的第一两年,因为想要拿奖学金,基本上课我都是坐在第一排的,后来发现虽然课是听进去了,但是仍然对专业不理解。我读的是生物信息,读完第一年,还不知道生物信息是什么?能做什么?现在想想,那时候生物信息还是比较新的一门专业,要想了解它,光靠上课是完全不够的。要多罗集些网络资源,才能基本了解。
    大四那年,网络中心的一个老师想要在生物信息专业找两个学生帮忙,同时给适当的补助。有些同学想去,却又害怕,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能帮什么忙呢?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最终在补助的“诱惑”下我还是去了。其实去了之后,倒没有给老师帮上太多忙,但是自己却学了点东西,因为老师给我们买了一本很新的关于生物信息学的书,让我们每个星期选其中的一些章节来做报告。也是从那时起,我对生物信息有了自己的理解,虽然不够深入。
    可能有些同学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有些同学则是和我一样先选学校再选专业,还不知道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我感觉,兴趣是成功的最大助力,缺少兴趣便会影响学习效率,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大学生们应该趁在大一和大二时间比较多,热情比较高的时候,多接触各个方面的知识:比如多读些书,多听听学校举办的讲座,也许有机会能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事。
    到大三的时候,身边的人就开始讨论是考研还是工作。总会有人觉得困惑,我感觉这种困惑是对自身不够了解,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不管最终是干什么,都要开始准备了,比如选择找工作,就要找实习单位,通过实习,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职场能力。如果选择出国读书,在大二时就可以上一些“寄托”(GRE、TOEFL)辅导班,大三参加考试,大四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如果像我一样选择考研,就要计划考哪个专业,哪个学校,选哪个导师?然后做些了解后看看自己有没有可能进入这个科室提前学习。我比较幸运地在大四的时候去了斑马鱼实验室实习,那段时间刷新了我对科研的理解:原来科研这么简单,没有电视上演的那么高深,我也是可以做科研的。这也是我人生转折的一个起始点,也是我踏入女博士生涯的第一步。
    刚进实验室那半年,基本就是天天配鱼,收鱼卵,刷缸。但是都会有师姐师兄解释今天在配什么鱼,为什么要配这个鱼,收来的卵是做什么的。所以还是每天带着崇敬的心情在刷缸的,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科研思路,感觉就是不断提问,不断回答。当然除了配鱼、收鱼之外,我开始读一些文献,一般选择综述或者相对简单的入手。即使如此,读起文献来,还是非常吃力,好像每个单词都知道意思,拼到一起就很难理解了一样,甚至有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做不了科研。后来实验室要求每两个星期汇报一次自己看的文献,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看,几次之后,发现看文献就没那么困难了,文献都是在按一定的逻辑在写,掌握了逻辑就没有那么困难了。我体会到,阅读文献对于做科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读文献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结合我的工作,体会也是如此。我进科室接触的第一个课题就是骨硬化。什么是骨硬化症?刚开始我什么都不懂?只能查文献,查完就知道了,哦!它是一种在骨重塑出现问题的一种疾病,那什么又是骨重塑呢?又只能翻书,才知道骨重塑是破骨细胞来清除老旧的骨,再由成骨细胞在原位分泌大量的骨基质蛋白形成骨的一个动态平衡过程。我们在一些突变体斑马鱼中观察到了一些身体弯曲的鱼,我们就想这个鱼是骨弯曲还是肌肉的问题?于是就将肌肉剥去之后观察,发现它是骨弯曲了。那么这会不会是骨硬化?骨硬化有个特征就是骨密度会增加。而这种突变体斑马鱼的骨密度会增加吗?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去做了micro-ct测了突变体斑马鱼的骨密度,发现它确实骨密度增加了。如上所说骨重塑是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介导骨形成的平衡过程,那这种突变体它是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有问题呢?还是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有问题呢?同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原位杂交和一种染色方法分别标记了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结果发现是这种突变体中破骨细胞减少了。从而得出这种突变体由于破骨细胞减少,骨吸收出现了问题,导致骨重塑不正常,骨密度增加而出现的一种身体弯曲的骨硬化症状。
    最后,希望大家在本科的四年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教师节】郑磊: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郑磊,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高教教师,郑磊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满腔的教育热情,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届届医学人才,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郑磊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近一年来,授课人数达 1961人次,总学时达774小时;临床接收规培生25人,实习生20人,进修生51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共培养硕士6...

【更多】

【援藏】第三附属医院程亮:践行援藏初心 扛起医者担当

图为程亮(右一)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图片由程亮提供)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累计开展约200台脊柱微创手术;累计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和自治区首例胸椎内镜手术;……2023年8月,带着对西藏这片高原的无限憧憬和一丝忐忑,2023年度“双百计划”援藏医疗队员、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科副主任医师程亮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