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报》数字版链接:nfydbao.cuepa.cn/index.php
【辅导员的故事】
康辉: 良心,对得起!
□ 第二临床医学院 忻勇杰
时光荏苒,一切恍如昨日。都说人生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青年时期,而这青年时期最值得回味的莫过于大学时光。而我也从当年那个愣头愣脑不懂事的高中毕业生,成为了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在这人生长河最纷繁闪烁的那一段——多彩的大学生活中,有那么一个人,他是我的良师、我的益友,更是我人生旅途中的明灯,为我指引方向。他,便是我的本科辅导员,康辉老师,我做人的榜样。
康辉老师三十多岁,长的圆圆胖胖,看着就会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总是挎着他的公文包,在为同学们忙碌着各种事情,几乎每次见到他都是急急忙忙,满头大汗。他的这幅忙碌形象加上他那圆圆的肚子,总给人一种很忙的“老板”形象,所以同学们都会喊他“康总”。
如果说康总哪件事情做的最让我难忘,这可不好讲。不是因为他做得不够,而是因为他做的实在太多,完全不能说出究竟哪一件算是最难忘、最感动的。满满的五年时间里,康总无论大事小事,都在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为了同学们的利益、为了同学们的成长而辛劳着。而康总最让我铭记于心的,则是他的一句话:“对得起同学,对得起良心”。
“对得起同学,对得起良心”,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依稀记得是在大一。那时候我们作为新生,要在顺德校区学习生活。记得那天,我碰到康总,就闲聊起来。我说:“康老师,您怎么总在顺德啊,您也不回家?您家不是在广州么?”康总说:“是啊,家在广州,可是你们在这里啊。我走了这里不就没人看着你们了?万一同学们有个什么事情,我从广州赶过来,怎么来得及?” “您天天在这里,也不回家,多辛苦啊!”我接着问。康总说:“辛苦是辛苦点,但是心里面安心啊。做事就要对得起同学,对得起良心!”这是我第一次听康总说这句话,但就是这一句话让我开始觉得他是那么的高大,那么的可靠。就这样,我们在顺德学习了两年,康总基本上是在顺德跟我们陪读了两年。他用他一个人的不放心,换来了我们全班五年的安心。
“对得起同学,对得起良心”,后来的一件事让我再次加深了对康总的崇敬。记得大三时,班上有个女生阿玲,临床医学专业,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她就想学服装设计,并且打算中途弃学,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专科学校学习。当时康总再三劝导她不要在冲动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决定,但当时她就是不听劝,家长也劝说无果。康总见事已至此,心中却有不甘,最终还是找她谈话,希望她办理休学手续而不是退学,至少还有一个回头的机会。结果,一年以后,阿玲回来了。就像写剧本一样,她过去以后果然发现自己被骗了,她人生中的这样一步错棋,在康总的看护下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阿玲家是贫困家庭,她在外面已经花光了所有的钱,想回来读书却交不起学费。又是康总站出来,主动帮她把学费交齐了,最后她在学习中迎头赶上,前不久听闻她也成功的考取了临床医学的研究生。相信康总得知这个消息后,也会有所欣慰吧。
五年的时间太过短暂,但那一句“对得起同学,对得起良心”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是啊,对得起同学,对得起良心就够了,可这两个“对得起”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与代价,却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
实习录
十分钟父子
□ 第二临床医学院 叶圣龙
ICU,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现代医学的最高水平,以各种顶级的硬件设施,博弈在生死线上。这里是一些重大手术患者平安过度的一个港湾,也是一些病情急骤恶化病人生命转折的驿站,也可能是一些病人最后竭力一搏的战场……医学的冷静,化作精微仪器此起彼伏的滴答声,维系着治疗的程序、无菌的原则、繁复精准的用药, 维系着安静、繁忙、有序的医疗过程……
由于治疗的需要,一天之中除了数分钟的探视时间,病人家属并不能陪在病人的身边,即便是父母至亲,即便是生命最后的一刻。
每日的下午3时许是广东省人民医院ICU二区(以收治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为主的病区)家属探视的时间,家属们有序的等待在门口,每次只能允许两位家属同时进入病区,在病区内每人只有约10分钟的探视时间……
换鞋、穿隔离衣,核对信息……这一切对于未经过ICU病区实习培训的我都有些生疏的步骤,在很多家属身上却显得轻车熟路。
门口齐整地码放着探视家属的鞋子——既有名牌精致的高跟鞋,也有满是泥土的布鞋……雪白的隔离衣尽可能地隔绝病区之外的细菌病毒,也遮盖住了穿着的穷富,短短的探视时间,彼此珍惜的数分钟里,一时放下名利、财富与地位,回归到最简单的儿女父母,沉浸在最单纯的亲情温暖之中——活着,就是彼此最好的鼓励与宽慰。
10分钟的时间,那拉紧的手不曾亦不舍得放开……
“医生,1床今天怎样啊?”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尽管带着疲倦,其中依旧满是关切。
“还是老样子,用药物维持着血压,虽然有些波动,还算平稳,呼吸还是要靠呼吸机……”
“今天我去看他的时候,他的嘴动了以下,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在好转?”
“这些不过是他无意识的一些动作,简单的反射而已,说明不了什么……”
10分钟的探视时间,延展成和医生半个多钟的对话,对话之中已没有大喜大悲的情绪波澜,时间让这些惊心动魄的生死之间,变成这般冷静,仿佛他们在讨论着一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然而,平稳的语速中,仍传达出作为父亲的坚毅。
待这位家属离开,师兄告诉我,他探望的是一位13岁的男孩,因为畸形脑血管发生意外,目前已经是脑死亡的状态,3个月前发病送来一直在ICU,几次手术都无济于事,短短3个月各种机能衰竭,瘦成皮包骨头。除非有奇迹,否则恐怕连自主呼吸都不能恢复,这些家属也知道,但一直坚持……
“脑死亡”,三个字压在心头,压得我一时喘不过气来。中西方国家法律中对于死亡的界定不同,脑死亡在中国尚不等同于临床死亡,于情于法,医生仍然需要绝对尊重病人家属的意见。
随后跟随师兄去给他换药,13岁的躯体,冰凉而沉静地躺在ICU病床的众多管道之中,一旁的呼吸机,经过脖子上气管切开插管的切口,带动着胸廓沉重地起伏,这一切对于一个只有13岁的生命,未免残酷得令人错愕。
忽然,感受到刚才那父亲平静的言语之后,许是早已流干的泪痕……
他的床头众多仪器设备之中,一个金黄色的荷包格外显眼,一针一线手工绣制上的图案,终于可以在那每天10分钟以外的时间里,代他父母一直陪在孩子身边。
一个问题萦绕在我的内心,出于医学职业的本能,像他的情况,为什么不去劝他的家属放弃呢……这个问题始终没有问出口,因为连我自己都觉得理性得有些残忍。走出ICU,正听见几位护士的聊天,“虽然只是每天十分钟见面,但对于这个父亲,起码还有个儿子……”
或许正是那些寄予幻想的奇迹仍然支撑着那些家庭脆弱的希望。
医学,是人的科学,固然需要科学严明的理性,但是,更需要人性温存的思考。
我们在治愈疾病,更是治愈心灵,不只是病人,还有同受疾病所困厄的家庭与灵魂,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教科书里的程序,而是具体情况下带有温度的选择。这选择带着对人性的尊重,带着对生命至诚的敬意。
回办公室的路上,再次遇到男孩的爸爸,我们彼此点头致意,擦肩而过的瞬间,我不由自主回过头:
“你们没有放弃,我们也不会放弃”……
我的大学
□ 基础医学院 张开翼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怎样描述我的大学生活呢。是苍翠满目,似锦繁花,粼粼碧波的校园风貌;还是引伴呼朋,嬉笑怒骂,纵情自如的学校生活;还是强作成熟,指点江山,慷慨激昂的社团组织?我想,最初的感受还是一望无际的迷茫吧。
迷茫,这个词似乎在旧友眼中与我毫不沾边,甚至在我心中也是存在感低到尘埃的词汇,而它,在我初入南医大时却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第一次即将离开父母数千公里半年之久,初始的激动兴奋在与父母分别时彻底坍塌成了惊恐与绝望。如何在诺大的校园找到居身之所;如何才能找到自身价值所在;如何像以往一样迅速聚拢一批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一切的一切,要把我逼疯。该怎样抑制住自己这样那样像杂草般肆虐的情绪——只能用忙碌来填补。
忙碌,货真价实的忙碌。不像高考前那种单方面对抗学业,而是又要加上工作和生活。每晚12:00睡觉已是奢侈,只要有一刻停息便觉得深深负罪。身体上的疲累或许还不足以把人击垮,精神上的疲累却绰绰有余:组织内部无休止的竞争;竭己所能地结识一切资源;争露脸争发言争表现,变成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只是因为不愿输。一切的一切,要将我毁灭。然而,忙碌中却让自己变得更加柔韧,做着一些让自己感到极大存在感却在实施中寸步难行的事情,这些又让人无比沉迷。
沉迷,刷成就感。说不清在沉迷什么。是彻夜工作后获得的嘉许,还是有更少束缚的生活方式?偶尔会觉得自己步入了一个纸醉金迷凌乱不堪的世界:如同泥沼,愈挣扎愈沉迷,甚至于有些时候,尤其是没有平衡好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时,感到自己脱轨于生活。
脱轨,这是谁都会有的感受吧。统筹规划与现实现状的碰撞、计划的偏离、个人能力与工作量的显著差别是导致自己感到脱轨的诸多因素。尼采也说“人是有病的动物”,因为他们在不断寻求生命的意义。的确有病,而且病得不轻,就像我。曾经一页一页翻的书变成一沓一沓地翻;曾经固定不变的座位与同桌变成了每天新的位置和面孔;曾经炯炯有神听课的同学变成上课时轻微的鼾声。一切,到底是与过去脱轨了。如何抗拒这些无法抵抗的现实,只能是蓄力。
蓄力,与日俱增的工作量,策划、跟进、学习……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兴奋。越来越晚的睡觉时间,越来越重的黑眼圈,却越来越激动振奋的大脑,仿佛全身上下都挟裹着不可阻挡的锐气。过去的记忆已经无暇回忆了,只是偶尔也会很想回到高中老师的课堂上,听听他们那些慷慨激昂的陈词——我们那些并不十分精彩辉煌的过去,也定会被他们添油加醋地说成另一个传奇!
笔尖下的南医 学生社团提供
做生活和梦想的中间人
□ 王东磊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终于将毕业一年的感受写下来。写毕业和工作感受这份任务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因为作为师姐,我想与同学们分享最真实的感受;作为高校辅导员,我想给大学生传递最积极的能量。于是,我用了很长时间来为这一年的五味陈杂拟一个标题,我想告诉我的师弟师妹、我的学生:做一个梦想和生活的中间人,即使你们在教育的流水线上日复一日的生活,也请不要忘了你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梦想。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叫《飞越流水线》,文中提到任何一个圈子都是一个大规模生产的流水线,于是被当代教育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我们必然摆脱不了同质化的命运。然而,这条流水线上并不缺少出类拔萃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不被现实打败是因为他们的心已经勇敢地飞越出了流水线,而带领他们飞翔的就是梦想。
我想你曾经一定有过梦想,只不过在梦想和惧怕之中你选择了退缩。实习的时候认识一位香港朋友,她告诉我们她的梦想是做联合国法律事务办公室顾问。“或许我的梦想太过遥远,但其实在这条路上的对手只有我自己”,她告诉我们,“因为这个目标是属于我自己的,我只需要不断地说服自己走向它。”这可能是我听过的最铿锵有力的话语,从一个温柔的女生的口中娓娓道来。跟她在同一间办公室里,看她每天在工作之余挤时间学习大陆法律,申请清华法学硕士,甚至准备大陆的司法考试。她没有女神级别的样貌,却拥有最迷人的笑容。原来,勇往直前的人会发光。
所以,今后的每一天都需要你认认真真地做一个规划,否则你与你的梦想只能渐行渐远。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其实,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就决定了你生命的宽度和广度。记得在学校里当编辑的时候,每当宿舍其他同学都睡觉了我还在亮着显示屏校对稿件。我一直没有想明白过像我这样天资愚笨的学生怎么会被师姐选中担任主编,大概是因为我对待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吧。
大四的圣诞节前夕,我跟法学专业的分队长在深圳通往香港的海关排着长队,她问我:“我还没有打算好毕业后要去做什么,也不知道现在要做什么怎么办?”“那就认真做好手头的事情吧。”我告诉她。我是个对未来缺乏计划的人,但大一大二时的我就认准了认真学习肯定不会吃亏的死理,一直在应试学习的道路上狂奔。后来准备出国时,才发现那较高的绩点还真帮了我大忙。等待通关的人海中,有人捧着书,有人研究地图,有人谈天说地。排队等待是一件无比烦闷的事,可是只要你认真对待这段时间,等待也会变得多姿多彩。
最近,很多朋友都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羡慕之余我也很懊恼,为什么在爱情这条道路上我那么努力却始终没有结果?而就在昨天,我突然想通了:任何事情当你认真去做而不求结果的时候,你的人生便会轻松很多。认真学习而不计较成绩,热心助人而不期待回报,努力生活而不奢望奖赏。因为在一段认真而努力的旅程中,你能收获的将会更多。
脚下给不了你的,远方依旧给不了你。《麦田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那么想逃离现实去西部看守麦田的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就地发掘当下的喜怒哀乐。因为他知道,就算去了西部,也要买一块钱三斤的土豆,也要面对无数喜欢说“很高兴认识你”和“祝你好运”的人。所以,与其做一个整日妄想的逃离的人,还不如做一个怀揣梦想、认真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