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余艳红:服务健康广东,打造医疗卫生高地

本报讯 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所由国家教育部、国家卫计委与广东省共建的医科大学,也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七所“重点建设高校”中唯一一所医学院校,南方医科大学在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医学的中心城市、国家医学教育高地中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与责任呢?
近日,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高校校长访谈”活动中,《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南方医科大学校长、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余艳红。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学生人文情怀培养以及广东的医学教育改革等问题,余艳红校长做了精彩阐述。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病不出县
《南风窗》:城市为大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环境。大学对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来获得资源和空间,通过培养人才、科技创新、传承文化和服务社会,来反哺城市、振兴城市。南方医科大学是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余艳红:广州已经建立了广州市长和大学校长的联席会议制度,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和推动地处广州的高校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南方医科大学作为一所医科院校,应该在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医学的中心城市、国家医学教育高地中肩负更多的使命。
广东要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走在前列,就需要建设健康广东,为全面小康保驾护航。所以,南方医科大学未来将紧紧围绕“服务健康广东,打造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高地”贡献自己的担当和作用。
我们是医科大学,首先应该成为广州城市居民的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者、健康行为的引领者、生命和健康的守卫者。我们是一所高水平的医科大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为广东、广州吸引和积聚一流的医学专家,意味着我们能够让广州的居民在家门口享有最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其次,广州市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我们愿意不断探索医改相关经验,为广州的医改提供决策支持。
同时我们要努力建设成为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和孵化器,为地方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源动力。我们大学过去孵化出一大批像三九胃泰、正天丸、地中海贫血诊断试剂盒、国内第一个X刀等产品,还孵化出三九制药、无限极、南方李锦记等一批知名企业。有着很好的经验和基础。
目前,我们已经有20多个科研成果正在转化,包括国产PET-CT等一批产品即将进入产业化。这些都将为地方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我们的贡献。
《南风窗》:刚刚您提到了南医大的很多目标和措施,关于优质医疗资源是如何下沉,可以详细说说吗?
余艳红:我们一直在探索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的有效途径。2013年7月,我们探索了政校合作共建县级医疗中心的改革。我们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医联体为路径,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为目的,整体接收从化中心医院,组建第五附属医院。
学校通过整体植入重点学科、学科共建等措施,快速提升医院水平,开展了大批新业务新技术,使当地疑难危急重症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组建紧密医联体,为从化居民“大病不出县”提供了优质的医疗保障。
我们在2007年整体接收了当时展开床位只有300张的广州市邮电医院,通过学校的资源延伸,学科人才植入等,现在已经建设发展为1020张床位的广东省骨科医院、三甲医院。
我们还和深圳市一起探索公立医院现代医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建设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我们和佛山市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离和政校共建模式,建设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
学校附属医院发展已基本形成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协调发展的态势。直属附属医院已经达到11家,床位总规模突破1.5万张。未来,我们希望充分发挥医科大学的人才、学术、技术等优势,积极地参与和服务广州市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尤其是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上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实践。
南方医科大学正在依托由11所直属附属医院集团牵头,与47所跟我校签约的非直属附属医院组成的附属医院联盟,积极参与、服务和支持地方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广州有一批很好的医科大学,这也是广州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何促进广州地区医学教育资源的联动,促进医科大学与城市的互动,推动医科大学资源服务和支撑广州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更全面地融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值得关注。
南方医科大学去年牵头发起和成立了广东医药教育联盟,未来将在医教协同、政校互动方面做一些积极的尝试。
培养医学生人文情怀
《南风窗》:南方医科大学是全国知名的高校,请问贵校有哪些优势学科?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余艳红:学校现有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ESI学科总体排名位居全省高校第3位、全国高校第67位。今年还将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3个学科入围可能性大于50%,包括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化学。
学校重点建成“器官衰竭防治”、“疾病精准诊断”、“严重创伤救治”、“应对核化生危害卫生应急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慢性病防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消化道肿瘤诊治新技术研发”等7大学科群。
以学科群汇聚了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为代表的顶尖专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平台,实现了医学与理学、工学的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了我校自主科研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
我们拥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含培育)学科,10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医学门类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位居广东省第一,博士招生规模位列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二。
《南风窗》:刚刚您提到,“临床医学”ESI世界排名前1%,那是贵校的金牌专业。培养的是专业技术过硬、创新能力强、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精英。因此要求学生除了要熟练掌握医学生所需医学理论及技能,是否还应具备理科学生所具有的横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余艳红:我们既能培养普通的五年制临床医生,我们还是全国首批试办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
在南医大的临床医生的培养体系里面,我们还有卓越医师创新班。临床医生的培养问题,主要是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的问题。这些年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临床医生的全面素质,学校做了很多教育教学的改革。比如医学课程整合的改革,临床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还有5+3和5+3+X住院医师规培体系的建设和管理等等。
培养一个临床医生很不容易,学校要持续投入足够的资源,搭建很好的平台,建立一个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我也是临床医生出身的(编者注:余艳红校长是国家知名围产医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二级教授)。
我认为临床医生不但要培养专业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思维等,更不容忽视的是通识教育,提高他的综合素质,培养他的人文情怀。因为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医学不是纯科学,而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体。
医学教育改革之路
《南风窗》:南医大是一所名牌医科大学,在开展人文教育,或者您刚才提及的通识教育方面,具体有什么样的举措?
余艳红:对于现阶段的医学教育来说,我觉得增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情怀的培养,太重要了。这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第二是一个改革的话题。关于医学生的通识教育模式和体系,大家都在探索和实践,我们也在完善具体的模式。它应该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毕业后的教育,是终生教育。这个教育应该持续到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医生,并贯穿从医的一生。
医学生的通识教育,不仅要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它还应该是一个宽口径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最后让学生能够自我学习成长、自我探索,这也是我们现在专业教育模式的一个转变。
去年,我们在南方医科大学的顺德校区实行了书院制,正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今年5月,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政府、顺德区政府、南方医科大学四方共建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协议签署,顺德校区将成为我们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办学、协同育人的一个创新校区,我们将在顺德校区探索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南风窗》:您觉得广东的医学教育改革,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
余艳红:从高等医学教育的使命和担当来看,要建设健康广东就必须加快推进高等医学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为健康广东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为广东的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医学科技动力。
当前,广东高等医学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广东珠三角以外地区医学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珠三角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又不太愿意到这些地方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人才结构性“供给过剩”。而基层医疗机构又招不到合适的医学人才,出现人才“有效供给不足”。这其中既有专业设置的结构性失衡,也有培养类型的结构性失衡、区域医学教育资源供给的结构性不均等问题。
广东高等医学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瞄准结构性“供给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难题。首先,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根据不同的使命与责任,分类建设、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高等医学院校办学质量。
既要发挥高水平大学的作用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发挥省域内其他医学院校的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广东省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的医疗及健康服务人才,各司其职提供高质量的医学教育、高质量的人才供给。
其次,就是要加强协同,一方面加强医教协同,也就是医学教育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的协同,统筹医学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另一方面要加强医学教育系统之间的协同,要发挥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引领和牵头作用,建立医学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推进资源开放、共享、共建,提升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南方医科大学已经牵头成立了广东省医药教育联盟,目前已经有16所省内医药类高校、59家附属(教学)医院、25家医药企业加入,正在探索协同办学、协同办医、协同育人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蒙洁华)
转载自《南风窗》
第七批援加纳医疗队培训开班仪式举行

本报讯 (通讯员/梁嘉杰)7月3日,第七批援加纳医疗队出国前综合培训开班仪式在秋水堂月色厅举行。省卫计委副巡视员温伟群,我校副校长张玉润,省卫生医疗对外合作服务中心、学校医院管理处、外国语学院领导及第七批医疗队队员参加了开班仪式。
第七批援加纳医疗队由9名医生、1名翻译、1名厨师组成,分别来自南方医院、珠江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五附属医院、学校总务处、中医药学院、外国语学院。医疗队将在校本部接受为期六个月的出国前综合培训,预计今年12月出发至非洲加纳首都阿克拉进行医疗援助任务。培训内容包括外事方针与政策、援外医疗工作制度、外事及财务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传染病防治、外语培训、团队拓展等内容。
第六批援加纳医疗队义诊纪实

本报讯 (通讯员/胡岩君)当地时间7月9日,第六批援加纳医疗队前往距加纳首都阿克拉约50公里的加纳聋哑学校,为学校的师生进行了爱心义诊及物品捐赠活动。中国驻加纳经商处柴之京参赞、李京华秘书、加纳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会长唐宏等出席义诊活动。
加纳聋哑学校是加纳唯一一所正式的公立聋哑学校,因受地理位置及经费等所限,学校就医条件相对较差。今年恰逢学校建校五十周年,中国医疗队在中国驻加纳经商处和加纳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的支持下,提出进行爱心义诊活动的建议,得到了校方积极的响应。
清晨,学校周末本应非常安静的校园里突然热闹起来,几十位黄皮肤、黑头发的远方客人让近四百名期待已久的孩子们露出了天真的笑容。上午9时,在学校礼堂首先举行了正式的物资捐赠仪式。柴之京参赞积极肯定了此次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中加友谊的源远流长。物资捐赠仪式结束后,医疗队立即开始了义诊活动,携带了妇科B超仪、眼科裂隙灯、心电图仪、血糖仪、血压计等医疗器械,尽最大努力为学校师生提供医疗服务。妇产科卢光明医生为近二十名师生进行了妇科B超检查,发现诊断了数名患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的患者,并登记了联系方式以便进一步治疗;眼科张彩霞医生为五十余名经过筛查后的学生进行了详细检查,为存在眼部疾患的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心内科陈安医生不但为师生提供相关专科的医疗咨询,还进一步为其进行了心电图的检查;其他专科的专家们也都耐心解答疑问,细致体检,查体问病,提供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知识。聋哑学校教师薇薇安表示,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交通不便等原因,学校里的学生及其家长几乎担负不起体检费用,更很少有相关的保健意识;另一方面,聋哑学生只能通过手语与人沟通,去普通医院检查很不方便,一般只在重症、急症时才能由老师陪同进行治疗。全校师生非常感谢中国医疗队走进校园为聋哑学生和老师提供免费的诊疗活动,也帮助了老师们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医疗队董泾青队长表示,聋哑学校学生灿烂的笑容令人印象深刻,聋哑学校教师们崇高的职业素养令人肃然起敬,但不论学生还是教师,普遍存在一些健康问题,而这里远离首都,医疗条件非常有限,中国医疗队作为中加友谊的代表之一,希望通过此次义诊活动,为学校孩子们的健康尽一份心,为聋哑学校辛勤工作的员工们尽一份力,也希望和该校建立长期的联系,让每一届医疗队都可以为这里的师生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
义诊结束后,聋哑学校师生与医疗队全体队员依依惜别,虽然孩子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感谢,但是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数百双挥舞的双手无声地表达着他们的感激。医者无界,大爱无疆,中国医疗队用爱心叩响了这无声世界的门,也用行动继续为中加人民世代友好添砖加瓦。